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煮梅是芒种节气的风雅习俗,此时梅实成熟,果肉丰厚,梅熟时正值“梅雨”时节,此时湿度大,人体也容易被痰湿所困。

而中医就有个治痰名方“二陈汤”,巧的是其中就含有梅子制成的乌梅。
但是乌梅并无祛湿功效,为什么会用在这个经典的祛痰方内呢?我们先来看一下二陈汤的由来和组成。二陈汤见于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现也有相应的成药“二陈丸”。二陈汤被称为祛痰剂祖方,陈修园在《时方歌括》提到二陈汤为“治痰之通剂”。朱肱在《活人书》也提出“二陈汤乃治痰之准绳”。很多经典的祛痰方都有二陈汤的影子,如金水六君煎、半夏白术天麻汤等等。一是与他提出的治痰以治脾为主,“脾为生痰之源”,实脾燥湿是为治其本;二是与他主张的“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相符。二陈汤便是以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为治痰本法,使气机流畅,痰化饮消。就像是一条下过雨的道路,在通风处,路面很快就干了,但是犄角旮旯的肩路可能只会长出喜湿的青苔,变得更加泥泞。“半夏 (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 (炙) 一两半” “上为咀。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二陈汤的组成其实很简单:有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其中陈皮、半夏均为“中药六陈”中其二,为“陈久者良”,所以这也是二陈汤名字的由来。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本草从新》言其为“治湿痰之主药”,它化痰效力十足,可干燥湿漉漉、黏腻的痰,故为君药。 这里的橘红其实指的是陈皮,在古代也被称为陈橘红,它行气理气,给化痰药一股推力的同时本身也可化痰和胃,是双面能手,简直是为二陈汤量身定制,为臣药。朱丹溪认为“燥湿渗湿则不生痰”,茯苓味甘淡,可渗湿利水、健脾和胃,与燥湿的半夏一起,进一步帮助康健生痰之源。 《药性类明》言:“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并助半夏、橘红和胃降逆,又抑制半夏之毒;以上两味均为佐药。 
而炙甘草补中益气,使祛痰而不伤正,又能调和诸药,所以是使药。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述:曹军行至途中,炎热似火,人人口渴,找不到水源。曹操生一计,大声叫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很多,甜酸可口,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口水流出。大家加快了步伐,不久大军遇到了水源。这便是很多人熟知的“望梅止渴”的故事。由此可见乌梅酸涩性很强,有敛肺,涩肠,生津之效。也是佐药之一。  而二陈汤中是否用乌梅、乌梅到底起什么作用等问题,后世医家均争论不休:有认为酸味的乌梅和甘味的甘草,可以酸甘化阴,防半夏、橘红辛燥之性耗伤气阴的。也有认为它是主要用来去痰、止久嗽的,《本草拾遗》也记载过乌梅:“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还有认为乌梅入肝,放在二陈汤里寓有扶土先抑木之理——五行中,肝木旺盛会克制脾土,健脾需要一定的酸涩味道收敛肝木。还有人认为二陈汤不需要用乌梅,但是有学者研究发现[1],有乌梅的二陈汤在降脂、镇咳作用方面明显优于不含乌梅的二陈汤。所以一个简单、经典的效方,往往都是古代大家医者的智慧和经验之总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其:“治痰饮为患, 或呕吐恶心, 或头眩心悸, 或中脘不快, 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 脾胃不和”。以下痰饮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心慌心悸、多梦、身体忽冷忽热,咳(白)痰、胸闷、腹胀、肢体沉重、肥胖、皮肤油腻、舌苔白滑或腻等就可以用二陈汤。中医认为“肥人多痰”,现代研究也发现[2],二陈汤对高脂血症痰证大鼠有很好的降脂作用。在观察高脂血症大鼠的肝细胞后发现,二陈汤组脂肪变性肝细胞明显减少,接近正常细胞,炎性浸润等情况也明显优于未服用二陈汤组(模型组)。特别是痰湿型的肥胖、高血脂的人群,二陈汤很是适用。中医还认为“百病皆有痰作祟”,所以二陈汤在现代也用于痰湿型的各类疾病,如哮喘、肺炎、胃炎、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症、晕动症、失眠等等。二陈汤燥湿祛痰功效显著,所以需注意阴虚燥咳,痰中带血者,不宜用本方,且方中半夏带有微毒,一定要遵循医嘱服用。[1]孙蓉,吕兰俊,王平,吕丽莉,刘持年,李超,侯健,韩涛.乌梅在二陈汤中作用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2,(05):3-5.[2]张斐,黄成宝,张晓芳,刘瑞芳,丁珊珊,廖凌虹.二陈汤对高脂血症痰证模型大鼠脂肪酸代谢的影响[J].中医杂志,2020,61(03):241-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