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不同时期,看大同北魏墓志字体隶楷的演变,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weimiao 2023-04-10 发布于安徽

前言

大同北魏墓志字体隶楷演变的分期参考殷宪先生的《北魏平城书迹研究》,大体依据时间线将北魏平城书迹划分为早期(398-476)、中期(477-494)、晚期(495-529)。

文章图片1

已知出土最早的墓志为公元451年的《孙恪墓志》,出土最晚的墓志为公元515年的《高琨墓志》。

如果根据大同地区已出土的墓志进行时间分期,其结果大致为:第一阶段公元451—472年、第二阶段公元472—494年、第三阶段公元494—515年。

按照大同北魏墓志字体的书法特征进行分期,其结果为:早期公元451—477年、中期公元477—504年、晚期公元504—515年。早期大同北魏墓志字体的书法特征为隶意浓厚。

中期墓志字体的书法特征为楷法强劲。晚期墓志字体的书法特征为多元复现。

虽然三个时期墓志字体的书法特征各有不同,但是它们仍统一于大同北魏墓志字体隶楷演变的过程中。

文章图片2

一、早期大同北魏墓志字体隶意浓厚

墓志字体用笔隶楷杂糅,“杂”字有混合、不纯正的含义,“糅”字有混杂混合的含义,杂糅一词的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隶楷杂糅就是形容墓志字体的单个笔画或单字中,既有隶书笔画又有楷书笔画,且两种笔画以一定比例一定形式混杂在一起。

笔画的隶楷杂糅现象与墓志字体的隶楷演变过程相伴相生,早期大同北魏墓志字体笔画中的隶楷杂糅现象主要表现为以隶书笔画占据主导,单个笔画的杂糅程度大于单个字。

早期墓志字体用笔隶楷杂糅的主要表现:其一、墓志字体内部的单个笔画中常常出现隶楷杂糅现象,即同一笔画中既存在楷书笔画又存在隶书笔画。

《孙恪墓志》中的横画,起笔为典型的楷书笔画的出锋方式,收笔却仍使用隶书的典型笔画“燕尾”。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早期大同北魏墓志字体之中。

单个笔画或是单个字中的隶楷笔画使用频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幅作品的书刻风貌是隶意浓厚还是楷意盎然。

文章图片3

而早期墓志字体用笔隶楷杂糅明显是受到了北凉体的影响。北凉体(397-460)是十六国时期通行于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等部分地区的主要的通用字体。

因其书法风格较为独特所以被称之为“北凉体”。《贾宝墓志》墓志中的释文:“凉州武威姑藏县民贾宝”,说明墓主人贾宝是凉州人,其墓志字体的笔画与结构也明显受到北凉体的影响。

墓志字体结构直接继承隶书,继承隶书结构是大同北魏墓志字体结构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墓志字体继承了隶书外部的方扁结构。继承隶书结构是大同北魏墓志字体结构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墓志字体继承了隶书外部的方扁结构。《孙恪墓志》中的“达”“阳”“孙”等字,就采用了较为传统的隶书字体结构的拼接组合方式。墓志字体结构对隶书内部相对均匀空间的直接继承。

继承隶书结构是大同北魏墓志字体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墓志字体继承了隶书外部的方扁结构墓志字体继承了隶书内部结构的组构方式。

文章图片4

《孙恪墓志》中的“达”“阳”“孙”等字,就采用了较为传统的隶书字体结构的拼接组合方式。墓志字体结构对隶书内部相对均匀空间的直接继承。

早期墓志字体的总特征为隶意浓厚,这种隶意浓厚在用笔上表现为隶楷杂糅,在结构上表现为直接继承隶书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墓志字体的用笔与结构层面都表现出了强烈的隶书意味,但两者隶楷演变的速度却不相同,笔画层面隶楷演变速度明显快于结构层面。

纵观汉字隶楷演变的历史,不难发现隶书对于楷书笔画与结构的形成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因为无论是东汉的刑徒砖、还是东晋石刻墓志、又或是北齐石刻字体,它们的笔画与结构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隶书结构的影响。

所以无论笔画层面是“隶楷杂糅”还是“隶意复古”,无论结构层面是“直接继承”还是“间接继承”隶书。

隶书一直是楷书成长过程中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取法对象,也是在汉字字体隶楷演变过程中陪伴楷书时间最长与楷书关系最深刻最复杂的字体。

文章图片5

二、中期大同北魏墓志字体楷法强劲

墓志字体楷书用笔占据主导,中期墓志字体笔画的用笔特征逐步从隶楷杂糅过渡到以楷书用笔为主。楷书笔画逐渐在墓志字体中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表现为:中期墓志字体中的楷书笔画逐渐成形且使用频率不断增高。刻工对于在墓志字体中使用楷书笔画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中期墓志字体中的楷书笔画的觉醒速度很快,大部分墓志字体都实现了楷书基本笔画的全覆盖。

中期墓志字体楷书笔意发展强劲的主要表现:楷书笔画在墓志字体中使用的频率不断上升。中期墓志字体中的楷书笔画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楷书笔画对隶书或隶楷杂糅笔画的替换速度越来越快。

中期墓志字体楷书笔意强劲的主要原因:楷书笔画比隶书或隶楷杂糅笔画的书刻方式便捷。中期墓志字体中的楷书笔画在其书刻过程中省略掉了很多隶书的书刻动作。

中期墓志字体中的楷书笔画将原隶书中的断断续续的笔画进行连刻。这些书刻习惯进一步提升了楷书笔画的书刻速度,加强了刻工书刻墓志字体时的流畅感。

文章图片6

楷书笔画将隶书笔画中不符合人体书刻习惯的刻写动作都省去了。大同北魏墓志字体中的楷书笔画大都遵循从左向右、从上到下、从内向外的符合人体生理习惯的书刻动作。

自从楷书笔画在墓志字体的笔画中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其发展态势就如雨后春笋般势不可挡。墓志字体结构间接继承隶书,中期墓志字体的结构间接继承隶书。

中期墓志字体的结构层也出现了隶楷杂糅的现象,部分墓志字体的结构呈现出了“隶形楷意”特征,所谓“隶形楷意”是指用楷书笔画书刻隶书结构。中期墓志字体结构中的变化悄然产生,墓志字体笔画的倾斜趋势已经开始发生改变。

中期大同北魏墓志字体的总特征为楷法强劲,在其用笔层面表现为楷书笔画逐渐占据主导,在其结构层面表现为隶楷杂糅程度进一步加强。而中期墓志字体之所以会出现楷意强劲的特征,主要还是由于其笔画与结构层面都受到了楷书笔意强劲冲击。

文章图片7

而且中期墓志字体笔画层面的隶楷演变强度也大于其结构层面。伴随着中期墓志字体笔画层面的隶楷演变速度的加快,隶书结构对墓志字体结构的影响也在不断减轻,楷书与行草书的笔画与结构开始逐渐渗透到中期墓志字体之中。

虽然中期墓志字体在其结构层面上仍然沿用隶书,但是其内部空间和外部体势的变化已经悄然蕴含在了墓志字体隶楷演变的过程中。

三、晚期大同北魏墓志字体诸体糅合

墓志字体用笔隶楷行糅合“糅”字有混杂、混合的含义,“合”字有“闭合”“结合在一起”“全”“共计”的含义,在这里取其混杂结合在一起的含义。

“糅合”就是将几种不同的事物混合杂糅在一起。隶楷行糅合是指墓志字体的单字里既有楷书笔画又有行书和草书笔画,并且这三种笔画以一定比例一定方式相互糅合和谐共生的现象。

三种笔画形态的混杂融合导致晚期墓志字体的笔画中既有隶书笔意的复古又有楷行笔意的融合。

文章图片8

晚期墓志字体用笔隶楷行糅合的表现:墓志字体的隶书笔复古主要出现在了笔画层面,表现为用楷书笔意书刻隶书笔画。墓志字体笔画层面的隶意复古规模并不大、程度并不剧烈、强度也不深

因为晚期墓志字体中的行书笔意强劲,所以墓志字体笔画的隶意复古受到了诸多因素的限制。

墓志字体结构被行草书改造,晚期墓志字体的结构被行草书改造,改造过程具体表现在:行草书对晚期墓志字体结构的改造并不全面,总体上呈现出局部改写或局部替换的特征。

晚期墓志字体的总特征为多元糅合,无论其笔画还是结构层面都呈现出了多元的特性。其用笔层面表现为隶书笔意的复古与楷行笔画的进一步融合,所以其笔画成分中的糅合现象十分明显。

其结构层面主要表现为行草书对墓志字体结构的局部替换与改造,这种局部替换与改造导致其结构中也出现了楷行草结构相糅合的现象。虽然晚期墓志字体受到了行草书的猛烈冲击,但是其笔画层面仍然是楷书用笔占据主导。

文章图片9

与其笔画层面相比结构层面的变动程度较大,晚期墓志字体结构内部空间的均衡感被打破。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其结构中出现了疏密收放关系,其结构的视觉重心开始上移,单个字的书刻体势也渐趋多样。

大同北魏墓志字体的书法特征由其用笔与结构特征共同组成。其用笔特征总体表现为:笔画成分复杂;各类笔画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除了部分复合笔画还未成形外,其余大部分楷书笔画都已经投入使用。

总结

具体表现为:早期墓志字体用笔隶楷杂糅;中期墓志字体用笔以楷书为主导;晚期墓志字体用笔隶楷行糅合。这三个时间段内的用笔特征既有时间上的先后继承,又在某一时间段内两两共存。

其结构特征总体表现为:墓志字体的结构在继承隶书的同时又被行草书改造。总之,早期墓志字体隶意浓厚;中期墓志字体楷法强劲;晚期墓志字体多元糅合。

文章图片10

汉字的隶楷演变过程就像是穿起大同北魏墓志字体书法特征的一条主线,而大同北魏墓志字体各阶段的书法特征就像是穿在这条主线上的珠子,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