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义工领导力之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红薇书院 2023-05-25 发布于广东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多心经讲什么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道德经》义工领导力之十九--绝圣弃智,名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几千年来,《道德经》的这些注家们对其章节有各种误解,众说纷纭,而对这一章更是达到了巅峰。也就是说,大家完全无解。因为以读书人或者这些学者们的人间智慧,完全不够用了,不知道老子这一章到底在表达什么。很多人都觉得可能是一种错漏,可能是时间太久远了,所以就被搞错了。今天就来按我们二千五百年的道系《道德经》的一线单传给大家进行开示。

首先,我们要进入既来之则安之的一个精神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习站神仙、坐神仙、走神仙、睡神仙,把姿势调整到位。然后还得调整我们的呼吸状态,达到深长、均匀、缓慢。你必须把这些都调整到与平常完全不一样,才能与今天的课程相匹配。然后整个身心安泰,进入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个叫太极图。

当我们身心进入了一个好的状态之后,还得让自己穿越时空,到达道系的洞天福地。我们要这样去观想一下:自己顶天立地,进入洞天福地。这样我们才能来学习,才能理解。不然我们也像那些注家一样,在文字上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却无法理解,因为感觉完全是违背我们的所有知识、认知与见解。

我们先来看看原文。《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不复杂,叫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它,大家都知道;但是如果这样理解它,就过于肤浅,就完全背离了老子的真实状态和他要表达的意思,我们就难以真正地去理解他要教导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的那个奥妙。这样的话,我们学习《道德经》就没啥意思。

我们今天要让大家理解它,就必须去理解另外一本书--我们曾经说过的《道德经》的故事化。如果你完全按照文字来理解却完全理解不到了的情况下,怎么办?老子本着大慈悲心,他还给我们留了一本故事书,叫《西游记》。在《西游记》里面对这一章就进行了很好地诠释。如果我们理解了《西游记》的内容,就理解了今天的内容。

《西游记》里面很奇妙的,奇妙在什么地方?我们去翻《西游记》的第十九回,它里面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老神仙,这位老神仙叫乌巢禅师,是一位得道的老神仙。他的出现与消失都非常地奇特。他的出现其实就做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传了唐僧一本经书。说是一本经书,其实就是一段很短的几百个字的文字,叫《多心经》,也就是我们后世知道的《心经》。大家要知道这个《心经》到底在讲什么,我们在很早以前就讲了一个课程,叫做《道说心经》,我们听了之后就明白了。

然后这个禅师还做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对他们整个西行九九八十一难做了一个预言,讲了一首诗词,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奇怪了,你看《西游记》第十九回与我们今天讲的《道德经》第十九章就对应上了。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十九回的核心就是我们今天来破译《道德经》第十九章的开锁的钥匙,这个钥匙是什么?《多心经》。

我们要理解第十九章,先要来看看《多心经》在讲什么。

《多心经》即《心经》,叫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諦,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呵。

图片
图片

道德经即是道

好多人都知道这部经,特别是曾经学过其他一些宗派的,他们都能反复念叨。其实《道德经》第十九章,它的发挥就是这部《心经》。这样说吧,如果没有《道德经》第十九章就没有《心经》。《心经》就是《道德经》第十九章的一个发挥,是在用另外的语言所描绘。

所以,《心经》出现在《西游记》第十九回,就是暗示我们,我们要理解《道德经》第十九章,就必须理解乌巢禅师所传达的这部经,而且还要理解为什么在他们刚刚上路就出现。

说到这里,具体的《心经》我们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们有详细的解说。但是我可以大致地说一下,我们在《道说心经》里面主要就是让大家理解他到底在干什么,他讲的是四禅八定九次第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德经》第十九章,如果你是按普通人的聪明智慧、理解力来逻辑推理的话,是完全无解的。所以二千五百年以来,这些注家所解的都是跟《道德经》背道而驰。

《道德经》第十九章它真正的奥妙在哪里?它是讲的老子在突破了物质世界进入了精神世界的圆满境界,他只不过是把这个境界的状态描述出来,让我们能够有所了解;而且里面不仅有道,还有术,还有方法论。

因为老子的每一章、每一节里面都有道有术,有方法论。说白了,就是他既要描述他本人的境界,还要让我们后世的这些子孙们能够有一个入门的可能性,有一把开锁的钥匙。

换句话就是说,这个十九章讲的是我们从物质世界穿越时空彻底进入精神世界达到圆满的一个状态。所以我们怎么可能理解呢?要理解它,敲破盘中的密语靠什么?靠传承。

如果没有传承,你只是觉得你很聪明,你的知识很多,你学了好多文化,你是多厉害的教授,那也是无解的。不是说你不厉害,不是说你不聪明,不是说你知识不多,而是你走的那个路径是错的,是南辕北辙的,方向是不对的。就像西行路上,你必须向西行。好多路上的那些人都告诉唐僧,你不要向西行,西行妖魔鬼怪实在太多,你向东走,向其他地方走都可以,向北向南走。但是如果这样走的话,就到不了那个地方,就到不了灵山,就取不了真经。

所以,如果我们不是用老子当年的那个境界进入这个路径 ,进入《道德经》的那个经,我们就没法去理解《道德经》,我们就死在那里。像一个六岁的儿童,他要去解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就是天方夜谭了。

你看,当时这个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之后是怎么说的?说他耳闻一遍《多心经》,即能记忆,至今传世,一直传到我们今天。这是什么东西?实乃修真之总经。


什么叫修真?我们就明白,在整个道系里面的这种学习方法,那就叫修真。就是从我们虚幻的状态里面修到那个真实的实相,就叫修真。这就点破了,所以儒、释、道后世所有的经典来自于《道德经》。

我们经常说什么万法归宗,很多人都做了错误的理解,叫做万教归一。大家都随心所欲地乱解释,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学术的流派”。后世有百家争鸣,有儒、释、道,还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它的根在哪里呢?就在《道德经》。

所以万法归宗也好,万教归一也好,归在哪里?归在《道德经》。而《道德经》它不属于任何的宗派,它不是一个教门,它就是一本书,就是一本著作;而且这个作者写下之后,并没有规定它要拿来做什么,它要成为道家的一本经典也好,道教的一本经典也好,或者其他的门派也好,他从来没做过说明。

所以任何人拿去用,老子都是高兴的;任何人拿去解释哪怕是错了,老子也是高兴的。因为毕竟一本书的流传,依赖于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博士、科学家,最高的登峰造极的隐士、高人们,他们拿着这本《道德经》里面的智慧去学习,这是老子所希望的。

所以老子为什么不把《道德经》归为某一个宗派,奥妙即在于此,因为它是道,道是无所不在的。也就是说,整个地球、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的知识、智慧和后世的各门学派,它的根在哪里?就在《道德经》,因为《道德经》它代表的是道。

图片
图片

弃智弃义弃利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来解说原文,大家就能听懂了,不然大家无法听懂的。

“绝圣弃智”,很多人说这个“圣”就不是圣人的圣。其实,这个“圣”就是圣人的圣!因为老子《道德经》一以贯之,从开篇一直到八十一章,他用的词语、字,是一个道理。他不会这里是这个意思,那里是那个意思。

因为进入定中,进入最高的那个圆满的定中,人间的一切圣人,甚至一切的智慧、聪明,一切的文化,一切的文字,全部都荡然无存!为什么荡然无存?因为回归道那个地方是言语道断的,是没有文字也没有智慧的。但是它却有妙有,它可以生发出人间的一切智慧、一切谋略、战术、兵法、纵横等等,包括农业、工业、科学,啥都能生发出来。

正因如此,所以当一个境界进入之后,超越了,从此岸已经到达了彼岸,什么圣啊、什么智啊,都是没用的。只是我们人类用来表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一个文字相,这些文字相都会被抛弃掉的。

当你抛弃掉之后,“民利百倍”。这是指的什么呢?为什么民利百倍了呢?因为你已经进入了无上的大道之中,整个宇宙的一切物质、一切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为我所用,所以说民利百倍。

我们为什么感觉自己很贫穷啊?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很困难啊?为什么我们追逐一切的名利、财富、情色却啥都追不到?因为我们的境界不够,我们被束缚住了。我们被束缚的那个境界越低,我们处的那个阶层就在最底层,我们就最苦最累,我们就不会有任何意义。而我们到达了彼岸,在那个地方它可以生发出万有,所以说“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为什么要绝仁弃义啊?“仁”是什么?仁是我们人类规定的什么什么,就叫“仁”。什么叫“义”?什么什么讲义气,就叫“义”。比如我们推崇的关公,讲的忠义,怎么怎么怎么……这是什么?这是人给他推崇的,是人规定的,是人的概念,也就说,它属于人道。

当你上升到天道,到了定中,四禅八定九次第的那个最高的境界里面,人类规定的这些概念通通没有用。因为到达彼岸,这个此岸是没用的。就像唐僧到达了灵山,他的肉体都消失掉了。你看他上了一个船,肉体就随水而去,肉体都没用了。“肉体没用”代表什么?代表了我们人间一切的概念,我们追逐的人间一切的东西全都没用了。所以“绝仁弃义”,什么义气都没啥用。

你想想吧,你都得道了,这些有啥用啊?但是这些都在你那个道里面,都包含在里面的,所以说“民复孝慈”。也就是说,这个孝道也好,那个慈悲也好,不需要求而自有,它本来就有,本来就在那里的,还需要去求吗?还需要去追逐吗?不需要。

所以说“绝巧弃利”为什么这些能工巧匠自然地绝掉了?因为这一切都是在表述他在那个境界之中,在彼岸之中。


彼岸是什么?

彼岸是不生不灭,彼岸是大圆镜智,彼岸是妙观察智,彼岸是一真法界!


你在那个地方哪儿需要什么巧?哪儿需要什么利啊?这些所谓的巧、所谓的利,对你完全无用。但是有没有它可以生发出来的?可以生发出来的,那么盗贼当然就无有。还有什么盗贼啊!你在那个境界里面,眼、耳、鼻、舌、身、意都已经没有了,哪还有什么盗贼?盗贼是什么?盗贼就是贪图小名小利的人,小人盗窃财物嘛。这些东西在那个境界里面当然是荡然无存。

这是老子表达自己修为的那个圣人的境界。也就是说,你真的到了那个境界,什么圣人等这些人间的概念荡然无存,都不需要。所以不进入那个境界,不进入我们刚才讲的《西游记》《心经》的那个状态之中,你怎么能理解啊?理解不了的。

而且老子也知道大家理解不了,所以才又再传一本《西游记》给大家,让大家理解。《道德经》第十九章,《西游记》第十九回,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语言,让大家打开心灵的门,打开这把锁,这些都是钥匙。

图片
图片

见素朴少私欲

但是老子还是觉得可能大家还似是而非,不知从何下手,紧接着再继续给我们方法论。叫什么?“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就是指上面说了三种,什么圣智、仁义、巧利,这是三种。圣智是一种;仁义,第二种;巧利,第三种;“此三者”,这三种情况,只是用文字来表述还不足以让我们理解。也就是说,老子早就知道我们不能理解,理解不了。

“故令有所属”,什么意思?我拿方法给你。你如果听了之后还是懵懵懂懂的,搞不清楚怎么下手,后面的就是方法论。说白了就是下手之处。什么叫下手?就是去做。

这叫做:“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就是方法。“素”是什么?我们经常说有些农村,特别是那种原始森林里面的,或者是不通工业、不通道路的那些地方,你去看那些人民,穿着非常素净、素雅,而他们说出的话那是最直接的,就是直心是道场。那里的人就是这样直接。

像我过去19岁云游天下的时候,到那些老乡家里敲敲门,本来只是想喝口水,哪知道,哇!什么丰盛的饭、什么菜,啥都给我拿上来了,还要留我在那里住一晚上,跟他们聊聊天,这叫“见素抱朴”。所以有一个老神仙写了本书,叫《抱朴子》,就是对《道德经》老子的致敬,对前辈的致敬!

只有我们回到这种方法,我们的穿衣打扮、我们的思想都变得那么单纯,我们才有可能赢;我们的智慧、谋略归零,归零之后,突然发现忧患消失了。

打个最简单的比喻:现在有好几个人来跟我谈生意,他们的项目非常厉害!利润是百分之百,成功率是百分之百,什么都是百分之百,太厉害了!但是我这个人处于一个绝圣、绝仁、绝巧、绝学的状态,说白了,就是我对这些个没有什么兴趣了,我对这些东西绝了(绝就是没兴趣了)。

对这个多少利润多少利润没兴趣了;对非要得到什么什么物质世界的东西没兴趣了。做一个什么决策?不参与。不管别人说得多好,不参与了;不参与是什么?无忧。不参与就是无忧了,没有忧虑,没有痛苦,啥都没有了。突然发现,身心安泰,身体也健康了。

图片
图片

心相连灯相续

然后是不是过不下去?不会的,不会过不下去。因为这里面最大的奥妙就是: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回到这个终极问题,一定要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道里面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本来就拥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每个人在源头上就是本来具足的。


既然本来具足,我们为什么还要来?我们来干什么?我们为一大事因缘而来。什么大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使命必达。

我们每一个人绝对不是我们以为的这么渺小、这么普通、这么平庸!没有一个人是平庸的,没有一个人是渺小的,我们在精神世界的源头上,我们都是里面生发出来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本身就是道。

我从哪里来?我是谁啊?

我就是道,我从道中而来。

我到哪里去?

我回到道中去。

为什么要走这一遭?

因为我为一大事因缘而来。

什么大事?

改造这个世界。

怎么改造?

把有缘人从此岸导入彼岸,

从物质世界的盲目追逐导入了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我们为此而来。

由于我们分散到世界各地,互不相识,我们怎么才能相识?我们必须发出声音。声音从何而来?从经中而来。我们发出声音之后,就会唤醒这一群有缘人,这一群有缘人觉醒之后,我们一群人凝聚为一颗心,心心相连,灯灯相续,它就会永不熄灭。那么过了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之后,我们道系的每一个人依然还在传播,后世依然在传播着。这样我们就会点亮更多人心里面那盏灯,叫作心灯明亮。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我们这一生到底干啥,就不会去追逐那些无谓的,比如明天到哪里吃饭,明天要到哪里去赚钱,明天要做一件什么什么事情,我们就不会再追逐这些琐碎的,而我们去追逐的是那个远方的诗与梦想。

这样我们就会珍惜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我们的人生才有了真正的价值,才真正理解我们到底有什么意义。做为人,我们的价值何在?难道就是这样碌碌无为一生,老了之后一看,自己啥也没做吗?那是因为我们忘掉了根本。

讲到这里,今天的课程就差不多了,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深深地领悟《道德经》第十九章,它是在唤醒我们。为什么它可以唤醒我们?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当理解了这第十九章之后,我们能得到什么好处。我们得到的好处就是:民利百倍,民复孝慈,盗贼无有,绝学无忧。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