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古易: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本主义思想造就了中国

 心理咨询诊所 2023-03-30 发布于江苏

受西化的影响,学者们两眼向外,亦步亦趋,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说起人本主义,多以西方来立论,仿佛人本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专属品。其实,人本主义是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陈鼓应教授说“西方哲学侧重于神本,神是唯一的、唯我独尊的。”“西方文化的根底是神本思想,中国文化从殷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渐渐走向人本主义。”

楼宇烈在《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说:“人本主义不是从西方来的,是我们中国的土产,而且是这样一种原汁原味的土产。

天地之间人最宝贵,这是中国的人本主义

在传统著作中,三才之道,天地人,人是仅次于天地的存在,万物之中,人最宝贵。《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黄帝内经·素问》:“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秉天地之气,知地者智,知天者圣,知万物者为天子,人可以创造知识,掌握命运。

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人并不是绝对的从属,更不是自然的奴隶,人有足够的能力,认识自然规律,造福人类,从而实现自由,在遵循天道中自强不息,这就是中国的天人合一。

《易经·乾文言》:“是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中国人的天地观,让神鬼失去了广大的生存空间。

战国思想家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亚,15世纪以前,神都是绝对的存在,人是毫无地位的奴仆。而自远古开始,中国祖先一直在做天地间的英雄,扮演着人类自己的“救世主”,由此奠定的人本主义传统,是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根本。

春秋古法读易经》、《春秋古法读焦氏易林》两书,读象释理,理象统一,由著名出版社投资,今年出版。您有好的书名可以留言,选中后,将来赠新书一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