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昌富:当农民的日子

 杏坛归客 2023-05-12 发布于山东

当农民的日子

文/徐昌富

一九六七年七月高中毕业了。早于六六年的高中毕业生正准备复习迎高考时,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发过通知,当年高考延期。到我们这届毕业还没有恢复高考的通知。这意味着有两届高中毕业生将全部走向社会,许许多多佼佼学子将失去继续上大学深造的机会。同时国家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里扎根生活养活自己。对我们这些户口在农村的学生来说,回农村务农是唯一选择。

我的家庭情况特殊,家父因病去世已六年,他走时我只有12岁。虽然他在世时是个种田能手,当时由于我们兄妹都年少,所以没有跟他干过庄稼活。当时母亲身体不大好,我是家中老大,家中没有劳力,现已成年,所以比别人早些离校回家当农民。

当时农村都是集体生产经营,县级以下设立人民公社与生产大队,每个大队按人数分若干生产队。我所在的花坦大队有24个生产队,每个生产小队有十多户人家,约十多亩水田和七、八亩旱地,有十多个壮劳力。因山区田地少,所以一般青年妇女不参加集体劳动,下地干活的是清一色的男劳力。

参加集体劳动第一件事就是评定劳动底分,像我这样瘦少的样子,只能算半个劳力,第一年评上六分,而最高的壮劳力评为十分。每天计工员把出勤人数记起来,每月统计一次,年终累计决定劳动报酬。顺便说一下,由于我天天出工,干活不怕苦不怕累,体力也增加了,到了第三年也评上了十分劳动底分。

我成为一名农民后,每年要经历春播、夏收夏种、秋收、冬藏的劳动过程。从此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接一天。(后来学医后,我感悟到为什么人体内为阴,外为阳,腹为阴,背为阳,就是因为下为地,上为天所使然。)一年365天,除了早春和寒冬农活比较少,一年约有300天都有农活干。有时下雨也要穿着蓑衣下田。

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春天一到,春暖花开时,春意盎然。待到清明节,就要播种育秧,俗称清明谷子落泥。育秧是个精细农活,有经验的老农把水稻田平整好,然后把早已浸泡好的谷种用手均匀地播在水田中,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要恰当。播下的数天根据天气冷暖察看秧苗发育情况,大概四十天左右秧苗长高约15cm左右就可以移栽到大田中。在此之前先把育有紫云英的田块翻耕成水田,紫云英的花开起来很好看,把这些紫云英翻入泥土中作为“绿肥”。平整翻耕农田是含有技术性的农活,有经验的农民将耕牛赶到田头,用牛拉着前段有较锋利的铁器构成的木犁,农民稳当地扶犁翻土一步一步向前,到了田边再操起犁转身再翻,如此来回无数遍,才能把一丘田犁一遍。犁好后再耙田,同样用牛拉木作的耙子,人站在耙上把泥块压平整,这叫耙田。我胆子小,开始不敢站在耙子上,后来在老农的帮助下逐渐学会了操作。

一块水田平整好后就可以插秧了,首先要到秧田里把秧苗拔起来。拔秧也有窍门,要双手配合抓住秧苗根部慢慢拔,不能太急,否则秧苗会折断。拔好一大把后用浸水的陈稻草扎好,一捆捆放到箩筐中,再挑到平整好的田块上。插秧也很讲究,一丘田大小不等,大的一亩左右,有的像长方形,有的像梯形。为了使插上去的秧苗间隔整齐,便于日后管理,先用一捆捆小绳子纵向拉两端固定好,每隔九棵秧距放一条绳子,如同游泳池中的隔离带一样。插田绳放完后,再把筐内的秧苗按距离抛入田块中,然后十来个人进入田中,每人占一个道,拉开架势半蹲在田中,左手拿着扎好的秧苗去掉稻草,右手分出秧苗均匀整齐地插入泥中,每人九格,不能插太深,也不能太浅。操作时人逐渐向后退。插好的秧苗像一幅好看的彩色画卷。

秧苗插后半月左右已经完全长青,接下来就是摸田,实际上是给稻田松土,松好后再施肥便于农作物吸收,大概每季稻要摸田两次,施肥两次左右,还要除虫。到农历六月大暑期间,早稻成熟了,全大队几百亩早稻,金灿灿的一片稻海,煞是好看。割早稻就要流很多汗水,因为天气热稻田很烫脚,而且只能赤脚干活,经常汗流浃背。一边割稻一边用打稻机把谷粒打下来,然后把谷子装在竹篓内,把稻草捆好晒干,到中午时分饿着肚皮挑上一百五十斤左右的稻谷到晒场上晒干……

割完早稻紧接着又新翻耕田块,然后把早已育好的晚稻秧苗插上,这叫夏收夏种,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另外早些时间还要将番薯苗、芋头等农作物播下去,还有把麦子收完后的田地也插上秧苗。还有很多农作物,如大豆蔬菜之类也要按时播种。到秋天,再收割晚稻及其他农作物,比如番薯也开始挖好洗净然后晒干成丝,充当来年粮食。

当农民是非常辛苦的,除了农田里的活,再累的还是上山砍柴,因当时农村没有煤球天然气作燃料,烧开水煮饭就靠砍柴。而木柴都在山上,必须定期去砍下来,晒干才能用。我们这里有座高山叫崖骑岗,山脊上只有一条陡峭的路,两边是悬崖峭壁,需小心走,早上出去砍好一百多斤柴捆好,饿肚挑回家,回家真是不想动了。

我这么不厌其烦地讲述农作物的播种到收割的过程,就是要说明粮食来之不易,也就是体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年青人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是机械化种田,你说的没有意义。要知道在偏僻山区,有梯田的地方种田依然不能完全机械化。再说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与以前有关系的,难道说以前发生的事都不能再说吗,我们国家还有考古学,探说水稻的来源,我们可以割断历史吗?

还有现在农村题材的影视剧很多,至于农民是如何在田间操作的镜头却很少看到过,我想某些当导演的根本不了解农业农村与农民。实际上农民一年四季的劳作比我说的复杂多了。
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在世时像个地道的农民,每年大部分时间在田间地头研究高产水稻新品种,为我国的粮食增产作出很大贡献。现在仍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水稻专家在继续努力,他们也是一身泥一身汗,不辞辛劳为国家的农业增产增收作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NEW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