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我们简单的盘点过先秦的儒家思想,然而儒家思想作为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经过千年发展,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单单作为一种文化思想,或者说是一种单一的治世思想。随着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成为专门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到宋明时期,更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宋明理学(行知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不管怎样发展,它们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我们今天就单单说说里面的行知观,大致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程朱的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二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知行合一的知行观,第三是以王夫之为代表的行先知后的知行观。 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 隋唐时代佛道儒三教并行,互相容和交流与融合,人们在此社会背景下提出知和行的思想概念,这样一种思想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形成了非常完善的体系。有二程提出,朱熹总结而成。朱熹的知行观实际上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律,就是“知”必须具有明确的特性,如果不“行”就不是真正的“知”,那么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行”,那么他到底是真知,还是假知呢?实际上就已经暗含着所谓的知行合一,但是这个知行合一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完全是两码事。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的,由天理主宰着这世界。要想知道这个天理,变成圣贤,就要格物致知,即不断的接触事物,获得知识,从而归纳总结,知道世界的天理。明确“知”与“行”。 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 纪录片《王阳明》剧照 王阳明38岁提出知行合一,并且一生都在讨论知行合一。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却与二程颐和朱熹的观点不同。王阳明的知和行、知行合一,虽然是针对朱子而提出的,但他另外有思想体系,也就是说他说的知和行,既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知,也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行。 如果要说一下王阳明的知和行,那么王阳明的本体就是良知,凡是这个良知指向内在的自觉,都叫作知。这才是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我们老百姓说的“送佛送到西”,扬善一定要落到实处的意思。身体力行。 陆王心学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和主宰就是人的心理。要想知道心中的这个理,就需要实践和省察内心,即知行合一,而不是单纯的格物致知。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王夫之:行先知后 ![]() 通过实践的方式,以行的方式来生成知。王夫之“批评”王阳明。他是明确地站在气学的立场上,从客观认知的角度讲知和行的。 王夫之主张知、行应该分而后合,并且知、行有所侧重,是以行为重心的合一。 他的知行观的前提是“知行”相分,尽管知、行相互作用,但知、行并不是平列的。在认识的过程中,力行、实行是主导的方面,注重“行”。 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批判陆王,改造程朱,抨击佛老,吸收墨法,王夫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