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持真性情

 杏坛归客 2023-05-29 发布于山东

把持真性情

龚仲达

《孝经含晨雾》云:“诗者持也。持其性情,使不暴去也。”诗是心灵深处的言语,是生命与情感碰撞出的火花。这电光火石一般的美妙感受,就是人之性情中最美丽的花儿。如能用最精彩的语言使之定格于瞬间,就是好诗。这是刘克庄、袁枚等所竭力倡导的性灵说。他们认为只有出自性灵的诗,才是好诗。

与性灵说针锋相对的还有以朱熹、程颐为代表的理学说。他们认为,好诗出自理性。刘克庄在为吴恕斋所作的《诗序》中对朱、程的理学说,给予了强烈的批评:“近世贵理学而轻诗赋,间有篇章,不过押韵之语录、讲章耳。”这种不重情感、图解理念的诗,今天尤为盛行,不少作者将格律诗变成了口号诗、标语诗、政策诗、理论诗。

把持真性情,关键是一个真字,如何营造诗词的境界尤为重要。王国维云:“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我的诗词颇多拙劣,但有一条我问心无愧。我所写的大都是真景、真物、真人、真事、真情感。

我曾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那一年寒假回故乡探亲,同亲朋故旧们坐在火塘边聊天。外出打工的乡亲谈到找工作的艰难,有的人在水泥管子里面睡了半个月还没找到事做;在家守土种地的乡亲谈到庄稼歉收,最怕的就是债主上门讨债。我辗转反侧,写出了一首七律《乡愁》:

清寒作伴故乡还,百结愁肠枉自怜。

竹韵似歌吟夜雨,溪流如诉枕愁眠。

打工路断归无计,守土人穷怕说钱。

兄弟重逢多叙旧,火塘把盏话流年。

王阳明云:“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戴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如今,这类伪笑佯哀、矫情灌水的诗,也比比皆是。真意必出自性灵,而绝非理性。诗贵有情情贵真,感情真更是诗词生命力之所在。文学的竞赛,最终无不是情感穿透力的竞赛,而非理性、概念的枯燥角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