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教师对大观念的学习与认知(2) 人类掌握的真正的知识,是从抽象开始的。逻辑作为一门纯碎科学,实际上还是扮演了工具性的作用,供人类的认知不断攀升,即不断提升其抽象性。学会用概念思维,就是能够抽象思维,因为思维是抽象的产物。如何保证抽象不是胡乱进行,逻辑在这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自从人类能够脱离物质实体进行思维以来,人类的知识积累才走上了康庄大道。我们发现,这种过程,虽然被各种新花样所更新,但基本原理却是一尘不变的。在孩子刚刚学习计算时,会伸出手指作为辅助,或者拿一些算数棒,进行算数,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建立数感,更不能进行抽象思维,一旦他们利用这些算数棒或算珠建立其数感,开始有了初级的概念思维,他们就能脱离算数棒或算珠进行计算,推演。这是人类作为类的思维发展在作为个体的思维发展上的一个体现。 而对初级概念再进行抽象概括,就有了上位概念,就能够更加“各从其类”地进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思考。所谓思维,就是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用概念化的语言(可以称之为术语)进行这种联系性的思考,是人类思维能力进入高级阶段的表现。 大观念,就是这种概念化语言的一种表现。因为人类的认知有限性,这种大观念必然是有限的。而大观念的统合性则是它在教学领域能够发挥作用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提出利用大观念的统合性进行教学运用,最早的应该是赫尔巴特的统觉论。赫尔巴特通过改进裴斯泰洛齐的“从直观到概念”的认知过程而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而统觉团的提出,则是他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统觉,是指当新的刺激发生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中;如果它具有足够的强度,便能够唤起意识下已有的类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的观念相结合,形成统觉团;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到了皮亚杰,则将这种认识过程概括为同化和顺应。前见小于新知,则产生顺应;前见大于新知,则产生同化。实际上,就是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产生联结的不同方式。知识建构就是这样发生的。把大观念直接应用于教学指导,应该还得提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这就是妥妥的大观念。 我们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概括地说,大观念在教学中能不能发挥作用,就是看它的统合作用。也就是看它在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能不能起到一个统合作用,即让旧知与新知发生有效联结,并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否则,大观念在教学中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看着漂亮美丽,却摸不着够不到,就会产生为大观念而大观念的现象,成为新的课堂公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