分享

读书笔记//胡艳杰: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

 胡艳杰 2023-03-20 发布于河南

李希贵老师在《制度的成本》一文中指出:

一所学校的文化,必须有相对稳定、长期信奉的价值观,而且还要同时拥有来自价值观的行为准则,二者不可或缺。而学校制定的各项规则,实际上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具体延伸。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最容易成为校园里各个不同岗位、不同团队的共同遵循。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行为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学校必须要有一明确的、稳定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办学的宗旨。是要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呢,还是要培养一批高分低能者?学校的定位很重要。

有什么样的定位,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老师、课程和制度。

现在我把北京十一中学的部分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摘录如下:

◎与共和国一同成长,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改革创新,不断向规律靠拢。

◎包容共生,学校是学生可以犯错误的地方。

◎一心办学,心无旁骛。

◎不唯高考,赢得高考。

◎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学校在制度上不与师生计较,才能形成不计较的文化。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其主导方在教师,评判方在学生。

◎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唤醒自己,发现自己,为每位学生装配自我成长的发动机,最红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实施不被拒绝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

……

我们从学校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就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文化。李希贵老师说:“我们学校的老师不是教学科的,是教人的。”他的意思是人人都是教育者,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自觉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

有了清晰的定位,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后面一系列的制度。那么,到底怎样检验制度的合理性呢?李老师在《平衡的支点是目的》一文中说:任何制度是不是合理,取决于它们的目的。

文中还举了一些例子。比如,如何看待学生迟到的问题。有些学校以学生在学校不出问题为目的,所以以禁止的方式处理迟到问题,不给教育学生的机会。如此严苛的管理让教育丧失了机会。健康的校园生态,必须平衡管理与教育的分量,能用教育解决的尽量不依赖管理。所以,处分学生,应该是以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错误,从而走出错误的泥沼,既给学生以恰当的警示,又让他心悦诚服地愿意从中汲取营养为目的。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在犯错中成长。

再比如,文中提到什么制度可以促进不同学科教师合作,共同提高一个学生的总分,同时又不伤害学生的个性发展呢?

李希贵老师认为,如果过分重视分数在教师业绩中评价的分量,会导致人人追求分数而不愿意真诚合作,过度竞争,互相拆台,让利己损人大行其道,人性必然会扭曲。一句话,制度的错位,必然会唤醒人性中的魔鬼。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管理的全部努力是使人不断向善。真正的好制度,大都具有利己利他的特征,为了自己,同时也帮助了别人。

所以,十一中学对教师教学评价包括三个方面:有教学成绩,有师生关系,还有学生德智体美劳学分获得情况、参与社团情况。这样的教学评价其实是为了齐心协力达成共同的育人目标。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现着一个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