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诀刊误集解 》续

 醒真 2023-03-24 发布于吉林

​【八段锦】

第一,平铺三指阔

初持脉时,不必便寻三部,且阔铺三指,从尺外臂内稍稍挪上探摸,要知皮肤端的,方可诊候三部。“十三难”曰脉数而尺之皮肤亦数等语。古人先诊视三部,然后参以尺之皮肤。尺之皮肤者,第三部尺中脉之外,臂肉内皮上也。此处不诊动脉,但探试皮肤,或数,或急,或缓,或涩,或滑,故以尺中皮肤言之。所以欲知尺之皮肤者,欲以此法先得其身之冷热,形之腴瘠,肤之疏密,则浅深内外久近之疾,可得而识也。丁氏曰:臂内数者,皮肤热;臂内急者,经络满实;缓者,肌肉消。愚故云:数,言臂肉皮肤热,便知病亦是热,皮肤不热者,病亦是不热。其他极冷与非冷非热,可以类推矣。急,言其肉实而皮急,是近病,营卫未消耗也。缓,言其肉皮宽,是久病,营卫已消耗也。涩,言皮肤不滑泽,腠理闭,无汗然也。滑,言其润滑,腠理疏,汗多然也。古人言不尽意,举此五者言之,大意可见。或者不用三指,只以一指自上至下,逐部按之,未尝不可。然不可以得尺之皮肤,不足法也。尺之皮肤,或男或女,只看一手便见。

第二,三部准高骨

人两手掌后各有高骨。欲诊三部,先以中指揣得高骨,名为关上。既得高骨,微微抬起中指,以食指于高骨之前,取寸口脉。诊寸口毕,则微微抬起食指,再下中指,取关上脉。诊关上毕,复微微抬起中指,又下无名指于高骨之后,取尺中脉。诊候之时,不可正对患人,要随左右偏立两傍,慎容止,调鼻息,专念虑,然后徐徐诊候。若乖张失次,非法矣。一说,凡诊脉,以气息平定,方可下指。病者禁声勿言,医者闭息莫语,寂然敬静,绝无外听。初则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9]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10]推指内消息之。其详见前推移用指法。

第三,指法定宗源

崔、刘二师[11]止以浮、沉、迟、数四脉,定风、气、冷、热四病,以概百疴。原此四者止是杂症,若卒诊伤寒外感之疾,则有不可通者。今取仲景平脉法,参以崔、刘所传,庶几并用而无遗恨。其曰浮风,沉气,迟冷,数热,此祖 《诀》论杂病者也。其曰浮在表,沉在里,迟在脏,数在腑,今所定伤寒诊法也。须要知得伤寒与杂症诊法,皆须以浮、沉、迟、数四脉为宗,而又各有其类,不可混淆。必得此诀,然后可读脉书,不然,则泛无统会也。

第四,通融叶[12]于一

以前法定得病症,又以病症参验前法,既因脉以知病,后随病以考脉,融会贯通,反复探讨,实得病名归一而后止。凡诊脉最难,有脉病相应者,有不相应者,有病得易愈之脉者,有治之而即瘥者,有治之而增剧者。大要以我简易,驭彼繁难;以我之一心,制彼之万变,此所谓通一举万之道也。

第五,观形勿泥形

《脉经》曰: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相应者病也。是知观形察色,与寸口尺内相应,此古法也。谓如色青是肝病,当得弦而急肝脉之类。然仲景法又不止察五脏色脉而已,必观其起居动静及诸外症,可以望而知之者,要当目睹心推,洞见端的,方断吉凶,岂但察五脏、别五色而已哉。

第六,闻声不在声

经云:闻而知之谓之圣。亦如察色,以五脏所主相参,故曰闻其五音以别其病,此亦几于拘泥。如中风不语为入脏,然有无故而喑,脉不至,不治自愈,为气暴逆者,虽与中风不语相似,而实不同。又如伤寒谵语,为阳明病,胃中有燥屎,当下则愈,与虚病谵语,正气脱绝,精神散乱,若下之,则为重虚。此处一差,祸如反掌。又曰声重咳嗽,固为寒邪,亦有风热上壅,及劳嗽失声而为肺痿难愈之症,症[13]同实异。然则听声之法,岂可以宫、商、角、徵、羽之五音,而定五脏之病哉?须将患人之言语声音,与病家来请语言,及他一切旁观物议,皆当审听,入耳注心,斯乃闻声之道,非古法所能尽也。

第七,发言须当理

望闻问切,谓之神圣工巧。问症本第三法,切脉本第四法[14],今世道不古,以切脉反居第一,以问视为最末。抱病不惟不言,虽再三询叩,终亦不告,反谓医拙。甚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尔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果何所益哉?虽然,为医者亦须贵乎有学,大率诊视已毕。不可便指病名发言猝易,须从所得脉象说起,广引经书以为证据,然后由浅而深,说归病症,务要精当确实,不可支离狂妄。说证已毕,然后徐徐问其所苦,或论说未尽,使患者一一详告,却以彼说较吾所诊,或同或异而折衷之。如此则望闻问切四法兼全,彼我之间交相孚契,既无所惑,必收全功。

第八,慈悯济苍生

孙思邈云:凡医治病,必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不问贵贱贫富,视为一等,皆如至亲。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加恻怆,勿避崄巇,一心救难,无存形迹。如此,可谓慈悯济苍生太医。反此,则含灵巨贼。今考斯言,切中世医之病。衡阳罗氏云:今之医者,每每毁訾前医,惊恐病家,意图厚赂,尤为不仁之甚。昔皇子病瘈疭,国医莫能治,长公主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问此何以能愈斯疾,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治亦将愈,小臣适逢其愈。上悦其对,擢太医丞。学人能以仲阳之心为心,则善矣。愚谓医本末技,若不谋利,不计功,则为仁人。苟患得患失,则无所不至矣,况用心不仁之人,自有果报。故于诊视之中,备述孙真人、钱医丞嘉言善行,以为吾徒勉。

【怪 脉】

雀啄连来三五啄,

《脉经》曰:雀啄者,脉来数而疾绝,止复顿[15]来也。

《诊脉要诀》云:主脾元谷气已绝,胃气无所荣养。其脉来,指下连连凑指,数急殊无息数,但有进而无退,顿绝自去,良久准前又来,宛如鸡践食之貌,但数日之寿也。王叔和云:雀啄顿来而又住。

据此,云脾绝之脉。萧处厚[16]谓之心绝,吴仲广[17]谓之木脉,盖因顿木之说也。其说尤远,当以脾绝为是。

屋漏半日一点落,

《脉经》曰:屋漏者,其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王叔和云:屋漏将绝而复起。吴仲广云:脉来指下,按之极慢,一息之间,或来一至,若屋漏之水,滴于地上,而四畔溅起之貌,主胃经已绝,谷气空虚,立死之候。据此,云胃绝。而萧处厚又谓心肺绝,何耶?

弹石硬来寻即散,

《脉经》曰: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18]。弹[19]石者,辟辟[20]急也。解索者,动数而随散乱,无复次序也。萧处厚谓肺绝之脉,吴仲广谓肝绝,当以谓肾绝为正[21]。盖石乃肾之本脉,合沉濡而滑,今真脉见,如弹石,劈劈然凑指,殊无息数,死无疑矣。一说,脉来指下如坚硬之物击于石,貌劈劈然无息数。

搭指散乱真解索,

解索见前弹石下。吴仲广云:解索脉者,其形见于两尺,脉来指下散而不聚,若分于两畔,更无息数,是精髓已耗,将死之候。

机按:《脉经》云来如弹石,去如解索,似通指一脉来去而言也。今此分为二脉,则与 《脉经》相反矣,宜考之。

鱼翔似有一似无,

《脉经》云: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头,身摇而久住者是也。王叔和云: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吴仲广云:脉来指下,寻之即有,泛泛高虚,前定而后动,殊无息数,宛如鱼游于水面,头不动而尾缓摇之貌,主肾与命门俱绝,卫气与荣气两亡,旦占夕死。

虾游静中跳一跃。

《脉经》曰:虾游者,冉冉而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乃复起,起辄迟而没去速者是也。王叔和云:虾游冉冉,而进退难寻。吴仲广云:脉来指下,若虾游于水面,沉沉不动,瞥然惊掉而去。将手欲趁,杳然不见,须臾于指下又来,良久准前复去,如[22]虾游入水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之候。一说,是脾胃绝也。

寄语医家仔细看,

此脉一见休饵药。

矫世惑脉论

汪机撰

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于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之可议矣。或者六淫外袭,七情内伤,则脏腑不和,营卫乖谬,而二十四脉之名状,层出而叠见矣。是故风寒暑湿燥火,此六淫也。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洪为火,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邪也。喜怒忧思悲恐惊者,此七情也。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忧则伤肺而脉涩,思则伤脾而脉结,恐则伤肾而脉沉,以至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此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然此特举其常,而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若论其变,则有脉不应病,病不应脉,变出百端,而难一一尽凭于脉矣。试举一二言之:张仲景云:脉浮大,邪在表,为可汗。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又云:促脉为阳盛,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灸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又云:迟脉为寒,沉脉为里。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濈濈汗出,则用大承气,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宜麻黄细辛汤微汗之,此又非沉为在里之脉矣。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若只凭脉而不问症,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长寿者有矣。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症,良有以也。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诊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倾心付托,笃意委任,而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夫!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学,不识义理,固无足怪,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23]于此习,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静安虑格物致知,乃 《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处事精详;格物者,谓穷致事物之理;致知者,谓推极吾之所知。凡此数事,学者必尝究心于此矣。先正[24]又曰: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医,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之不慈不孝。夫望闻问切,医家大节目也。苟于临病之际,惟以切而知之为能,其余三事一切置而不讲,岂得为知医乎?岂得为处事精详乎?岂得为穷致事物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又岂得为父而慈,为子而孝乎?且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苟或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而忠厚,发言而纯笃,察病详审,处方精专,兼此数者,亦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症,或有少差,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也。若以此而遂弃之,所谓以二鸡子而弃干城之将[25],乌可与智者道哉?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十数余病,假使诊得浮脉,彼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谓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则是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病,看病应与不应也。若病与脉应,则吉而易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尝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 《脉经》一书,拳拳示人以诊法,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医之不可缺一也,岂得而偏废乎?噫!世称善脉莫过叔和,尚有待于彼此参伍,况下于叔和万万者耶!故专以切脉言病,必不能不至于无误也,安得为医之良?抑不特此,世人又有以 《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此又妄之甚也。予尝考其义矣:夫太者,始也,初也,如太极、太乙之太;素者,质也,本也,如绘事后素之素。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始初本质之脉,果何脉耶?则必指元气而言也。东垣云:元气者,胃气之别名。胃气之脉,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不疏不数,不大不小,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是也。无病之人皆得此脉,以此脉而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以此脉而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何也?胃气之脉,难以形容,莫能名状,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窃视其书,名虽 《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 “太素”之义,所作歌括,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志,不过托此以为徼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辨其非者。或又为之语曰: “太素”云者,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然脉可以察而知之,非谓脉名 “太素”,予曰:固也。然则 “太素”之所诊者,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夫二十四脉皆主病言,一脉见则主一病,贫富贵贱何从而察知哉?假如浮脉,其诊为风,使 “太素”家诊之,将言其为风耶,抑言其为贵贱穷通耶?二者不可得兼。若言其为风,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则是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安得谓之 “太素”?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不能必其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此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 “太素”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人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億则[26]屡中,亦是捕影捉蛇,仿佛形象,安有一定之见哉!噫,以脉察病,尚不知病之的,而犹待于望闻问切,况能知人之贵贱穷通乎!使脉而能知贵贱穷通,则周公之 《易》、邵子之 《数》、希夷之 《相》、子平之 《命》,皆不必作矣,何圣人之不惮烦也,何后世不从其脉之简便,而犹以卜占风鉴星命,而谈不绝口哉?且脉肇于岐黄,演于秦越,而详于叔和。遍考 《素》《难》《脉》经,并无一字语及此者,非隐之也,殆必有不可诬者矣。若果如 “太素”所言,古人当先为之矣,又何待后人之驰骋耶?巢氏曰:《太素脉》者善于相法,特假 《太素》以神其术耳。诚哉言也,足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矣。又有善伺察者,以言餂人,阴得其实,故于诊按之际,肆言而为欺罔。此又下此一等,无足论也。虽然,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禀气之清者,则必形质清,血气清,而脉来亦清。清则脉形圆净,至数分明。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贵与富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年招财,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禀气之浊者,则必形质浊,气血浊,而脉来亦浊。浊则脉形重浊,至数混乱。吾诊乎此,但知其主贫与贱而已。若曰某时招晦,某时失财,某时损妻,某时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浊而脉清者,此谓浊中之清,所主得意处多,而失意处少也。质清而脉浊者,此谓清中之浊,所主失志处多,而得志处少也。又有形不甚清,脉不甚浊,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其或清而促者,富贵而夭也;浊而长者,贫贱而寿也。其他言有所未尽,义有所未备,学者可以准此而类推。是则吾之所谓以脉而知人富贵穷通者,一本于理而论也,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噫,予所以著为是论者,盖以世之有言 《太素脉》者,靡不翕然[27]称美,不惟不能以理折,又从而延誉之于人,纵使其言有谬,阴又与之委曲而影射,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终于默默。至有隐疾而困医者,医固为尔所困,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吁,可慨也夫!此皆世之通患,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详论之,以致夫叮咛之意,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王安道注曰:四气之伤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而成何病乎?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成某病耳。飧泄也,痎疟也,咳嗽也,温病也,皆是因其发动之时,形诊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为伤风,伤暑,伤湿,伤寒耳,非是初受伤之时,能预定其必为此病也。

机按:四气所伤,入于皮肤之内,藏于经脉之中,宜其见于动脉,可以诊候而知也。而王氏所论,尚谓病若未发,难以诊候而知,彼富贵贫贱,天之命也,身外事也,非若邪气入于皮肤,藏于血脉也,乌可以脉而知之乎?王氏此论,足以破 《太素》之谬矣,故并附之,以示来者。

【论涩脉弦脉】[出丹溪]

脉之状不一,大率多兼见。人之病有四:曰寒,曰热,曰虚,曰实。故学诊者亦必以浮、沉、迟、数为之纲,以察病情。初学者又以浮数为热,为有余;沉迟为寒,为不足。其间最难体认者,涩脉也;最费调治者,弦脉也。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又曰短而止,皆是不足之象。得此脉者,固为寒,为湿,为血少,为气多,为污血,然亦有病热与实者,不可不知。或因多怒,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补剂,或因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涩,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来似有力且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实热可也。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象,便以为虚为寒,用药热补,误人多矣。弦为春令之脉,非春时而见木为病也。五脏更相制伏,以防其太过。木为病,则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则土病矣。考之诸家,皆曰弦者虚也,为反胃,为痛。沉弦为悬饮,弦长为积病。弦紧而细主癥,弦而伏主癥不治,弦急为腹痛,弦而钩主蜚尸[28],弦小主寒痹,弦而大主半产漏下,亡血失精。双弦为寒,双弦而迟为心下坚。偏弦为饮。左寸弦,头痛;右寸弦,水走肠胃;左关弦,怒而血聚;右关弦,寒痛,四肢拘急。趺阳弦,肠痔下血;尺中弦,小腹痛,白肠挺核[29]。率是木邪风气,土极土败为病,先哲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于畏之论,尚未发明。倘非滋水以降火,厚土以养金,加以行湿散风导郁,为之辅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况弦脉为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远,故不容不辨。若曰不然,夫弦属阳,而仲景列于五阴之数。至于叙六残贼[30]之脉,又以弦为之首,涩为之终,其意可见。又云痈疽而得浮洪弦数,气病脉也,岂可据此作热论?沉细弱涩,血病脉也,岂可据此作寒论?此万病之根本,非特痈疽而已。

机按:丹溪论涩弦二脉,及痈疽之脉主病,与诸家所主大不相侔。夫脉藏于血脉之中,形之于脉,宜其同也。何脉同而病异耶?此脉所以难凭,务须观形而审证也。噫,脉本以察病,而病尚难以脉决,彼富贵贫贱,乃外来假设之事,非藏于血脉中也,所谓赵孟所贵,赵孟能贱[31],岂得形之于脉而可以诊之乎?

【脉大必病进论】[出丹溪]

脉,血之所为,属阴。大,洪之别名,火之象,属阳。其病得之于内伤者,阴虚为阳所乘,故脉大,当作虚多治之。其病得之于外伤者,邪客于经,脉亦大,当作邪胜治之。合二者而观之,皆病症方长之势也,谓之病进,不亦宜乎?

机按:脉之大一也,内伤得之,为虚多;外伤得之,为邪胜,便要审证。如此分别,不知太素家诊得此脉,亦将审其贵贱,而如此分别否乎?

【脉 说】[出东坡]

脉之难也,尚矣。至虚有实候,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可不慎欤!病不可不谒医,医之明脉者,天下盖一二数,亦因其长而护其短耳。士大夫多秘所患,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则巧饰遂非,以全其名。至于不救,则曰是固难治也。间有谨愿者,虽或因主人之言,复参以己之所见,两存而杂治,以故药之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医,盖于平时默验其工拙,至于有疾而求疗,必先尽告以所患,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虚实冷热,已定于中矣。然后求诊,则脉之疑似不能惑也。故虽中医[32],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

机按:东坡,有宋名人,尚不使医索病于脉者,盖以脉虚而病实者,脉实而病虚者,脉有不相应故也。吁,病且难凭于脉,而欲凭脉知富贵贫贱,宁不为东坡笑耶?

-

[1]精明:此处指眼睛。

[2]参伍:张景岳注: “以三相交谓之参,以五相类谓之伍。盖彼此反观,异同互证,而必欲搜其隐微之谓。”亦即互相参照各种证候,综合分析之意。

[3]觔 (jīn金):同 “筋”。《淮南子·道应训》:“良马者,可以形容觔骨相也。”

[4]持脉指法:原作 “指脉持”,据周本改。

[5]沉:原脱,据周本补。

[6]尺:原作 “赤”,音近致误,据周本、《诊家枢要》改。下一个“尺”字同。

[7]数:周本作 “密”。

[8]迟:原作 “沉”,据周本改。

[9]上:原作 “重”,据周本改。

[10]次:原脱,据文义及周本补。

[11]崔刘二师:指崔嘉彦 (1111—1191),字希范,号紫虚、紫虚道人,人称 “崔真人”,南宋医学家。著作 《崔真人脉诀》。刘,指北宋著名医家刘元宾,字子仪,号通真子。著有 《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

[12]叶 (xié协):合洽,同 “协”。 《老残游记》: “犀牛一角叶管篌”。《新唐书》:“逢吉与李程同执政,不叶。”

[13]症:原作 “并”,据周本改。

[14]法:原作 “去”,据文义改。

[15]顿:原作 “须”,形近致误,据周本改。

[16]萧处厚:即北宋医家萧世基,字处厚。吉州龙泉 (今江西遂川)人。著 《脉粹》一卷。

[17]吴仲广:即宋代医家吴洪,字仲广。琅琊 (今山东临沂、青岛、诸城、日照一带)人。著有 《脉赋解义》。

[18]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 《脉经》卷三第五作 “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夺索,喻脉象如手中绳索脱然而去。实际是歇止脉之严重者。《太素》注:“指下如索一头系之,彼头控之,索夺而去。”

[19]弹:原脱,据文意补。

[20]辟辟:坚硬貌。喻脉象硬实,毫不柔和。

[21]谓肾绝为正:原作 “谓肾绝”,据周本改。

[22]如:原作 “又”,据周本改。

[23]狃 (niǔ扭):因袭,拘泥。

[24]先正:泛指前代的贤人。

[25]以二鸡子而弃干城之将:告诫世人处事要扬长避短,不要因小失大。典出 《资治通鉴》:孔子嫡孙子思向卫侯推荐苟变,卫侯以苟变征税时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是行为不端。子思以此语劝导卫侯,意为用人之长,不拘小节。

[26]億则:底本、周本均作 “億则”,意为 “臆测”,形近致误,存疑。

[27]翕然:一致。

[28]蜚 (fēi飞)尸:“蜚”通 “飞”。《史记·周本纪》:“麋鹿在野,蜚鸿满野。”《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将冲天。”《巢氏病源》卷二十三尸病诸候:“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

[29]白肠挺核:原作 “日肠捷核”,形近之误,据 《脉经》卷九第七改。白肠挺核,指子宫脱垂。“白肠”即子宫。

[30]残贼:“残”“贼”为同义复词,义均为伤害,败坏,如 《孟子·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此处指脉象反映的病势。

[31]赵孟所贵赵孟能贱:意指人的尊贵为身外之物,可以获得,也可以失去。典出 《孟子·告子上》:“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赵孟,指晋国上卿赵盾,字孟。赵盾及其后代执掌晋政,权势熏天。赵氏家族可以给人尊贵,也可以随时夺去尊贵,成为贫贱。

[32]中医:医术中等的医生。

~~~~~~~~~~~~~

书刻 《脉诀刊误》后

岁辛巳冬,先君卧疾时,医遍索未有能审脉理而用药切中者,越明年春卒,抱恨终天。一日过独善园,程确斋先生示予 《脉诀刊误》二卷,挟归遍阅,乃知为元儒戴君同父所著,其详见吴先生草庐所为序,而乡先达翰林学士朱枫林先生实手抄之。医家之有此,犹吾儒之有 《近思录》也,《素》《难》之精华,《脉经》之旨要,悉于此乎。在庸医鲜见,间有见者,亦漠然不知所究心,医道之不明有由然哉!祁门汪君省之旧,得此书,尝加注意,暇日伐讹补缺,可无遗恨,有志于医道者,能究心乎是,则于《素》《难》《脉经》之讲求,如车之行陆,舟之济川,无难矣。汪君复取诸家论脉之要语及所撰 《矫世惑脉论》以附于后,又如车之有轮,舟之有楫,随吾意向而无所不到,辨生死于疑似,起沉痼于俄顷,其视尝试侥幸获效于偶尔者,相去远矣。遂捐赀刻之,以公于天下,庶业医者得有所持循,而欲起亲之疾者亦得免谬误,其为仁人孝子之助又岂少哉?刻完敬识。

~~~~~~~~~~~~

校注后记

《脉诀刊误集解》,又名 《脉诀刊误》,二卷,元·戴起宗撰。戴氏认为当时流传颇广的高阳生 《脉诀》,内容虽较通俗,又是歌诀,但其中不免语意不明,立意偏异,并存在不少错误。遂以 《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各家的有关论述,对 《脉诀》原文考核辨妄,详为订正,观点颇多可取。惜未得广泛流传,后经明·汪机于1523年予以补订,并将所集诸家脉书要语及自撰 《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本书实为戴、汪两人著作的合刊。

一、作者生平与著作

戴起宗,又作启宗,字同父,金陵 (今江苏南京)人,元代医家和内丹家。对其生平记载的文献不多,其生卒年代不详。戴氏为官龙兴路儒学教授,于医理钻研颇深,尤对脉学有较深造诣,曾撰有 《脉诀刊误》,以纠俗传 《脉诀》之误,流行颇广,另有 《活人书辨》未见刊行。又为内丹家,力主阴阳双修,考订翁葆光 《悟真篇注》,使之流布。撰有 《紫阳真人悟真篇注疏》八卷,收入 《道藏》。至顺年间 (1330—1332)作 《悟真篇辨》,对内丹派源流作说明,认为张伯端传法广益子 (刘永年),广益子传于翁葆光。

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 (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城内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少时勤攻经史,后因母长期患病,其父多方医治无效,遂抛弃科举功名之心,随父学医。他努力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医术日精,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治愈了母亲头痛呕吐的疾病,且 “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医学著述十余部。《明史·李时珍传》说: “吴县张颐、祁门汪机、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皆精医术”,为当时名冠全国的4位医学大师。

二、版本情况

戴氏原著当时未得广泛流传,元末朱升于 “乙巳秋(1365)得之于金陵郝安常伯,即借而传抄之。慨于光阴有限,故不及全而节其要云”。朱氏后人秘而藏之,不轻易示人,朱升的节抄本也长期不得刊行。汪机闻之后,“备重赀,不远数百里往拜其门,手录以归”,然后 “补其缺而正其讹,又取诸家脉书要语及予 (汪机自称)所撰《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以扩 《刊误》未尽之旨。”书成后,因乏资未即刊行, “藏之巾笥”有年。直至嘉靖元年 (1522)得到程师鲁的帮助,由吴子用捐资而付剞劂。其实,据汪机自序,刻成不能早于嘉靖二年 (1523)。本书刊行后即有单行本,也收于其他医家著作之中。据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单行本见有:明嘉靖二年癸未(1523)刻本、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 (1596)刻本、明崇祯六年癸酉 (1633年)汪邦铎刻本、明刻本 (不著年代)、日本宽永九年 (1632)刻本、日本宽永十九年壬午(1642)刻本、清道光十九年己亥 (1839)钱熙祚刻守山阁丛书本、清光绪十七年辛卯 (1891)池阳周学海校刻周氏医学丛书本、清光绪二十年甲午 (1894)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 (1896)励志斋刻本、清宣统元年己酉 (1909)借月山房刻本、清刻本 (不著年代)、上海石竹山房石印本、1935年上海大东书局影印指海本、193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其他丛书中收录本书的有:汪石山医书八种、四库全书本、格致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目前早期的 “嘉靖本”及稍后的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均难以寻找,故本次校注以明崇祯六年(1633)汪邦铎重刻本作为底本。汪邦铎为汪机嫡孙,其刻本距初刻之时近百年,字迹清楚,为本书早期刊本。

三、学术成就

1.辨 《脉诀》之误

《脉经》的问世,使医者认识到脉学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研习脉学,精通脉法,成了每个医生的迫切追求。但苦于 《脉经》文理深奥,且多是 《内》《难》及仲景原文,一般医生难于理解。这时,托名王叔和为作者的 《脉诀》一书营运而生。该书相传为六朝人高阳生所撰,因其于宋朝才开始广为传颂 (恐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关),故又被认为是五代或北宋人的伪作。

考 《隋书·经籍志》载王叔和 《脉经》十卷, 《唐志》并同,而无所谓 《脉诀》者。吕复 《群经古方论》曰, 《脉诀》一卷,乃六朝高阳生所撰,托以叔和之名,立七表、八里、九道之说。通真子刘元宾为之注,且续歌括附其后。《脉诀》以歌括的形式论述脉法,其主要内容有:①脉赋 (脉法总论);②诊脉入式歌;③五脏六腑脉歌;④七表八里九道脉歌;⑤左右手诊脉歌;⑥诊杂病生死脉候歌;⑦察色观病人生死候歌;⑧妇人脉歌;⑨小儿脉歌。计有歌括二百余首,基本能满足一般医生的临床需要。加上文字通俗易懂,且有韵语,便于诵读记忆,故深受初学者或普通临床医生的欢迎,历经宋、元、明三朝共约六百年间,为多数医生广为诵读、应用,对脉法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书自宋以来屡为诸家所攻驳,然泛言大略,未及一一核正其失。由于 《脉诀》浅显易诵,故医界仍相传习,但惜语意不明,论理有偏,戴氏遂引证《内经》《难经》,以及秦越人、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等历代名家之说以证之。在 《脉诀》的歌括后,辨其谬误,以正本源。明嘉靖年间,祁门汪机刊之,又以诸家脉书要语类及所撰 《矫世惑脉论》并附录于后。

《脉诀刊误》对 《脉诀》在脉形描述、脉体主病等方面的谬误,亦一一予以更正。如 《脉诀》对芤脉的描述为: “芤者为阳也,指下寻之两头即有,中间全无曰芤。主淋沥气入小肠。歌曰:指下寻之中且虚,邪风透入小肠居,患时淋沥兼疼痛,大作汤丸必自除。”戴氏更正曰:“诸家论芤皆为失血之诊,今曰邪风入小肠而淋沥,非其证也,盖是尿血之证矣。芤,草名,其叶类葱,中心虚空,故以指按芤草叶喻失血之脉。芤之名不见于 《内经》,又曰安卧脉盛谓之脱血;至仲景 《伤寒论》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草。亦未尝以芤为定名,但附见于草;至王叔和始立芤脉。《脉经》曰:芤脉,其象两边似有,中间全无。今 《脉诀》乃曰两头则有,中间全无,则误矣。夫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口下不至关为阳绝,若两头似有中间全无,则是阴阳绝脉也,安得为芤脉乎!经曰:营行脉中是血在脉中行,脉以血为形,血盛则脉盛,血虚则脉虚,故芤脉中空者,血之脱也。芤脉先举指时浮大而软,因按而中空。今 《脉诀》首言指下寻之,非也。仲景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其人本虚;若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是皆于按上以见芤脉。寻者,在浮举沉按之间耳。”将 《脉诀》的谬误,从芤脉的形成机理、名称来源、脉体主病以及脉形指感、取脉方法等诸多方面,引经据典,批驳详尽,使读者茅塞顿开,得益匪浅。他如对 《脉诀》动脉为阴、弦脉为阳等错误说法的批驳,也皆同此。

2.创分、合、偶、比、类五字脉学研究法

戴氏创分、合、偶、比、类五字脉学研究法,提出研究脉学要详细分析脉象求其博,综合归类得其约,更进一步从脉象的性状中作对偶与比较的分析,这样才 “庶无惑矣”。其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分:有脉之形分——脉各有形状,当先明辨,便了然不疑。如举有按无为浮,按有举无为沉之类;有脉之证分——各脉均有主证,须分清楚。如寸浮中风头痛之类,不杂他脉,独主证。如此则辨之于毫厘之间,使其形不相混。

合: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脉者,如似沉似伏实大长弦为牢脉,极软浮细之合为濡脉之类;有合众脉之形为一证者,如浮缓为不仁,浮滑为饮等。有二脉合者,有三四脉合者。大抵独脉见为证者鲜,参合众脉为证者多。且一脉虽独见,而为证亦不一,如浮为风,又为虚,又为气,各不同,此又一脉之证合也。必备而论之,以证相参。

偶:脉合阴阳,必有偶对,以相鉴别。浮沉者脉之升降也,迟数者脉之快慢也,虚实者脉之刚柔也,长短者脉之盈缩也,滑涩者脉之通滞也,洪微者脉之盛衰也,缓急者脉之紧慢也,动伏者脉之出处也,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共列举出九组相对偶的脉象。

比:比者以明相类之脉。比其类而合之,辨其异而分之。《脉经》相类之脉有浮芤、弦紧、滑数、沉伏、微涩、软弱、缓迟、革实八组;《千金方》云牢与实类;《脉诀刊误》细详之,曰弦细、芤虚、濡芤、洪散、牢伏、洪实皆相类。有数脉相类者,如涩、促、结、代,微、细、濡、弱、涩等。但细辨之,相类脉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微、细俱小,而微脉无力也。

类:众脉阴阳各以类从,其脉大、长、实、浮、芤、滑、洪、急、促、坚、强者,皆属阳;其脉细、短、虚、软、沉、结、伏、涩、微者,皆属阴;阳搏阴为弦;阴搏阳为紧;阴阳相搏为动;虚寒相搏为革;阴阳分离为散;阴阳不续为代。

3.诊病宜四诊合参,不可拘泥于脉

附录载有汪机采集诸家之说以论诊脉之法,并著 《矫世惑脉论》以针砭时弊。汪氏指出诊脉之时既要知其常,也要知其变。 “夫脉者本乎营与卫也,而营行于脉之中,卫行于脉之外也,苟脏腑和平,营卫调畅,则脉无形状之可议矣。”如外伤六淫之脉,则浮为风,紧为寒,虚为暑,细为湿,数为燥,洪为火;内伤七情之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忧则伤肺而脉涩,思则伤脾而脉结,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气消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此皆为常。然亦有变者。如张仲景云:脉浮大,邪在表,为可汗;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此又非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因此,若只凭脉而不问症,未免以寒为热,以表为里,以阴为阳,颠倒错乱,而夭人长寿者。是以古人治病,不专于脉,而必兼于审症,良有以也。

根据当时病人往往有病讳而不言,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的现象,汪氏痛心疾首,指出若 “诊之而所言偶中,便视为良医,倾心付托,笃意委任,而于病之根源,一无所告,药之宜否,亦无所审,惟束手听命于医,因循遂至于死,尚亦不悟,深可悲夫。”且 “庸俗之人,素不嗜学,不识义理,固无足怪,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于此习,是又大可笑也。”汪氏认为,医之良,亦不专于善诊一节,苟或动静有常,举止不妄,存心而忠浓,发言而纯笃,察病详审,处方精专,兼此数者,亦可谓之良矣。虽据脉言症,或有少差,然一脉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尽中也。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则是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病与脉应,则吉而易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

而对于 《太素脉秘诀》中以脉决人之贵贱穷通者,汪氏提出坚决的反驳,认为 “此又妄之甚也”。并指出 “窃视其书,名虽 《太素》,而其中论述,略无一言及于 '太素’之义,所作歌括率多俚语,全无理趣,原其初志,不过托此以为侥利之媒。后世不察,遂相传习,莫有能辩其非者。”“盖贵贱穷通,身外之事,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安得以脉而知之乎?况脉之变见无常,而天之寒暑不一,故四时各异其脉,不能必其久而不变,是以今日诊得是脉,明日诊之而或非;春间诊得此脉,至夏按之而或否。彼 '太素’者,以片时之寻按,而断人一生之休咎,殆必无是理。然纵使億则屡中,亦是捕影捉蛇,仿佛形象,安有一定之见哉。”

四、《脉诀刊误集解》评析

由于 《脉诀》只讲脉法及其临床应用,很少谈及脉理,故宋之后的历代名医多曰其 “词最浅鄙”“遂委弃而羞言之”。对于 《脉诀》中的某些提法,历代都有医家提出异议。如元代滑伯仁、朱丹溪,明代徐春甫、张世贤,清代王邦贤等,而以元代戴起宗 (字同父)的 《脉诀刊误》批驳最详,对后世影响最大。戴以 《内》《难》及华佗、仲景、叔和之言明辨脉理,以补 《脉诀》之不足,使后学者免遭用法弃理之弊;以历代名医之说,字剖句析,正 《脉诀》之谬误;又述诸家所解,集长变短。如对 《脉诀》七表 (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 (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 (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的脉象分类方法批驳说: “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唯浮、沉二脉可以表里论。黄、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里,《脉经》王氏所作,无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今 《脉诀》窃托叔和之名,其论脉却悖于 《脉经》。自六朝以来,以七表、八里、九道为世大惑,未有言其非者。王裳著 《阐微论》,谓 《脉诀》论表不及里,于脉之形状大有发明,至于表里则不言其非,尚拘拘增数、长二脉为九表,加短、细二脉为十里,以九与十为阴阳数之极。呜呼,脉之变化固从阴阳生,然安可以名数拘之哉!从来之论脉有以浮沉、长短、滑涩为三阴三阳者;有以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者;有以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者;有以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者。是皆以阴阳对举而互见也,未尝云七表、八里、九道也。但七表、八里、九道果可以尽脉之数乎?《内经》曰鼓、曰搏、曰喘、曰横、曰急、曰躁,仲景曰偞、卑、荣、章、纲、损,曰纵横逆顺,岂七表、八里、九道之能尽也。然其名虽异,实不出乎阴阳,故脉当以阴阳察形,不当以表里定名。《内经》曰脉合阴阳,又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诸脉因浮而见者皆云表,不拘于七表;诸脉因沉而见者,皆云里,不拘于八里;沉而滑亦曰里,浮而涩亦曰表。”据理论述了脉当以阴阳分类,批驳了七表、八里、九道分类方法既不合 《内》《难》经旨,又不符仲景、叔和之说,更不适合于临床运用。但因世人误认为 《脉诀》是叔和的著作,故未有言其非者。自戴氏批驳之后,此说渐衰。但直到明代,尚有提及者,可见 《脉诀》影响之深远,确有批驳的必要。

书中有论有辨,论据切实,博采众长,观点颇多可取之处,学习者不但可以丰富脉学上的知识,更可获得较正确的观点。此书二卷,后有附录。卷上论诊候入式歌、五脏歌、左右手分诊五脏四时脉歌、左手寸口心脉歌、左手关部肝脉歌、左手尺部肾脉歌、右手寸口肺脉歌、右手关上脾脉歌、右手尺部肾脉歌以及七表、八里、九道,主要阐述了三部九候及诸脉体状及主病。卷下载分合偶比类说、诊杂病生死候歌、诊暴病歌、形脉相反歌、诊四时病五行相克歌、诀四时五邪歌、伤寒歌、阳毒阴毒歌、诊诸杂病生死脉候歌、察色观病人生死候歌、论五脏察色候歌以及妇人有妊、杂病生死、心腹急痛、倒仆损伤、伤寒、产后诸疾、小儿诸疾的脉证和治疗。附录为明代汪机所撰诊脉法。载有诊脉早晏法、寸关尺、五脏六腑脉所出、五脏平脉、六腑平脉、四时平脉,三部所主、八段锦、怪脉等内容。此书除对每一脉象的体状、诊法和主病均作了详细解释说明之外,戴氏对 《脉诀》谬误之处,详为纠正,其论述中肯,有理有据。自此之后, 《脉诀》的伪妄始明于世。脉学亦正式开辟了争鸣园地,使脉理越辨越明,脉法越究越精。

此书虽为脉学专著,但作者并不专执一端,他说:“诊脉以知内,参以问证察言观色以知外,则可耳”,示人诊病宜四诊合参。由于本书年代已久,作者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书中亦夹有迷信色彩之内容,后来学者当加以鉴别。

戴氏将 《脉诀》中应刊改的文字加黑圈志之,不作删改,以存 《脉诀》原貌。可见其治学态度之严谨。

【卷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