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真的是“日传一经”吗?张景岳告诉你真相

 jinasdhxz19ade 2023-04-13 发布于河北

自从医圣张仲景写下《伤寒论》之后,伤寒的六经传变一直是历代医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最著名的就有“伤寒日传一经”的说法。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明代名医张景岳对六经传变的理解。

张景岳认为,伤寒的六经传变,不能够拘泥于天数,也不能认为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次序。

就像《黄帝内经》说的,“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一样,并不能简单地理解这个顺序是一成不变的。

伤寒传经的大概意思,不是说所有的伤寒都必定如此。要知道,寒邪中人,本来就是不一定的发展趋势。

如陶节庵就曾说,风寒之邪侵袭机体后是没有固定规律的,有的入于阴分,有的入于阳分。不一定就是从太阳开始而在厥阴结束,也不是从太阳开始,当然更不可能是每天传一经,到第六天就到了厥阴。

这里面,有时候因为邪气自己衰竭了就不治而愈,也有的不再往下传变,有的则可以跳过某一经传变,也有的始终只在一经里。

更有从少阳、阳明开始传入的,有的虽然是从太阳开始,但还没有发热便进入了少阴,这时候就会表现为阴证。

所以,张景岳认为,遇到伤寒绝对不能拘泥成见,只有在临证时见到在太阳那就治太阳,见到在少阴就治少阴,如果见到有两经同病,那就两经同治。

其次,还有一种合病,是两经或者三经同时发病,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有传变发生。如阳明少阳合病、三阳合病之类。如有三阳和三阴合病的,这就叫作“两感”,这也说明三阴经不会出现合病。

即使是医圣张仲景也认为,即使发病已经很多天了,只要见到表证而有脉浮紧,这时候就需要发汗。

即使是当天发病,如果见到脉沉实,就适合下法,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议和怀疑的结论。

所以,有医家说的“一天适合发表,三四天适合和解,五六天适合下法”,这是不对的,如果不知道灵活变通,那就会造成很多错误。

张仲景提倡,医者应该确定的就是,确定有表邪未解那就发汗,确定胃邪已实就泻下,确定阴寒邪胜就用温法,确定邪实正虚就采用温补,这里面要掌握的就是灵活变通。

张景岳最后强调了医圣的原旨,怎么判断“不传”的问题。

如果感受风寒之邪的第一天,一般都是邪在太阳,这时候如果脉象平静,多数就是不传。如果总是干呕欲吐,脉象数而急,一般就是要“传”的迹象。

如果伤寒到了六七天的时候,身体没有什么明显的热像,但人又显得很烦躁,这是邪气从阳经传向阴经的征兆。

如果伤寒两三天,却没有见到少阳或者阳明的证候,这也多半是不传。

如果伤寒三天,一般是三阳传遍,按常理应该三阴经开始受邪了,如果病者这时候反而能进食并不呕吐,说明三阴经不受邪,也是很难“传”的征兆。

总而言之,伤寒六经传变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中医辨证思路,如何深入探讨是历代医家津津乐道的。明代名医张景岳的这个思路,我认为确实值得后学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