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裂变,企业的“新生”1124

 韩知书 2023-06-02 发布于北京

要说最早进入我脑海的中国著名的企业家,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应该是第一人了,而海尔品牌的发展从当年的那个“海尔兄弟”到现在对海尔品牌的那份情怀,相信有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是有类似的感觉吧。

所以呢,现在回想一下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海尔的,好像也说不清了,而这些年海尔的发展相信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在吴晓波的《激荡30年》中,对于海尔的发展背景也是有着明晰的背景介绍,很是值得拿来学习一下。在2005年,海尔开始围绕人单合一的运营模式开始了新征程后,海尔通过多年发展,将自身的核心业务拆解成了无数个小微企业。此种模式的理念在,清华宁向东老师的得到课程中,也有详细的介绍。

之前也只能是对于此种的商业模式有着仅仅是“知道”的这层概念。而这几天看完《裂变式创业》这本书后,有如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感觉。无论是书中的企业“芬尼”,还是家电巨头海尔的发展,不都是属于“裂变式”的创新创业模式吗?

何为“裂变”?前提是你要先有“货”有“料”,才能去“裂”去“变”,也就是在你的企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之后,如何让企业继续“健康”的走下去的一种生存方式。要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这本书我倒是觉得是教你“守业”的一本书,或者是,把企业的成功之后当做一个新的“起点”,而为那些在前行道路上“举足不前”的企业家们,提供的一剂良方,或是一种经验吧。

有三个方面:

首先,老板的“格局”: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成功的企业,那可都是老板付出了不知道多少的辛劳才培养出来的“孩子”,所以呢,企业就是我的,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分享给其他人呢?企业是我的,客户是我的,员工是我的,利润也是我的。私心,可以理解,毕竟,老板的付出,承担的责任,面临的风险,都不是员工所能理解或想象的,但这并不正确。

终归,一个人的精力、能力、都是有上限的,利润,也不是一个人都能拥有的,所谓企业不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做那些一个人做不了也做不到的事情,并且一起获得回报的事情吗。

所以,对于企业而言,更大的成功,需要分享。需要和优秀的人一起去做更多的事情,实现更大的理想,这是“裂变”的前提。

第二:裂变:分出去的人与事

企业的事,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做的,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在那些优秀的员工里,发现那些有奇特想法,并且有“鸿鹄之志”的员工。与其让这些员工在将来成为你的竞争对手,不如现在就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合伙人”。对于创业而言,什么最重要,必然是:钱。因为其他的因素,在你的企业中,都已经被你检验过了,那就趁热打铁,把钱投资到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爆品的“投资”中去。这是投资“人”,在你的团队中分裂出一个新生的“队伍”。

再看事,也就是新的“项目”或是新的“产品”,虽然说,谁也不能遇见未来,哪个项目还是哪个产品未来一定能“火”,但是,企业的成功不也是依靠“运气”的吗?所以啊,只要你认准了那个方向,做就好了。但是要把新的“项目”或是新的“产品”分裂出去,作为一家新的公司来运营,就像孩子的成长,需要独立,新的“业务”也需要独立,这样才不会因为“传统业务”或“传统文化”影响了新文化的自由成功之路。

第三:规则

企业的裂变,从企业的底层架构开始:企业股权架构的底层设计。也就是一架企业的:拥有权、控制权,管理权,这三个方面。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相信每一位创业家都理解这个制定规则的重要程度。

首先,拥有权,也就是股权。以投资的资金,或是其他“资产”形式,投资到分裂出去的“新企业”中,并且占有一定比例的股权,作为新企业的“金主爸爸”而言,参股的比例最好能对新企业占有绝对或相对的话语权,比如51%67%(股权分配比例,这里不聊了),但投入的资金也必须是实际的,毕竟对于创业而言,最缺的只有“钱”。

其次,控制权:股权的比例就已经对于企业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但最核心的就是企业的董事会。明白就好,这里也没法细聊。

然后,管理权,也就是对于企业运营的直接责任方,这里绝对不建议空降管理层来管理企业,极力建议在原有企业内部提拔有关的人才。并且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为此提前做好人力资源上的储备工作。让自己培养的骨干,有着同样的文化底蕴的人才来带领新的团队,去创造下一个“文明”,才是正确的“裂变式创业”。

最后,就是要把钱分清楚,要把钱给够。不然你想想就明白,这整天还在为钱发愁的人,能用心帮你做好工作吗?

马斯洛说的没错,人们只有满足了基本的生理、生活、物质等方面额需求时,才会追求更高层面需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