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芩汤-《经方100首》

 庆哥哥呀 2023-04-03 发布于内蒙古

黄芩汤

组成用法

黄芩10~20克、炙甘草6~12克、芍药6~12克、大枣12枚。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方证

腹泻、腹痛、身热、肛门灼热、大便如泥状、糊状或黏液便。

现代应用

1、急性结肠炎;

2、急性细菌性痢疾;

3、菌群失调综合征;

4、鼻衄;

5、胃肠型感冒。

经验参考

《伤寒论》用黄芩汤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合病”是同时有两经或三经的症候,属于混合型病症。“太阳与少阳合病”,胡希恕说是太阳病的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同时出现,故谓太阳与少阳合病(《经方传真》)。在此基础上出现“自下利”用黄芩汤。刘渡舟认为此太阳少阳合病,当有发热口苦等证,自下利为邪居半表半里,故与黄芩汤,以清解半表半里之邪(《古方妙用》)。陆渊雷说,下利不谓阳明太阴者,以阳明胃实,此则不实,太阴肠寒,此则不寒故也(《伤寒论今释》)。《伤寒论》又说:“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反证黄芩汤主当为脉数有热,此可被充本条。本方含有芍药甘草汤,程钟龄为芍药甘草汤“治腹痛如神”。因此,其方证当有腹痛挛急。荒木性次治疗28岁妇女,忽然发热恶寒,头痛,下利腹痛,渴而欲饮。下腹胀略重,下利次数频频增加。与桂枝加芍药汤无效,下利愈甚,里急后重,与黄芩汤,立刻痊愈(《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倪少恒治王某,男,30岁。患者病初恶寒,后则壮热不退,目赤舌绛,烦躁不安,便下赤痢,微带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脉象洪实。拟泄热解毒,先投以黄芩汤:黄芩、白芍各12克,甘草3克,红枣3枚。服药2剂,热退神 安痛减,于13日改用红痢枣花汤,连服3剂获安。(江西医药杂志)

从现代医学来看,本方主治以急性肠炎为多,而“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则是以急性胃肠炎为主要病症。刘渡舟治王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服3剂而病痊愈(《新编伤寒论类方》)。“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这些症状很像急性结肠炎。后世把本方用于治疗痢疾,如《济生拔萃方》说本方“治泻痢腹痛,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黏稠”;《类聚方广义》也说本方“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里急后重,便脓血者”。胡希恕说,发热腹泻,或痢疾而腹挛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阳与少阳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脓血,宜更加大黄(《经方传真》)。黄芩汤虽是小方,但其在方剂学上的意义却不小。后世治疗痢疾的著名方剂“芍药汤”,即从本方演化而来,所以汪昂称黄芩汤为“万世治利之祖方”(《医方集解》)

注论精选

武简侯:……如其有里急后重则由机能奋起驱逐病毒之现象,诚如求真氏所主,此时应加大黄,以辅助此妙机,可以消除细菌毒所产生之炎性产物,切藉以荡涤此种毒物也。不呕吐时固可用,即呕吐时亦可用,大塚敬节谓,治吐之剂,余独举大黄,是此呕吐加大黄,尤为合拍,希阅者考证之。(《经方随证应用法》)

汤本求真:本方证者,为有心下痞(即胃脘部停滞 膨满),左右直腹筋强度挛急,腹痛下利,舌苔黄,稍干燥,口苦,发热者(《日医应用汉方释义》)

龙野一雄:黄芩汤用于仅有头痛、发热的表热症状,而其他表热症状不显著时。腹部症状以腹痛为主。腹痛部位为上腹部、脐周围,几无延至下腹部者。此外,有的诉有心下部紧张感、压重感,便为泥状便或黏液便,且有时发生轻度的里急后重。脉浮。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用于黄芩汤同时伴有呕吐者。腹痛、呕吐与黄连汤证相似,但黄连汤无表证。(《中医临证处方入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