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钟艳宇 编辑 | 施桂娟 4月17日,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第一台导管消融术顺利完成,标志着通州院区心律失常团队继起搏器植入和普通室上速消融后,开始了复杂高难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通州周边百姓就近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救治。 心悸三年,梦中憋醒发现是房颤 今年69岁的王大妈,家在医院所在地——漷县镇,其母曾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她本人也在9年前出现了高血压。两年前王大妈出现心慌,但她选择继续在家观察。近日,王大妈在睡梦中突然被憋醒,心慌症状明显加重,口服降心率药物后,不但没缓解,反而出现了乏力、大汗等情况。于是家人赶紧将她送到离家不远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经检查和协商后,该院心律失常诊疗团队为王大妈进行了房颤导管消融手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李学斌教授在介绍王大妈手术情况时表示,“手术过程中,病人是清醒的,损伤范围在1-3 mm,不会造成机体危害。整场手术不足1小时,术中患者即恢复了正常的节律,胸闷、心慌症状也随之消失。”
房颤消融术成为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法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典型心电图表现结合来诊断。研究发现,房颤的触发是因为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上的“心肌袖”发放快速电冲动,心房丧失有序规则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从而使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心房泵血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心排血量比窦性心律时减少25%左右。因其可能会引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栓栓塞的并发症,所以临床上一旦发生房颤,通常会采用急救措施。
房颤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迷宫手术及内科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大多数效果不满意。而外科手术需要开胸,创伤大、恢复慢。内科介入治疗(即房颤消融术),这是一种微创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已成为房颤治疗的首选方法。该手术是在X光机、射频消融仪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仪器的辅助下,通过穿刺大腿根部血管 (像打针一样),将普通圆珠笔芯粗细的三维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在X线引导下放到心脏内,构建三维立体解剖模型,以射频能量在心腔内划线消融,达到外科开胸迷宫手术的效果。这种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可以一次性消除“病灶”。
老龄化社会房颤危害不容忽视 房颤的患病率,是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老龄化社会的今天,房颤作为中老年人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脑卒中总体发生风险是无房颤人群的3至5倍。李学斌教授指出,在临床上发现,反复发生脑梗塞可能是心脏问题。这是由于房颤发生后,心房无法正常收缩,使得左心房附近的附属结构(即左心耳)内部血流缓慢并淤滞,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会由左心房到左心室,再由左心室随着血流泵送到主动脉及其分支,从而可能栓塞到外周任何部位的末梢动脉血管,最常见的便是进入脑血管造成脑梗塞。 房颤,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可能发生血栓栓塞、心脏衰竭等并发症,其中最大危害是脑卒中,致残率致死率较高。李学斌教授强调,早发现早治疗,防止出现并发症至关重要。同时,他还指出,现代医疗发展的方向是内科治疗外科化,即通过内科介入治疗替代了过去外科开膛破肚的手术治疗。科技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这一进程,很多复杂高难的心律失常现在可以通过心内介入治疗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