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熬了中药,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后要注意什么?

 wyfx100 2023-04-11 发布于浙江

在“煎药”合集中,上两篇给大家介绍中药的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还有特殊煎煮的常见药物,这一篇我将为大家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服药方法中常见的几个名词的意思。

饭后:一般吃饭后半个小时服药。

饭前:一般吃饭前半个小时服药。

空腹:吃饭前一个小时服或者是吃饭后两个小时服药。

服药时间

中医认为,病在上焦,宜饭后服;病在下焦,宜饭前服

上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

下焦: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泻下药,驱虫药宜空腹服清晨空腹时,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药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

补益药和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饭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

安神药宜临睡前0.5~1小时服,有利于睡眠;

涩精止遗药宜临睡时服,以便治疗梦遗滑精;

缓下剂宜在睡前服,以便第二天清晨排便。

治疟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这样有利于杀死疟原虫,控制疟疾的症状发作。

补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药物宜晨服,以借人体的阳气、脏气充盛之势,祛除病邪。

补脾药宜傍晚服用,此时脾胃的经气最弱,补益效果较好。

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以及健胃消食药,应饭后半个小时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的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急性重病则不拘时服(不拘时:随时可以服用。)

慢性病应按时服,每天尽量固定一个时间点服药。

服药方法

服药次数

服用汤剂,一般一日1剂,分2~3次温服。根据病情需要,可一日只服1次,或一日数服,或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2剂。散剂和丸剂一般根据病情和具体药物定量,日服2~3次。

成人儿童的服药量

中药煎药时每剂药的总煎出量:成人400–600毫升,儿童100–300毫升,分2–3次服用。小儿一岁以下药量成人的六分之一,一岁以下的小儿一般不建议用药。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具体请遵医嘱进行服药)

一般药物多以温服,温服有利于胃肠对药物的吸收。也有根据病情及药性决定冷服,热服等服药方法。

寒药冷服

治疗热证的寒凉药,煎煮好药液后,待药液冷却后再服用,可以增强清热的效果;

热药热服

治疗寒证的温热药,煎煮好药液后,趁热服用,可以辅助药力,增加散寒的效果。

若病情严重,服药后可能出现呕吐等寒热格拒反应,应寒药热服,或热药冷服,以防邪药格拒。

寒热格拒

即里热太盛的病证当用寒凉药物来清泄里热时,炽盛的热🥵邪可能抗拒寒凉🥶的药物,患者服药后可能会呕吐🤮出来,药物不能进入体内以发挥疗效。

同样,里寒太盛的病证用辛热药物治疗,寒🥶邪过盛则可能格拒辛热🥵药物而使患者呕出🤮,这种情况称“寒热格拒”。

“寒热格拒”应寒药热服,热药冷服。

避免寒热格拒当用“反佐法”,即“寒药热服”,“热药冷服”,也就是药性寒凉的药就要趁热服用;药性温热的药就要放冷了再服用,以防邪药格拒。

对于服药呕吐者,宜先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陈皮,然后服药;也可以采取冷服、少量频服等方法。

对于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法给药。

使用峻烈药和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量,取效即止,慎勿过量,以免中毒或损伤正气。

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特点等选择适宜的服用方法。

服药后的饮食禁忌

1.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的食物。

2.寒性病应忌食生冷。

3.水肿性患者要少食盐。

4.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5.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6.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黏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7.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的食品。

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主要是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等。

最后,我们通过一张图再来温习一下上一期的中药煎煮方法。

图片

参考书目:  

[1]李冀,连建伟.方剂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版.

[2]钟赣生.中药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十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