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呕吐药浴治疗|附:程门雪《金贵篇解·呕吐哕病解》

 德寿堂图书馆 2023-03-25 发布于黑龙江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饮食和痰涎等胃内溶物经由口而出的病证。

药浴治疗:

​1、经验方

配方:豆蔻、生姜各50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取汁1500ml,擦洗腹部及胃脘部,以擦热皮肤为度,每日3次。

功效:温胃散寒。适用于胃寒呕吐,症见突然恶心呕吐,并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2、经验方

配方:,附子30,吴茱萸、生姜各15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倒入盆内,待温洗双脚,并浸泡 15~30 分钟。
(功效)温经、散寒,止呕。适用于
寒性呕吐

3、经验方
配方:芦根 300 克。
用法:将上药装纱布包内,放入热水浴池内,10 分钟后进入药池内浸泡 20 分钟,每日 1 次。
功效:清热止呕。适用于
胃热呕吐,证见突然恶心呕吐,发热恶风、头痛自汗等。

4、《中医外治法简编》

配方:胡椒 20 克,绿豆 1 把,黄连、干姜各 120 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 20 分钟,煎取药液 3000毫升,对入凉水至 40℃左右,洗浴胸腹部,冷后需加温再浴,并浸双足。每次 30~60 分钟,每日 1~2次。
功效:主治暴饮暴食后引起的呕吐、泄泻等。

图片
《金贵篇解》程门雪

呕吐哕病解
《金匮》合呕吐哕为一门,取同类也。呕者有声有物,吐者有物无声,哕者有声无物。呕者呕水液,吐者吐食物,哕者哕逆气也。症虽不同,其上出也则一,但三证每多混见,有时不能强为分别。若胃反则呕吐哕之重证,故亦列其中也。
且先言胃反。胃反者,即反胃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也。昔贤云:
“食入则吐,责之有火。朝食暮吐,责其无火。”以肾阳不足,釜底无薪,不能熟腐水谷,故朝食暮吐,宿谷不化。以此而言,当以温肾益火之剂治胃反矣。其理固通,可为法则,惟阳虚究系胃反病因之一耳,非胃反之证皆必如是也。《金匮》之论胃反也有二:其一,“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按:令字诸本大都作“今”,陆渊雷作“令”),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此言土败木贼之胃反也。木有寒邪,阳不足也,而反下之,重虚其阳,脾胃阳虚,肝木来侮,《脉经》谓“脉单弦者无胃”,今胃气无余,则其弦也必为单弦无胃之虚脉,决非“单弦饮”,“双弦寒”之弦脉,故曰反弦为虚,是胃气虚而木邪克土也。以脉症言,当用扶中土以温中阳,抑木邪而和胃气之剂洽之矣。其二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此言脾胃两病之胃反也。脾为阴土,胃为阳士,胃主纳食,脾主消磨,脾虚则不磨,胃虚则不纳,不磨不纳,则为胃反。胃反之证,大便每多干燥,粪如羊屎者,脾阴不足,“脾为约”也。“脉涩为脾约”,《伤寒论》亦已言之。脾阴虚津液不足,不能滋润大肠而下结,下结则下不通而反上逆为胃反,书所谓“幽门不通,上冲吸门”者是,此乃脾阴不足之胃反也。治以生津增液,润燥通幽之法可矣。若脉涩而紧,紧则为寒,寒伤胃阳,阳弱不运;涩主脾阴伤,阴竭不濡,脾阴虚而胃阳亦虚,宿谷不化,反从上逆,滋阴则碍阳,温阳则碍阴,为难治矣。此脾阴胃阳两伤之胃反也。是则胃反一证,可得三法:命火衰微,釜底无薪,一也;胃气无余,木来克土,二也;脾阴竭不能转输,胃阳伤不能生化,三也。益火生土,崇土抑木,调和阴阳,择其三者而施之,必有一合者矣。
更有进乎此者,气阴大伤,胃火下降,津液枯槁,上下无以濡润,大便结如棋子,食不得入,人则呕吐,但能饮水,不能下食,病虽反胃,已近于噎膈。《金匮》治以
大半夏汤。方用人参生津养气阴,半夏降逆气,白蜜润枯燥,方具三法。近人以半夏性燥,每多忌用,殊不知半夏得参蜜,则不燥而专行降逆之功,仲景麦门冬汤亦用之,不碍生津之力也。凡药有利必有弊,因其利而制其弊,方为能手。若专用和平之品,药性平者无大功,以之调养则可,以之治病则不可。徒知禁忌,不知调制,失此良药矣。若食已即吐,是阳明积热上冲,宜大黄甘草汤。以泻其热,热去则冲止吐已,即前贤所谓“食人即吐,责之有火”者是也。《金匮》之言胃反吐食者止此。
以下则言呕吐哕:此三证可合可分,大要分之,则有呕吐、呃逆二种。呕者呕水液也(脓血,酸苦水,痰水皆属之,而以痰水为多见)。故痰饮为呕吐之大源,虽有他因,终不离是,惟干呕则否耳。痰饮之源因于渴,渴则饮水,水饮停聚则呕,故曰: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若呕后而渴,是水去津伤,少少以水润之则已,所谓“呕吐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是也。若呕后不渴,是心下饮邪尚未清彻,仍当去饮为主,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呕后不渴仍作呕者之治也。若猪苓散未呕先渴,渴欲饮水,防其作呕之治也。茯苓泽泻汤,呕而渴欲饮水,防其作呕之治也。“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帻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即小半夏汤中生姜加重耳,仍为治痰饮之法。其重生姜者,一取其辛开散水邪,一取其去秽恶通神明也,各方虽有不同,其去饮邪则一,故吾谓痰饮为呕吐之大源也。
若干呕、吐涎沫,则又不同,其症有二,干呕者胃气逆也;吐涎沫者口多涎,胃有寒也。
“呕逆,吐涎沫者,半夏干姜散主之。”干姜温胃去寒,半夏和胃降逆也。见头痛者肝病也,厥阴之经,上额会巅,厥阴受寒,则头痛呕吐涎沫,本属胃寒,更加头痛,则兼肝寒。治以吴茱萸汤。参、枣、生姜温胃散寒,重用吴茱萸温肝,以驱阴邪也。是干呕吐涎沫者有二治:不头痛者,单用温胃,半夏干姜散;有头痛者,兼用温肝,吴茱萸汤,二方虽有不同,其温寒则一也。
再论呕吐一证,既云以痰饮为大源,然亦有寒热之辨,热者宜佐苦寒以降火,寒者宜佐辛温以煖中。《金匮》以
四逆汤治脉弱肢厥之呕,寒之极也。以大黄甘草汤,治食入则出之吐,热之甚也。更有上寒下热,下寒上热,寒热夹杂者,尤为难治。如“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湿热结于心下,故痞而呕;肠鸣者脾胃虚寒也。方用半夏、黄芩、黄连苦辛开泄,清热降逆以治上;人参、干姜、甘草,补虚温脾以治下,则膈热脾寒之治也。“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利为热利,故治以黄芩汤,芩、芍苦寒,坚肠泻热也。原本热利,而兼见胃寒之呕恶,则知上寒下热,故加生姜以散寒,半夏以降逆,此即胃寒肠热之治也。方书之论病也,每多偏重本门,独详于一病之证治,及乎临证,则夹杂兼见者,十居七八,求之成法,漫无标准,平时极清晰,临证反觉茫然者,皆不熟于夹杂兼见之故,学者当于此等处注意之也。
呃逆者即俗称之打呃也。为逆气上冲之候,有虚实轻重之分。虚者冲气上逆,起于病重,其声低而间断,久病见此,十九不治,药宜摄纳。实者其声重而连续,由肺胃之气不降而来,轻者取嚏以通肺气,其呃立止,重者必须药治,当分寒热二种:寒者,苔白不渴,泛吐清水,阴凝浊逆,宜温胃散寒,旋复代赭汤、二陈汤、丁香、豆蔻、吴萸、生姜之类;热者苔黄舌绛、口渴引饮,脉实便坚,胃火上冲,宜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三黄石膏汤之类,以泄火通闭。夹肝火者,口苦胁痛呕酸,佐以越桃散、平胃散以消积;寒热夹杂者,丁香、柿蒂、生姜、半夏、黄连、黄芩之类,以苦泻辛开。辨证既明,施治亦易。《金匮》治呃逆,只出二方:一橘皮汤,橘皮和胃降逆,生姜散寒温开,胃寒呃逆之治也。一橘皮竹茹汤,即橘皮汤之外,复入竹茹之寒以清热,人参、甘、枣之甘温以和中补虚,为胃虚寒热夹杂呃逆者之治也。方虽不多,倘证见有合,亦多奇效。至于求全之治,则当考之后贤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