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书友: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教学勇气》第二章的第二个小节《来自地狱的学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来自地狱的学生”是什么样的 在二十周年版的89页最后一行,书中有解释。“来自地狱的学生”泛指难对付的问题学生,有男生也有女生。在十周年版这一标题是“有问题背景”的学生。说“来自地狱的学生”是公认的一类“问题学生”的原型。我的理解,这里难对付的学生主要是指课堂上沉默、冷漠的学生。因为书中的描述是“有一人无精打采地蜷缩在墙角,如同传说中的幽灵,足可称之为'来自地狱的学生’。”90页第一行,“他把帽子拉下来遮住眼睛,因此我看不见他是睁眼还是闭眼,而且我也看不见他的笔记本和文具。那天是春季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可他却把外衣扣的严严实实,俨然一副不可冒犯的架势。” 二、为什么会有“来自地狱的学生” “来自地狱的学生”并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而是被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这里的不能控制的环境应该是指学生的家庭教育及社会舆论。但是书中后面还有一句我不是很理解。在书中92页第四自然段第二行。“当然,或许有一两个是魔鬼撒旦直接派到这里来摧毁我们所知和所爱的西方文明的。”这里我百度了两个词:一个是魔鬼撒旦,原本的撒旦并不是魔鬼,而是一名天使,而且还是一名天使的长官,上帝赋予了撒旦人类的意志,让撒旦自己进行选择是否服从,撒旦负责在人间放置诱惑,但是后来因为撒旦过于狂妄自大,操控了一部分天使,他们与上帝进行对抗,于是就发生了战争,后来撒旦觉得与其做一名天使,还不如在地狱称王,就成为了魔鬼撒旦。魔鬼撒旦指的是《圣经》中的堕天使,曾经是天使,后来堕落成为魔鬼,成为了黑暗中的老大,与光明进行对抗,是邪恶之源。我不知道在这里魔鬼撒旦是否还有其他引申义。另一个是西方文明。西方文明是强调个人实现的物质文明,中国文明是和西方文明相异的,这是西方人的第一感觉。西方文明热衷于探索真理。中国文明热衷于探索伦理。 三、如何面对“来自地狱的学生” 1.“对症下药” 二十周年版的书中88页,他的比喻有助于我明白事关教学的核心原理:我们诊断学生有何“病情”将决定我们对学生如何“治病”。 每个“来自地狱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只有认清了学生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掌握方向盘” 帕尔默用一个司机的例子阐释了这点——掌握方向盘。这个人当作为帕尔默的学生时,帕尔默在课堂里兴致勃勃地大发议论的课堂里,他只能兴味索然地坐在那里不发一言。然而当他作为帕尔默的司机时,他却主动和帕尔默说:“帕尔默博士,我们谈谈好吗?”因此,帕尔默认为,当给“来自地狱的学生”委以实际责任时(也就是将帕尔默安全、准时地送到机场),他就找到自己的声音,而且是畅所欲言。 当找到更多的让学生“掌握方向盘”的途径,也就会鼓励更多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是前提必须是要明了学生内心的恐惧,教师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关于这个话题,昨天早上王荣平老师已经带领我们如何剖析恐惧,在后面的章节也会有涉及。 四、自我联想 我这里还有一个想分享的内容是关于我学生的故事。带了四届学生,好像没有遇到过帕尔默描述的这样的学生,也可能是我自己并未发现。但是我觉得2012年带的一届学生中就有一个女生,不完全属于“来自地狱的学生”,但是却改变了我对教师的看法。如果当时我懂得更多教育技巧,如果当时我读了这本书,或许她的命运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我从湖南一师毕业后就分配到了东洛中心小学。一天在某服装店遇见的那个打招呼女孩就是我的第一届学生,W同学也确实是个特殊的孩子。刚满十一岁的她,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跟着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个地道本分的农民,非常疼爱小女生。我刚接这个班的时候并没有过多注意到她。也怪自己没有经验,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应该向原来的老师了解基本情况,也没有及时对学生的进行家访了解情况。 开学一个月的某一天,她来办公室找到我:“李老师,你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以前我们班上的光荣升旗手都是我,你这次怎么给了别人呢?”这是多么要强的一个孩子呀!光荣升旗手就是在周一升旗的时候负责把国旗拉上旗杆顶,然后照片会洗出来贴在学校宣传栏。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小事,就算她优秀,也可以把机会留给其他人。我和她解释了一下为什么选了别人,她似懂非懂的走了。我想要尽快了这群孩子,应该组织个活动。于是在2012年11月28日组织了第一次才艺表演。W同学独自上台唱歌,落落大方,此时我还未特别关注到她的家庭。直到期末要评贫困学生资助,我才让学生把自己的情况以文字形式写给我,我才知道她的特殊,为自己工作的失职而感到羞愧。 她无论在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应该算是中等偏上的。“我是表演家”的活动中,既是主持人,又是独唱表演者。“上网利与弊辩论赛”的活动中,作为主辩手积极参与辩论。“我的未来路演讲比赛”也看到了她的身影。似乎当年班上组织的每一次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对于她,我一直觉得有一丝愧疚,当年对她的特殊关爱比较少,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还不管她了。 读六年级时,她亲爱的爷爷也过世了,后来她跟着大伯伯母生活,慢慢地也了解了一些她妈妈的情况(有心管,但没有能力)。直到一次爱心资助,学校重点推荐了W同学,一次性给了三千块。介于她家庭复杂的情况,他们提议把这个钱存在我手里保管。我毫无经验,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就当做工作任务接下来了。未曾想,因为这三千块钱,我忙碌起来了,她大伯打电话给我,她妈妈也打电话给我,她自己也经常来找我,学校领导也经常问我关于她的情况。毕竟年轻,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于是请示领导后,把这三千块钱原封不动地给W同学自己保管了。从这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她的学习明显下降,而我作为班主任只是象征性的和她聊了几次,并未改变她。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当年再耐心一点,再细致一点,对W同学的关爱更多一点。可能她现在还在上大学也不一定呢! 也许作为教师或班主任的我们无法改变学生,尤其是他们家庭的状况本身,但我们至少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提高调节、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以更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生活的考验。从今以后,自己在这方面应该多多注意。 记得去年我看过一篇《关于情感教育如何在孤儿或留守儿童班级教育管理中的渗透》的文章,记下了下面三个方法: 第一,从生活小事着手,寻找工作切口; 第二,亦师亦友,注重情感渗透; 第三,做好心理疏导,拥有积极心态。 再次原谅所自己曾经的失职,活在当下,少一些抱怨,不断充实自己,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做的更好!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