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尝试反馈再精进 笃行不怠促成长——记缪建平名师工作坊第16次研修活动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3-04-03 发布于江苏
“请不要告诉我,让我先试一试”!2023年3月30日下午,苏州工业园区缪建平名师工作坊第16次研修活动在跨塘实验小学如期举行,跨小全体数学老师缪建平工作坊全体成员一同参加主题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尝试反馈法“四学”(读玩探写)课堂的建构与实践(”的研修活动。本次活动还特邀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赵建康校长为老师们呈现专家引领课 

本次研修活动由工作坊成员陆晓星老师主持,分为环节:第一环节由工作坊成员景城学校陈骅老师星浦学校潘静老师为大家呈现两节研讨课第二环节是由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赵建康校长给大家带来的专家引领课。第三环节是专家点评和互动环节。第四环节是工作坊下一阶段任务。
第一环节:课例研讨

老师《角的度量》一课,从整体视角出发,通过对长度、面积 测量方法的回顾和比较,引导学生类比迁移:测量大长度要用小长度作标准;测量大面积要用小面积作标准;由此,测量角的大小,自然就要用较小的角作标准。把角的度量嵌入测量方法的整体结构之中,凸显了量角的本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实现测量方法的整体建构。陈老师设计了多样度量的活动,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和优化地过程,进一步感悟角的度量本质即1度角的累加

老师《乘法分配律》一课,围绕“以生为本,促进儿童发展——写学多元表征,把握知识本质——探学感悟思想,建构数学模型——读学”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领篮球”和“装柜门”两个实际问题展开教学,通过计算、事例、说理和图示这4种方法,将“数、形、事、理”紧密结合,多元表征,逐步抽象建构乘法分配率的数学模型。在探学、写学和读学中让数学知识自然生成,让学习深度展开,让知识建构学习变得更完整而有意义。
第二环节:专家引领

赵建康校长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一课,重视尝试教学,从小宁和小春数量相等复习切入,设计5个问题链,启发学生自主尝试、质疑问难,再引导学生展开思辨与讨论;通过小先生讲课来促进“互帮互学”与动态生成。

整节课围绕小宁与小春的邮票问题,通过老师精心的设计,不断变化,带领学生将画图策略的学习不断进阶。在尝试过程中积累学习经验,将问题解决可视化,不断体悟画图的价值,形成策略意识。
第三环节:点评互动
赵建康

赵校长肯定了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同时也肯定了课堂中跨小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尝试的素养和风采。赵校长从“尝试”是一种学习态度、“尝试”是一种学习品质和“尝试”是一种学习方式3个方面指出了“尝试”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尝试为先、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沉浸于真实而有效的学习中,新颖的观点、笃实的策略,给全体工作坊成员和跨塘实验小学老师们带来新的启发。
【吴思怡】

注重知识的生成是老师这节课的一大亮点。陈老师这节课打破了以直观认识为开始的常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探索实践让学生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角的度量另一大亮点是陈老师注重量感的培养陈老师通过创设测量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他们经历量角器的刻度“双向”的创生过程,把抽象的量感与具体的验相结合,将量感内化为稳定的表象,进而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倪冬燕】

潘老师的课堂,一能运用多元表征,逐步建构模型从生活中的鲜活的例子出发,加深了模型原型的辨识度。二能关注数学本质实现运算的建模。关注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通过点子图、求门的面积等,数形结合理解算式的本质意义;三能提炼表述完善模型课堂中非常重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运算规律表达出来时,培养了学生符号意识。四能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将乘法运算律与与以前的拆数乘法和长方形周长公式进行勾连。
第四环节:下阶段任务

最后由工作坊坊主跨塘实验小学缪建平校长给大家带来题为《读玩探写并行,尝试反馈精进》的后期工作指导。缪校将“尝试反馈法”的课堂格言、总体性策略、以及教育“九样态”等进行了解读。之后呈现了跨小践行“尝试反馈法”的成果,并对2023年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最后,鼓励老师们做“教而不学则懒、学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惰、研而不写则庸”的四有好教师,让师生的梦想慢慢生长。
本次研修活动在新课标理念下,立足“四学”课堂构建,给老师们带来了思维启迪与智慧碰撞。老师们将继续不断思索与实践,不断摸索课堂转型的有效方式,将“尝试反馈”教学法走得更远、更扎实。
【附】部分工作坊成员的评课
陈祥
潘老师的课能充分利用反身抽象,引导孩子们经历活动、过程、对象,从而形成图式。借助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学习,让学生获得猜想、验证、结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注重学生素养的提升。
周雪年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中的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它的应用有许多的变式,但是潘老师的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猜想,验证,应用,从运算律的本质算理出发,去理解并应用到实际变式中去。这样的数学课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算理理解,值得我学习。
高超
潘老师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式,接着采用计算、说理、事例、图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说明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相等的原因,多元表征乘法分配律的本质内涵,在观察比较中构建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模型。再通过举例、比较、归纳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深化模型的建构。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过程,模型思想得到发展。
葛勇
孩子的积极性是鼓励出来的,赵校在课中一直鼓励学生尝试学习,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不知不觉成为了课中的小老师。循序渐进,课中通过美术老师和数学老师有趣的对比,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在学习中让学生去思考需要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中紧紧围绕线段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学习中一致围绕为什么用线段图,先画谁,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数量关系,每一步计算在图中表示意义,真正发挥线段图直观清晰的优势。鼓励学生尝试学习,在学习中有错误勇于提出问题并且通过多种类型的小组合作、分享来答疑解惑。
顾婷:
非常欣赏潘老师课堂上与孩子们亲切的互动、循循善诱的引导,特别是在找到生活中很多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后,潘老师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找找感觉,看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潘老师分了三个步骤:1.指名说;2.同桌互相讨论;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这个特点。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模型的认识感觉逐步深入,直至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
李怀红
赵校长语言风趣幽默,课堂真实自然,尊重学情,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出错、纠错的过程中理解新知;深挖例题,一题多变,简约而不简单,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相互勾连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数量关系,悄无声息地植入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形成模型建构。
李晓华
潘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引导学生有序展开规律的探究活动,从实际的例子入手,逐步深入,不断感悟,让学生经历规律发现的全过程,掌握规律探究的方法。同时,能借助图形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规律,掌握规律,应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梁涛
潘老师的乘法分配律一课,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四个步骤,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学中注重让学生有根有据地进行说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能力。个人一点建议:是不是可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增加一些生生互动。
卢伟玲
乘法分配律是很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果没有具体的感性材料,学生就很难获得体验的机会。潘老师引导学生从两组生活情境中提炼模型,接着脱离现实情境,找到这一类算式的相同点,借助乘法的意义来理解模型本质,最后引导用文字和符号来表征。由具体到抽象完成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数学表征,凸显乘法分配律的本质。过程中,学生充分经历了乘法分配律的建模过程,渗透了对抽象能力、符号意识和模型思想的培养。
陆晓星:
赵校的数学课堂其一在于教师课堂上机智的引导,如课堂中例题条件出示后,在赵校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掉入预设好的问题中,中间的引导话语和巧妙的问题设计,让我印象深刻,受益良多!其二在于教师机智的处理课堂生成,赵校充分给与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当有学生有不同见解,课堂方向朝着预设的另一端走时,教师又机智将学生活动回归到“尝试”主题上,其冷静而恰到好处的处理,让我拍手叫绝!
徐兰:
潘老师的课堂,不是直接告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猜想,去尝试,让学生自己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晏雨枫: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潘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潘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周晓强
潘老师的课堂注重对数学本质的挖掘,注重模型意识的培养。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授课老师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之上,通过多种表征让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与成立的必然性,这样的教学正是从数学本质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数学,能更好的启发学生内化和模型的认同和应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