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青翎赏《春雨》

 乾元亨nqw0bmqb 2023-05-12 发布于湖南

春雨

唐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

万里云罗一雁飞。

李商隐这首《春雨》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题目叫春雨,却不是咏雨之作,只是借春雨感怀,抒发自己惝恍迷离的心境。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首联是起。袷衣是两层的夹衣,唐人闲居时穿白衣,白袷衣,既是呼应新春时节,天气尚冷,又点出诗人闲居,索然无聊。白门,出自隋朝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郎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后来就用白门代指男女欢会的地方。

诗的题目叫做春雨,首联两句却不见雨的影子,因此我们知道知诗人的本意不在咏雨。新春时节,春寒料峭,诗人和衣怅然而卧,回忆起白门旧地,人事全非,只剩下一派寂寥,故此说「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白门寥落的具体情况。旧地重游,伊人已经不在了,虽然红楼如故,只有咫尺之隔,却可望而不可即。红色本是温暖的色调,但如今人去楼空,反而让人倍感凄清,因此说「冷」。

诗人在此伫立徘徊,惆怅久之,终究无可奈何,只能提灯独自归去。「红楼」「珠箔」与「相望冷」「独自归」形成对比,暗见昔日红楼高阁、珠帘灯影之温馨旖旎,倍觉今日隔雨痴望、提灯独归之寥落凄清。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颈联没有接着写白门红楼这些旧地景物,而是转写伊人和自己,这是转。上句想象伊人身在远路,悲慨时光荏苒,韶华不再,下句写自己长夜无眠,只能在残夜的梦境中与伊人相见,但毕竟是梦中相见,看不真切,所以说「依稀」。第二句说「白门寥落意多违」,颔联明承「白门寥落」,颈联暗承「意多违」,这是章法的细密之处。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珰是耳珠,古人常用来作为定情信物。玉珰缄札,就是把耳珠附在书信中寄去。云罗,是说天上的阴云像罗网一样密集。尾联承颈联的「远路」而来,既然远路长别,相见无由,诗人就只能在信中附寄玉珰,聊表情愫,奈何万里阴云,孤雁自飞,恐怕这份微小的心意都难以达成。「万里云罗一雁飞」,这里面的对比非常强烈,我们想象一下,万里阴云,一雁孤飞,这个希望可以说是非常渺茫了,但又有一种决不放弃的坚持,这七个字余意不尽,极耐咀嚼。

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的这首《春雨》,也是用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的模式,这一点跟杜甫《登楼》是相同的,但是这两首诗在细节上又有一些区别。杜甫用「北极朝廷」呼应「锦江春色」、「西山寇盗」呼应「玉垒浮云」,李商隐则用颔联来写第二句的「白门寥落」,用颈联来写第二句的「意多违」,这都是大框架下的细腻笔法。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起承转合这种模式非常常见,而且,诗人在起承转合之外,往往还注重前后文的暗中呼应,达成一种更加严密细腻的笔法。

我不知道大家读古人名作的时候是怎样一种方法,我读的时候,就会像上面这样,尽量去推究钻研,古人是怎么发兴的、是怎么转折的、是怎么收尾的?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他为什么要这么写?如果我换过来行不行?我觉得如果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读诗,收获肯定很大。

七律的章法,绝不仅仅是起承转合这么一个套路,杜甫、李商隐乃至其他诗人的很多作品,已经不能用简单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来分析。但就具体的作品来说,每一首都有自己的内在思路可循,它们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可见,只要我们的内在逻辑清晰,能够自圆其说,都是好的章法,这就是前面说到过的「章无定法」。

这里再总结一下,动笔之前,我们不妨多想一想,确定好自己的立意,然后想,应该怎么去体现这个立意,不同的顺序会带来怎样的表现效果,怎么裁剪景物,怎么发表议论,这个思路想清楚了,基本上诗就完成了一大半,剩下的就是文字功夫。至于怎么锻炼文字功夫,这是另外的话题,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