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靠近心中的幸福

 新用户1686qGnt 2023-04-21 发布于广东

仅以此文 纪念离开职场的十年

辞去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工作已整整十年。如今,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我对自己当时“裸辞”的选择满怀欣慰。

      10年前,身为外企HR的我工作稳定,收入满意,也受人尊重,却毅然决定辞职。当时父亲非常反对,经历过各种生活动荡的他,无法理解我的“中年叛逆”:“好好的工作你说不干就不干,太不知道珍惜了!”。 其实我很理解,“稳定”二字对于父辈们而言是何其的重要。

       但“稳定”却不是我想要的。说实话,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具体想要什么,只知道我不要什么:我不要天天加班,没有自己的时间;我不要一味的服从,被动地行事;我不要因为上司的一句“我改主意了”,而做一堆的无用功;我不要过一眼能望到头的生活......

      对大部分人来说,很容易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但很难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

      2013年的4月,接受老师的推荐, 我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行程,参加由约翰.贝曼博士带领的《萨提亚模式助人者自我关爱工作坊》。走在玉兰花绽放的北京街头,我对未来既忐忑又憧憬,当时的我对于什么是“助人者”完全没有概念,甚至不曾接受过个人体验。贝曼老师的课程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召力,我沉浸在那个氛围里,强烈的体验和情感的流动,在我的身体中徐徐移动, 我的目标逐渐清晰,往前走的信念也更加的坚定。

       总结这十年的历程, 我将之分成三个阶段:

01

在混乱、自我怀疑又自我评判中,开始新的试探

       离职,回归家庭, 我有过一段时间的混乱,焦虑,怀疑自己和不甘心。所幸的是,我有机会可以去向外学习,从各种喧嚣、混乱与复杂的情绪中安定下来。萨提亚模式四大目标的指引,让我在混乱纷杂中,可以与自己有更深的对话:“什么才是你想要的生活图景与生命状态?”

        ——我弄清楚了, 当一个人明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才会开启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创造。如今,我也常常会在咨询过程中询问我的来访者“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02

开始冒险,不断吸收,学习,尝试新的挑战

       2016年,我明确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为一名助人者。

       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助人者,就得知道专业的咨询师是如何工作的。

       于是,我开始每个月都去香港找我的咨询师做体验。从被咨询的角度来体验心理咨询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后来我也换过不同的咨询师来进行自我的探索。这个过程中,我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看到自己是如何长大成为今天的自己,看到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看到自己曾经所忽视的资源,也体验到那些曾经发生过但我却没有感受到的关心与爱。

       一名心理咨询师,工作中最重要的要素便是运用自己——若我都没有体验过生命力的彰显, 又如何引领来访者去触碰他们生命的美好呢?萨提亚模式不纠缠于症状的研究,而是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带着足够多的资源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工作和家人无法兼顾时,我也曾经焦虑,当遇到来访诘责不解时,我也曾对自己产生怀疑,当工作遇到知识盲区我也曾困惑无助。我该如何运用所学,来帮助到自己身上, 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就是真实地认清楚自己, 欣赏自己的存在。将自己这个“人”和所经历的,体验的,认为的......种种做出剥离——相信自己作为一个是珍贵的、是独立的,而所经历的这些事和体验到的感受,都只是生命河流中的历程,只是在那一刻发生的,并不代表着我的全部,我的生命比起我所经历的要更宽广。将自己看作一个容器,所有的人和事,只是曾经暂放进过这个容器里,来了又走,而容器本身,依然是完整和独立的。每念及此,我都会重新充满力量,相信自己的独立和完整,相信自己可以更坚定的走下去。

03

成为一名助人者,输出、创造,深化学习与整合

       2020年疫情后, 我着手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独立设计自己的成长课程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目前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心理学这个领域,也有很多的人好奇我是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首先各种的学习必不可少。目前人社部的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考试已经取消, 坊间也有很多五花八门的所谓“心理咨询师”资质的学习与考证,都可以作为一个初步的入门学习。但是,即便拿了证书,也不代表就真正成为了心理咨询师,这只是一个最小的起步而已。

       专业的心理学学习涉及到广泛的课程: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与诊断、伦理与法律.....这些都是必须学习的理论基础。心理学还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如:动力取向的,行为认知取向的,人本取向的和家庭系统取向的, 每个取向又都有不同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而每一套理论的精通要经过知识地深化、刻意练习、临床实践等,才能完全掌握 。

        不同的体系有不同的侧重和研究方向, 各家的技术方法,如同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来研究人的复杂性。这么多的流派、体系,不一定都要精通,但都要了解。

       当一名助人工作者,意味着要包罗万象地学习, 包括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民俗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年龄发展的等等,诸多方面,多多益善。

       这些年来,我时常会感到知识越学越不够用,越学越觉得知识海洋的浩瀚。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学习的知识面不但要宽广,而且在学的个过程中要带着自己的思考,不断反省,不断吸收整合,让自己的知识架构更完整。

       说到“整合”,这是包罗万象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作为心理咨询师必不可能的学习技能。现在的心理学提倡技术的整合。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混合当成整合。

       整合,要以开放的态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不同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整合, 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所以咨询技术的整合不是将不同的技术进行罗列、试探,而是要清晰明了地知道:这个整合究竟是技术上的还是理论上的呢?是在共同因素方法的还是同化整合的呢?即便就是技术的整合,也要了解该技术在特定的临床问题上被证明是否有效,解决过哪些问题等等。比如:家庭治疗是针对系统做出改变,要从系统当中去认识问题。而有些治疗方法是针对个人的, 需要去思考两个理论有没有整合的可行性和冲突。

       如果做出了整合,也要在后续的临床实践当中去验证,去磨合这个思路的可行性。这个整合的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心理咨询师有大量书籍和文献的阅读积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掌握,对可行性的审慎研究与思考和临床实践的观察、评估、核对,以及对疗效的验证。

      简单“整合”二字,其内里却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求实过程。

       在这10年的学习历程中, 我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多的是在“萨提亚模式转化式系统治疗”这一体系。并且,值得庆幸的是,我在这个学习方向得到了非常好的导师的教导和指引:年逾八十余岁的约翰贝曼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的蔺桂瑞教授、智慧脱俗的郝宗媛导师...... 在各位老师身上体验着人性的慈悲, 他们对人、对生命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 他们严谨治学不断创新的学习态度,年逾古稀仍每天学习且坚持教学的生命状态,不但在我的专业发展上给予我珍贵的教诲,其身体力行和人格魅力更是对我的整个生命产生深远影响。每一次的督导,都让我更加明晰地看清楚一个生命发展的脉络:TA的经历如何使TA成为现在的自己?TA如何体验自己?认知自己?TA想去哪里?我如何陪伴TA去向那里......

       今天,我可以很自信地向人介绍自己是一名心理咨询师, 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凭借专业学习,不断输出、创造,用自己的能量去给予这个世界的美丽添加一份绵力。我喜欢这个有创造性的工作, 不论是课程还是咨询的工作。我珍惜每一次被信任的机会,用自己专业、稳定的生命状态去陪伴来访者,与来访者建立安全的、信任的咨访关系,增进来访者的觉察与探索,推动改变的发生。用生命影响生命。一个又一个的十年,我始终在成长与修行的路上。

      感恩这10年来一路同行的同修门, 感恩我们曾经一起探讨、 碰撞、共创的时光,也曾有很多新的想法变成了落地的课程,曾一起去分享,去帮助更多的人。每一次课程的交付,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也不论看到的是他们开心的笑容,或是感动的泪水,我都会想向生命致敬:致敬我们这热情的、值得的人生。在这有限的一生中,感恩缘分与不同生命的遇见,扩宽了我对生命的理解和洞见。

       一路十年,向内看,明心见性,把握幸福;向外看,见世界,见众生,于他人温柔以待。


借用泰戈尔一首小诗,自勉:

用生命影响生命   ——泰戈尔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