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学解丝集·四圣心源解丝·劳伤解·阴阳

 四圣医苑 2023-06-08 发布于广东

阴阳

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阴位于下,而下自左升,则为清阳;阳位于上,而上自右降,则为浊阴。(“左升”者,为在下之阳,下文:“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右降”者,为在上之阴,下文:“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至于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至于上逆。清气之不陷者,阳嘘于上也;浊气之不逆者,阴吸于下也。(这里讲的是另一种原因,同气相感也。实际上,“阳”之本性即是“升”,“阴”之本性即是“降”。下文:“阳生则浮动而亲上……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浊气不逆,则阳降而化阴,阳根下潜而不上飞;清气不陷,则阴升而化阳,阴根上秘而不下走。(离阴降,则为阳之根;坎阳升,则为阴之根。)彼此互根,上下环抱,是曰平人。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这里的“阴虚、阳虚”,意思是,“在下之不足为阴虚”“在上之不足为阳虚”。世俗“阴虚、阳虚”的概念一般则从脏腑来讲,如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脾阴虚、肾阴虚、肝阴虚,以及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等。本篇的表述是另外一个不同的角度。但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本篇的“阳虚”,大致为“心阳虚”+“心阴虚”,通常以“心阳虚”为主;本篇的“阴虚”,大致为“肾阴虚”+“肾阳虚”,通常以“肾阴虚”为主。)

阴虚

    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阴液滋息,爰生金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者,性也,是以金收而水藏。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此处缺“纯阴之位”四字)阳气蛰封,此木火生长之根本也。(金收水藏,是以下一个生长周期的木火才能成为“有本之木”。这实际上也就是“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二火升炎,是以“上热”;而火炎将致金不收,液耗又使水乏源,是以病下焦之“阴虚”。)

    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阳明为三阳之长。)胃以阳体而含阴魄,旺则气化而阴生。以气统于肺而实化于胃,肺气清降而产阴精,即胃土之右转而变化者也。是宜降肺胃助收藏,未可徒滋心液也。(此亦临床屡经验证之真理。)

    【地魄汤】

    甘草二钱,炙;半夏三钱,制;麦冬三钱,去心;芍药三钱 五味子一钱,研;元参三钱 牡蛎三钱,煅、研

    煎大半杯,温服。

    水为阴,而阴生于肺胃。胃逆而肺金不敛,君相升泄,则心液消亡,而阴无生化之原。麦冬、芍药,双清君相之火,(麦、芍是针对症状,即上焦火热的用药。二者并有润肺、敛胆之功。麦冬与黄连同可清心火,麦冬除可润肺之外,性味甘寒,比黄连之苦寒,清泻之力较缓,适用面较广、危害性较小。)半夏、五味,降摄肺胃之逆,(夏、味是针对病机,即肺胃不降的用药。)元参清金而益水,(针对症状,即金燥水乏的用药。元参补水的突出特点是“轻清飘洒,不寒中气”(《玉楸药解·元参》)。)牡蛎敛神而藏精。(针对病机,即火炎神浮的用药。牡蛎并有清金之功。)

若热伤肺气,不能化水,则用人参、黄芪,益气生水,以培阴精之原。此补阴之法也。(指加用参、芪,培其水源。当然,这个“水源”只是从“金生水”的角度讲的,临床可加阿胶,从心脏的“源头”,即“滋心液”的层面增其化生之力。地魄汤作为《四圣心源》四维治法的第一方,其意义非常重要。此汤之治法,可与《伤寒论》的黄连阿胶汤互参。方子中的用量,示法而已,不是可以照搬的剂量。后同。)

治疗疾病如何处方用药?这个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用药'三针对’”,即针对“五运六气、脉舌症状、病因病机”。地魄汤的治法主要针对“症状”和“病机”。至于如何选取药材,从地魄汤中至少可以得到两方面启发,一个是“一专多能”;一个是“趋利避害”。学人在后续学习中宜详加体会。

阳虚

    阳盛于上而生于下,水中之气,是曰阳根。阳气长养,爰生木火。阳性浮动,其根一生,则浮动而亲上者,性也,是以木生而火长。而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左升,木生于东而火长于南。纯阳之位,阴气萌滋,此金水收藏之根本也。(木生火长,是以下一个收藏周期的金水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阳根不升,则肾水下陷而现其寒水之本气;上焦失却下焦上输之火种,是以病“阳虚”。)

    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其脾土之弱。脾以阴体而抱阳魂,旺则血生而神化。以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俗医治阳虚,即所谓“肾阳虚”之证,之所以屡屡不效,根原就在于未能“升肝脾以助生长”。其中,尤以无视升达肝木为普遍性问题。但是,窃以为,“温肾气”而“升肝脾”之法,于肾精(亦肾阴)不虚之人尚可;肾精亏虚之人,宜并补肾精,药如巴戟天、肉苁蓉、锁阳,乃至阿胶、鹿茸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化为气”,精亏则阳气无化之源。)

    【天魂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人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火为阳,而阳升于肝脾。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则阳无生化之原。脾陷之根,因于土湿;土湿之由,原于水寒。甘草、茯苓,培土而泻湿;干姜、附子,暖脾而温肾;人参、桂枝,达木而扶阳。

若肝血虚弱,不能生火,则用归、地、首乌,以培阳神之原。以火清则神发,血者,神魂之母也。(用天魂汤,除了考虑加当归、首乌,“培阳神之原”,即补木以生火之外(地黄助湿而伐阳,除非确有必要;否则不宜。可参《长沙药解》),临床还需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木郁而动风,息风首选芍药。桂枝和芍药的剂量需根据实际而调整。并且,加芍药并非桂枝汤的方意。第二,下焦有郁热,清热首选滑石。并且需去附子。第三,右路有阻滞,化痰首选半夏,降逆首选杏仁,止咳首选桔梗,消满首选厚朴。阻滞先除,左路之阳气方能升达。第四,体表有寒邪,散寒首选紫苏。表邪不去,左路之阳气不能升达。第五,肾精已亏虚,补肾首选巴戟。肾精不补,左路之阳气失却源泉。第六,方子是“示法”,临证应予活用。如川芎代桂枝、薏仁代茯苓、川椒代干姜+附子,或茯苓+泽泻代茯苓等。若是拘于成方,胶柱鼓瑟,照搬套用,就算有效,亦非“正法”。套方而用,哪里是“法”?)

天魂汤虽然是《四圣心源》四维治法的第二方,但其意义却可与桂枝汤之于《伤寒论》相比。它与桂枝汤本质都是升阳,但天魂汤无疑更加精密。当然,严格来讲,《伤寒论》桂枝类方剂用于升阳的,是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不是桂枝汤。(天魂汤和桂枝辈的甘草均炙用。)

    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修辞方法,不可认为是统计学的数据。但确实是阳虚者远远多于阴虚者。)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阴”并非不可“滋”,误在医理不彻,如前文《阴虚》:“人知其金水之亏,而不知其胃土之弱”,而又药性不明,滥用滋腻滞运之品以增人祸端。至于“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是拯溺以石之辈,何足言医?)

阴脱

    阳自右降,降于坎府,而化浊阴,则又含阳气,是谓阳根。阳性温和而升散,阴气左升而不陷者,有此坎阳以辟之也。其升散之权,全在于脾;脾气不升,则精血驰走而阴脱。(所谓“阴脱”,是下焦精血不再化阳上达而从下走。该证病机与“阳虚”同,但病情趋于危急,或来势甚为迅疾。)

    二十难曰:脱阴者,目盲。目者,阳神所发。阳根于坎,坎水,阴也,而中抱阳气,坎阳温升,而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魂即血中温气之渐灵者。温化而为热,则魂化而为神。阳神发露,上开双窍,而为两目,目乃阳神之所出入而游行也。阴脱者,阳根澌败,精血失藏,魂神不能发露,是以目盲。

    凡人之清旦目盲者,是其阴气亡脱,定主死期不远。名为脱阴,而实以阳根之败。(肾中阳虚。)《素问》所谓目受血而能视者,亦是此理。后人不解经义,眼科书数千百部,悉以滋阴凉血,泻火伐阳,败其神明,(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业医者如此操作。)以致眼病之家,逢医则盲。医理玄奥,非上智不解,乃以俗腐庸妄之徒,无知造孽,以祸生灵,可恨极矣!

    【乌肝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首乌三钱,蒸;芍药三钱 桂枝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乌肝汤,意即“补肝化阳”汤。中国神话传说,称日中有乌,月中有兔,是以合称日月为“乌兔”。乌肝汤证病机同“阳虚”,治法是天魂汤加首乌、芍药。从“脱阴者,目盲”的病机病理来看,此证的症状是“目盲”,那么,首乌补肝明目,可认为是针对症状的用药,其余均为针对病机的用药。其中,用芍药的目的在于,精血下脱,往往是因为肝木陷于肾水母家,且风动疏泄而导致的肾中精血不能蛰藏。芍药善于息肝风。

需要说说的是,乌肝汤证,要么是久病发生质变的危急时刻,要么是骤然发生的突发事件。前者一般有长期畏寒,或中焦湿盛的症状或脉舌表现,那么,方子中的参、苓、姜、附,就是针对症状或脉舌的用药了;后者一般因于大出血,那么,首乌仍然是针对症状的用药,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失血症状(失血过多故唇舌淡红)而加用生黄芪、当归,针对失血病机(失血通常因瘀血所致)而加用血余炭、蒲黄等,都是必须考虑的治法和用药。

阳脱

阴自左升,升于离位而化清阳,则又含阴精,是谓阴根。阴性清肃而降敛,阳气右降而不逆者,有此离阴以翕之也。其降敛之机,全在于胃;胃气不降,则神气飞腾而阳脱。(所谓“阳脱”,是上焦神气不再化阴下敛而从上飞。该证病机与“阴虚”同,但病情趋于危急,或来势甚为迅疾。)

    二十难曰:脱阳者,见鬼。仙为纯阳,鬼为纯阴,人居阴阳之半,仙鬼之交。阳脱则人将为鬼,同气相感,是以见之。凡人之白昼见鬼者,是其阳气亡脱,亦将续登鬼录矣。

    【兔髓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三钱 龙骨二钱,煅、研;牡蛎三钱,煅、研;元参三钱 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兔髓汤,意即“敛神化阴”汤。兔髓汤证病机同“阴虚”,治法大同于地魄汤(甘草、五味、半夏、元参、牡蛎,人参亦在地魄汤加味中),要在增加附子、龙骨。龙骨敛神魂,无他意。至于附子之用,俗医认为其入心经而助心阳,现代医学亦认为其可“治疗心力衰竭”(《中药大辞典·附子》),先生于《长沙药解》则认为其作用是“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暖癸水而敛丁火”。总之,附子在这里的作用,不仅是一般的“温肾水”而已,还有“敛丁火”之功。

    阳脱则白日见鬼,阴脱则清旦目盲。阴阳既脱,无方可医。于其将脱之前,当见机而预防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