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前繁峙县地主老财刘计汉

 图书馆收藏文库 2023-05-27 发布于山东

刘计汉,1890年出生于繁峙县柏家庄村。8岁入私塾,从小勤敏好学,忠信实在。农闲读书,农忙时务农,打小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也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品格。

刘计汉17岁娶亲,之后便挑起了兴家立业的重担。由于从小在庄稼地里劳作,他熟悉农活,样样精通,并且肯吃苦不惜力,是一个种田的好手。20岁时,他就被乡亲们誉为“老镰刀”,倍受村民称道。刘计汉精心侍弄庄稼外,盘算最多的就是省吃俭用多置田产。一有余钱,他就买地。离村五里地,红沟庄子上的200多亩地,就是逐年买下的。除勤劳之外,刘家的俭朴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过年时,初一、初二早上吃一顿白面饺子;七月十五吃一顿白面馍馍;冬至那天吃一顿饺子,平时就很难再见着白面的影子了。柏家庄有句老话说,“老财的孩子馋白面”说的就是他家的故事。

刘计汉自己家过日子节俭,但他对长工们并不苛刻。平日里做饭总是两样,给长工们做的是精米精面,如莜面窝窝、油圪蛋。家人纵然吃精的也要时不时地吃“两掺”(莜面和高粱面混起来吃),最常吃的是苦菜角角儿。在刘计汉投资经商之后,穿用稍好一些,但他平时仍穿粗布衣衫,只在过年或外出的时候才穿绸缎。

刘计汉精通农活,人也厚道,长工们做活也从不哄他。他呢,也给予长工们应得的报酬。白明月是长工头,一年工钱42元,管吃管喝,常年住在刘家;三银树是抓粪能手,一年40元;车把式42元;小德栓放驴17元;女儿的奶哥张栓栓干的是轻活,刘计汉怕坏了规矩,也不额外多给,只是35元,却把他的老娘接到刘家养活起来。每年惊蛰以后上工,小雪前下工。雇工们谁家有困难,他都会出手相帮,而且从不把长工们当下人看。过大年爆竹一响,给自己家的长辈们拜年磕头之后,他就让孩子们给年长的村民们磕头拜年,长工们也不例外,该叫爷的叫爷,该叫叔的叫叔,只要住在本村,再远再穷也得去。见东家如此,长工们个个尽心尽力。刘计汉想到的,长工们去做了,刘计汉没有想到的,长工们也就悄没声地干了。因此,他家的土地总比别人家的高产,猪、羊也比别人家繁殖得快。

当家资稍稍殷实之时,刘计汉便有了投资经商的欲望。那时,刘家每年的粮食收成已相当可观。在与前来买卖粮食的商人们的接触中,他结识了几个实在的、投缘的买卖人。于是,在民国初年,也就是在他20出头的时候,出资6000元与这些商人合伙在大营镇街上开了许多店。先后开了粮店、百杂店、饼面铺,做起了经销粮、油、酒和布匹、百货、杂货的买卖。

那些年,大营镇地处交通要道,是周围各县闻名邀迩的物资转运码头,成天价骡驮马帮不断,南来北往热闹非凡。刘计汉的生意由于其人缘好,信誉好,日益兴隆,发展迅速,经营范围也逐渐扩大。1935年,他和几个掌柜共投资1万元,新开了一家当铺。1937年正准备分红时,被日军抢掠一空。

在买卖做大做强的时候,他的宅院也在不断扩大。1930年后,他请来县城的名匠贾栓骡、靳来应,在村里加盖了房屋,由原来的二进院建成三进院,左右还有两个套院,共有房屋80多间,全都是砖木结构,有脊有兽。大门是水磨砖,白灰抹缝,设计施工精细考究,只可惜这些房屋大部分在1943年被日军烧毁。

刘计汉思想开明,接受新事物也很快。为了及时掌握信息,他给两个店铺的四五个跑外的伙计都买了自行车,顺便给在县城念中学的大儿子也买了一辆三枪牌自行车,这在1935年的繁峙来说,确实是一件新鲜事。

刘计汉常说的一句话是:缺什么也不能缺了德,失什么也不能失了信。时常教育儿女们以善待人,遇事能忍能让,不能以富欺人。其所作所为,深受乡民敬重。

刘计汉30岁出头时,已有家财万贯,而妻姚凤兰却总是生女不生男,连生七八个都是女孩,膝下无子成了长辈们的心病。店铺里的掌柜们也常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话劝他娶妾。而刘计汉说,古时也有句话叫“糟糠之妻不下堂”,她会生女,也就会生男,执意不娶。果然,在妻子32岁时,生下大儿子文彻,五年后又得一男,取名文英。他对自己要求严,对子女也从不娇惯。两个儿子生得晚,是他的心尖尖,可他对他们要求更为严厉。当学校放假时,他仍要他们早起拾粪,打场收秋,让他们吃苦磨炼。

生活中朴实,生意上也是如此。日常经营中,他追求货真价实、秤平数准、薄利多销、不欺行霸市。他对店员们说,咱不能因为做了买卖就坏了心。所以周边县的商人们都愿和他交往。

对于一些困难户,他总是送米送面,助人为乐。他的信条是:只能救人,不能害人。村里有个残疾人,村民称之为“程直脖”。父母亡故后,两个哥哥把他赶出了家门。刘计汉知道了,上门跟他兄弟说:“大口小口,一年八斗,我一年给你们八斗莜麦,两口袋山药,你们把他收留上。”从此“程直脖”再没流落街头。光棍汉刘明明,常年在刘家务农,为赚钱也为吃一口现成饭。刘家有个做饭的女佣死了丈夫,计汉看他俩本性相投,给了他十来亩地,帮他牵线搭桥,娶妻成家。李秀月兄弟四人从河北阜平逃荒过来无处安身,计汉把自己村东的几孔石窑给了他们,让他们在那里住了下来。看他们没有生计,又租给他们几十亩地,借给他粮食。后来,所有佃农们的租都靠李秀月去收缴,收多收少,收好收赖,自己从不去计较。

刘计汉做善事从不张扬,好多事乡邻们知道,而家人却不知晓。村里有个盲人名叫玉明,开了一间杂货铺。大儿子刘文彻去买糖糁,本来一个铜钱一根,可人家一定要给三根,文彻不敢要,怕父母知道后责骂,拿了一根赶紧就跑。玉明说:“你别跑,我的铺子还是你爹给的呢!”原来,玉明父亲早亡,母子生活无着,天天为填不饱肚子犯愁,母亲感到实在走投无路了,打算自杀以求解脱。刘计汉知道后,给了他12块银元,说“这是半份礼,算我祝贺你杂货店开张。你们用这钱弄点货,卖个纸张、煤油维持生活”。除此之外,刘家每年还要为他们送去一石莜面,两袋山药一直帮扶到土改前。

长工刘金旦无儿无女,在他年老体弱不能劳动时,刘计汉就让他吃住在刘家颐养天年,并为他养老送终。那时,附近村庄流传着一句话叫“有困难找计汉”。青黄不接时,常常有人找上门来借米借面借籽种,计汉就叫家人给装上莜麦、莜面,嘱咐说,能还就还,不能还就不要还了。对此,也有人说他手太松了,刘计汉说:“咱扶贫不扶懒,谁来借,都是于无奈,见死不救那还算人吗?”三回五回,十次八次,刘计汉从没叫人失望过。柏家庄村里的路不好走,遇上下雨下雪更是泥宁不堪,刘计汉看在眼里,雇上大寨口老娘家村里的人拉来了石头,修了一条石头路,还盖起了一座魁星楼。至今,人们说起修路人刘计汉,依然赞不绝口。

1946年冬,土改工作一开始,刘计汉就把自己埋藏的大洋8000多元交给了贫农团。看到刘计汉如此深明大义,政府虑及他本人日后生活,退还了他360元。后来,作为地主的刘计汉被“扫地出门”,村民和佃农们主动带上粮食给他送去。一个佃户说:以前交租时,年份好,我们能交够租子,年份不好时,我们不交,你也不要,还经常帮助我们,我们一家人能活下来,全凭你计汉。现在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帮你。刘计汉于1966年去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