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而上学》

 求是1025 2023-03-24 发布于山东

这个标题的字面含义是“在《物理学》之后的著作”。有学者认为其含义为“超越”物理学,有为物理学奠基之意;也有学者认为其含义仅仅具有文本编撰的含义,即被放置在《物理学》诸卷之后的作品。

传世至今的《形而上学》由14卷构成,讨论了形而上学的诸多核心概念,例如“作为存在的存在”、形式或本质、质料、现实、潜能等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引发争议最大的著作。

《形而上学》第1卷解释了亚里士多德所要追寻的智慧的内涵,即对本原的研究。通过考察前人的观点,指明了通过“四因”来研究最高本原的思路。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最早的“哲学史”。第2卷一般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为哲学研究所写的导言,最后被插入《形而上学》,内容主要涉及对原因的进一步分析以及哲学方法论的反思。第3卷又被称为“疑难卷”,通过罗列并梳理14或15个疑难,亚里士多德为之后的研究确定了基本范围。在第4卷中,“作为存在的存在”概念被提出,通过区分“首要的存在”与“次要的存在”,亚里士多德将“实体”列为存在的核心含义。通过辩护“不矛盾律”不仅属于思维(逻辑),而且是“存在”的内在规定,亚里士多德阐明了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内在关系。第5卷被称为“词典卷”,亚里士多德解释了本原、原因、元素等30个概念的不同含义。第6卷区分了数学、物理学和神学,论述了神学作为形而上学的最终研究对象。第7卷是《形而上学》最困难的一卷,亚里士多德在其中对何谓“实体”做出了澄清,通过考察实体的4个候选项(本质、普遍者、属、主体),最后得出只有作为主体的形式才是实体的最佳选项。第8卷进一步讨论形式—质料关系,论述可感实体的统一性、定义中的质料等问题。第9卷讨论了潜能—现实的两组模式:运动是现实,而运动之未发状态是潜能;实体是现实,而相应的质料是潜能。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了现实相对于潜能的优先性。第10卷讨论了“一”和“多”等概念,继续了第4卷和第5卷中对一些形而上学核心概念的讨论。第11卷与之前的第3卷、第4卷有诸多重合。第12卷又被称为“神学卷”,通过讨论本原的各种形式,最终确立了“不动的推动者”作为最高本原的地位,并刻画了这一最高本原的诸多特性,比如它是简单的、不可分、没有部分、作为最终目的而存在,是“沉思”的对象等等。第13卷和第14卷主要驳斥了数学对象不能作为实体而存在,批评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数学学说。

围绕《形而上学》一书有诸多争论,比如该书是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授课提纲,如何判定该书诸卷的创作时间顺序。从思想上讲,有两个长期困扰研究者的整体性问题:一个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另一个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什么是最核心的“实体”(ousia)?

传统上,研究者将《形而上学》中的基本问题提炼为两个,即特殊形而上学和普遍形而上学。特殊形而上学研究一部分存在者,即神,该学问可被称为“神学”。与此相对,普遍形而上学以普遍的方式研究存在,该学问可被称为“存在论”。如何调和这两种理解,便成了亚里士多德学界讨论的热点。主要有3种观点。①当代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肇始于德国哲学家P.纳托尔普。他认为《形而上学》中的神学和存在论这两种学问不可调和。他认为该书中讨论神学的部分,为后来的漫步学派添加。在纳托尔普看来,存在论才是《形而上学》的真正主题。②另一些研究者诉诸“发展论”调和这个张力。他们认为神学和存在论代表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构建了不同的解释框架来处理这一问题。例如,W.耶格尔[注]认为,神学属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早期阶段。此时的亚里士多德还深受柏拉图的影响,而存在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成熟观点。G.E.L.欧文[注]提出另一种发展论,认为亚里士多德起初将“神学”看作《形而上学》的主题,后来对柏拉图哲学有了更多认同,才将“存在论”当作《形而上学》的主题。③还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整体论的解读思路。J.欧文斯[注]M.弗雷德[注]认为,《形而上学》中的神学和存在论可以协调。他们诉诸“双重核心意义”理论来调和这两种学问。具体来说,他们认为,正如“实体”是“存在”的核心意义,同样,“不动的推动者”也是“实体”的核心意义。S.曼恩[注]认为“实体的本原”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调和了神学和存在论之间的潜在张力,因为存在论对实体的研究从属于对实体本原的研究,即神学。

什么是最核心的实体问题,主要围绕《形而上学》第7卷的讨论展开。以弗雷德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将普遍的形式或理念当作实体,而是把个体形式作为实体。另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是将最低的种当作实体,但是最低的种依然是普遍者。还有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普遍者,分别是作为最低种的普遍者和能够谓述一些质料的普遍者,从而认为实体是第二种意义上的普遍者。还有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做了各种尝试之后并无明确的结论。换言之,争论的核心为“形式到底是个体的'这一个’tode ti),还是普遍的'这样的’toionde)”。例如,第7卷第13章中亚里士多德对普遍者的批判一般被认为是支持实体是个体的文本依据,但是持有普遍实体的学者会认为亚里士多德这里所批判的并不是作为最低种的普遍者。诸如此类的论证比比皆是。可以看出,何谓实体是《形而上学》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