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绞痛一年案 |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第1401期】

 未来会更好 2023-04-28 发布于湖北

今日练习

安某,女,74岁。患心绞痛一年多,常胸前剧痛,每发作则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经常服用硝酸甘油,氨茶碱等,大汗出,口干不思饮,大便干,舌苔白厚,脉弦细。

处方:——。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小建中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 经方临床医案练习【第1400期】

上期原医案

王某,男,46岁,10年多来胃脘痛疼,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埋气、活血祛瘀之品。

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烧心。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x0.4cm。

胡老与小建中汤,处方:

桂枝三钱,白芍六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饴糖一两半(分冲)。

二诊:疼减,手心发热亦减,但仍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行一次。上方加炒五灵脂二钱,元胡粉五分(分冲)。

三诊:胃脘痛已不明显,唯食后心下痞,四肢发凉,夜寐不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方茯苓饮(茯苓五钱,党参三钱,枳壳三钱,苍术二钱,生姜三钱,陈皮一两,半夏四钱),带方回家调理。

解说:胡老在患者走后讲道:当表邪存在时,治疗不解表,专温补或理气血,造成外邪久不去,且引邪入内,故胃脘痛长期不愈。当治以温中同时解表,则胃脘痛很快缓解。

本患者因有汗出恶风、头晕心悸等症,即有邪在表,并现表虚证,因为小建中汤的适应证,故服药三剂即效,服九剂症状基本消除。小建中汤乃是桂枝加芍药再加饴糖而成,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胃腹痛,今加大量甘温补虚缓急的饴糖,虽仍治胃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建中。谓之小者,以其来自于桂枝汤,仍兼解外,与专于温补的大建中汤则比较为小也。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各家论述

《脾胃论》: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至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伤寒附翼》:此肝火上逼于心脾,于桂枝加芍药汤中更加饴糖,取酸苦以平肝脏之火,辛甘以调脾家之急,又资其谷气以和中也。此方安内攘外,泻中兼补,故名曰建。外症未除,尚资姜、桂以散表,不全主中,故称曰小。 

《千金方衍义》:桂本血药而辛温散邪,恐其动血,故以芍药护持荣气,不能随桂外泄,得甘草之甘温,而和寒热诸邪,姜、枣之辛甘,而和荣卫诸气,为风伤卫之首方,参入胶饴一味,取稼穑之甘,便为建中专药,所以寒伤荣之尺中脉微,虚寒之里气不足,咸赖乎此,允为虚羸和解中外之圣法。小建中为诸建中之母,本桂枝汤表药,藉胶饴之甘温入脾通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