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晚期的中西文化观探析

 大公becnx9o9xv 2023-05-12 发布于广东
“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中西文化的比较,一直是知识分子关注的问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争论不休,至今仍在继续中。梁启超作为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者,顺应时代的潮流承载起这个时代文化变迁的使命,力图从中西文化观的比较中寻求国家出路。 与中国近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梁启超从小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教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梁启超生活在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之中,外国侵略者除了坚船利炮还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困境。因此,方面他认为必须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来救亡图存,另一方面又必须捍卫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这种矛盾伴随着他的中西文化观的形成。在梁启超的政治生涯中,西学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早期梁启超受康有为的影响,形成了以中为本的中西文化观。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日本居住期间阅读了大量西方著作,对于西方思想、政治制度等即为关注,以期从中找到一条救亡图存之路。这时期的梁启超,将西方文化当作改造中国的武器,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不自觉对西方文化报以一种仰望的态度。梁启超退出政坛后,1918年底赴欧洲游历了一年多,战后的欧洲破坏严重、满目疮痍。梁启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西方世界,对于中西文化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他对西方文化从一味崇尚、肯定转向了批判、反思,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恢复了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他认为一个国民,最要紧的是把本国文化发挥光大。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应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正如费孝通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生活在一定文化中就需要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要“复旧”,也不要“全盘西化”,加强对文化自主选择能力,从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本文的研究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案作简要介绍,并对晚期思想时间进行界定和对中西文化观等相关概念作必要分析,以提高文章论证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二部分为了使读者更清楚的看到梁启超晚期的文化观的变化之处,笔者在第二章对梁启超早期文化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了解其早期文化观侧重于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向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由坚信到怀疑。梁启超欧游归来后对待中西文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质疑西方文化所谓的优越性和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笔者从一战后欧洲的社会现状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国际因素,以及五四运动中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国内因素出发,深入分析了梁启超中西文化观转变的原因。最终发现梁启超一生的“善变”始终都围绕着改变中国社会现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 第三部分:结语。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的艰难过程中。随着文化交往的复杂化,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差异的双重发展,要求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梁启超晚期的中西文化观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范例。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固有特征,确立自己的位置;其次应该深入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有所选择的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长补短,共同建立各方文化和平共处的文化守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