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循物之理

 沧海69565628 2023-04-02 发布于浙江

苏东坡说:“君子之顺(顺利地干好事)也,岂有他哉,循理无私而已”。

  “循理无私”可以说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苏轼用来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循理”,循什么理呢?苏东坡自己说:“循万物之理,无往而不自得”。可见,理在物中,东坡所谓的物是包括人事的。他在《御试制科策》中说:“天下(国家)者大物也”。理即在于事物,在国家大事中,东坡又说:“物固有是理,患不知”,就需要去探寻其规律,即“道”。什么是“道”,东坡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而阴阳是事物的本源。“阴阳交然后生物,物生而有象,象立而阴阳隐矣;凡可见者皆物也,非阴阳也;然谓阴阳为无有可乎?虽至愚知其不然;物何自生哉?是故指物而谓之阴阳,与不见阴阳之仿佛而谓之无者皆惑也。圣人知道之难言也,故借阴阳似言之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段话,东坡阐述的是,事物是看得见的,而事物运行的规律是看不见的,但并不等于规律不存在。如果说运行规律看不见就不存在,那就错了。由是知阴阳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有别于事物而存在的。我们只能见到事物,却见不到阴阳——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可见他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道,也即是理或妙。要坚持循理就是完全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板式,不受私心杂念的干扰,这就是循理无私。

  《东坡易传》是东坡为完成父亲的遗志,集苏辙的研究成果,在流放海南后才统稿完成的,这是三苏父子唯一合著的一本书,他晚年才完成这部著作,并不等于之前没有这种思想。应该说“循理无私”是东坡的一贯思想主张,他不仅针对了北宋前期的“积贫积弱”,而且针对了他经历的中晚期北宋的种种弊端,进而疾呼为政者要“循理无私”。在她二十多岁初涉仕途的时候,他就曾意味深长地说:“以为凡学难者,难于无私,无私之难者,难于通万物之理。故不通乎万物之理,虽欲无私,不可得也,是故幽居默处而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而出之乎中。其所不然者,且古之所谓贤人之说,亦有所不取。”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努力学习,不独立思考,心胸狭窄,满脑迷信,自私自利的人,其认识、气度能进入这样搞的境界吗?能达到忘我吗?而不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用心做事,虽然你无私,也是不行的。更不要说你固执己见,以自己的喜好来判定是非。太于自新的人,没有不做错事的。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你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而不被所谓的“圣贤”他人左右。

  因此,二十余岁的东坡和六十余岁的东坡,其思想是一致的,是一以贯之的。

  试想,一个人做到了“忘我”,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用心工作的人,他还去贪、还去占、还去腐败吗?当然,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但一个“循”字,表明人思想境界应通过后期的学习时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度。水有水理,文有文理,人有人理,社会有常识。东坡一再公开承认“人情”、物欲、人欲的合理性。所谓“无私”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你得的,你不必推辞,该你享受的你就尽情享受。同理,该你干的你必须干好,该你尽的义务,你也必须尽,这就是理。

  所以,东坡才能做到为国家倾尽全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为社会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同时,他也希望皇帝和大臣们都能做到“循理无私”,因此,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有不对的地方,他都要提出批评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