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二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6-08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02

译文

当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丑也就随之产生了;都知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的时候,不善也就相应产生了。因此,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依存,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呈现,音和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情,施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施加影响;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成长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正因他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不会泯没。

03

正文释微

在这一章中,老子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和对立关系的统一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当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为美的时候,丑也就随之产生了;都知道善的事物之所以为善的时候,不善也就相应产生了。

千万不要小瞧这一句,短短二十一个字,老子就为我们揭示了两个基本的价值规律。首先,当我们公认某物为美时,实际上就是为美设定了一个判断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便是美,反之则为丑。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当美作为一个价值标准被提出时,与之相反的丑也就随之存在了。用陈懿典的话说:“但知美之为美,便有不美者在。”同样地,当所有人都认同某事为善时,不善也会随之产生。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只有在相待关系中才能显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就好像没有无明的暗,没有无美的丑一样。可见,事物的对立两面一定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无此即无彼。

其次,这种相对关系中的价值判断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偏移,最终形成相反的趋势,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貂蝉是美的,但如果天下所有的女性都去模仿貂蝉,那么貂蝉之美就会失去其独特性和和关系中的参考位置,进而被贬低为平凡甚至丑陋,也就“不美”了。

之后,老子为我们例举了六组相反相成的概念:

“故有无相生”

意思是有和无互相生成,这里的“有”“无”可以指代的概念颇多,既可以看作道分化而成的原始二元体,也可以视为具有功用性的“有”“无”,后续会有详细解读。这里暂且按最通俗易懂的实形和虚无解释,譬如说一幅画,画面本身是空白的,是虚无的,画家进行创作后就有了实形。可见,没有虚无,实形便无从附着,没有实形,虚无也只是死的寂静,因此,“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

“难易相成”

意思是难和易互相依存。同一个问题,对某些人来说是难的,但对另些人来说却是易的,可见,没有易的比较,就没有难的显现。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意思是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呈现。一个物体若没有另一个物体作为衡量的参照物,长短,高下自然无从分辨。

“音声相和”

意思是音和声互相应和。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大致是说声作为单一的乐器需要配合“音”才能发挥自己的音调特色,而“音”也只有在“声”的协作下才能凸显自己的复杂性。

“前后相随”

意思是前和后互相跟随。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前”作为方位依据,自然没有“后”的方位感知,反之,没有“后”作为参数坐标,自然也没有“前”的存在。

老子用极为质朴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矛盾性,更需要深入理解它们内在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要拘泥于固定的看法,因为事物是复杂多变的,一旦有了自己的定见,就容易将定见之外的事物划归为错误或否定的的,也就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情,施行不言的教导。这里的圣人是老子文本中一个极为关键重要的角色,共出现了32处。(通行本)。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口中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并不相同,儒家的圣人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典范,有着惩恶扬善的教化作用,而老子的圣人则是道的代言人,或者说是道在人间的拟人化存有,更多是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但并不起到教化或分类的实际功用,如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由于这些美丑,善恶都是人为的价值附加,本质上并无不同,圣人心中并没有这些定见之分,不受到这些观念的束缚,待万物以本来状态。因此,在圣人眼中的一切都是可乎可的,顺其自然而已,并不会过分干预或强求事物的发展,这就是无为的含义。

而“不言之教”则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圣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身体力行地去教诲他人,行动本身就比语言更加富有力量,是身与灵的统一。

而另一重含义就在于这种不言之教更是一种心灵和心灵的契合,就像是佛祖拈花,迦叶一笑,是一种“唯止能止众止”,在圣人的影响下,众人能够短暂地看到自己被遮蔽的本性,从而复归自然状态。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意思是万物兴起而不施加影响,产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成长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而不自居其功。

这里所阐述的主体对象从文意的连贯上来看,应是讲圣人的德性,不过圣人体道同在,因此也可看作道的功用。

道作为天下万物的生生者和杀生者,本身就是万物的起源和开端,但它从来不将万物的成育看作自己的功劳,它滋养万物却从不彰显自己的才德,不干预或强制改变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而是顺其自然地让万物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因为从道的角度出发,天下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偏见,只有永恒的平静和安宁。

就像我们人站在地球表面,抬头看见一座高楼大厦就觉得不得了了,但你如果从地球的角度去看,人和这个所谓大厦都只是一粒看不见的尘埃,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功成而弗居”

弗居是什么?我做成了这件事情,但我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反而要将其推让出去,自己退居身后。成功不居功,失败不气馁,事情能否做成并非出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它本应当做,做完我就离身而去。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意思是正因它不自居其功,所以它的功绩也就不会失去。这一点正是道之德性的体现,同时,对我们的实际生活也颇具指导价值,它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退让反而是明智之举,如俗言道:“做官要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学会放弃个人的功劳和利益,从而追求整体的和谐和成就,时刻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退让时不失体面,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