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栗子是中国的原产作物 栗子是为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又称为板栗、 栗果、大栗。 中国是栗的原产地之一,早在二千五百余年的《诗经·豳风·七月 》 中就有“ 二之 日栗烈 ”的记载。《礼记·内则》则有 :“栗曰撰之”,是说要挑选未被虫子蛀食过的栗子来吃。 2、栗子味甘不咸,中医却认为其味甘咸 《灵枢·五味》谓:“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认为栗子味咸,但我们在吃栗子时,并不感觉到栗子有咸味。后世中医有认为栗子味甘性温,也有说其味甘微咸性温的。 因此我认为,中医的五味,讲的是五味归属,有的确有其味,有的未必是确有其味,则根据其功能特点从而确定其五味归属的。《灵枢·五味》篇谓:“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讲的是五味与五脏归属的关系,或许也根据功能归属五脏,反过来确定其五味属性。如《内经》认为羊肉苦,猪肉咸,鸡肉辛,显然“苦”、“咸”、“辛”并非人们基于真实的味觉感受。 3、栗子为肾之果,补肾宜生吃。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认为栗子是有益于肾的果品,肾脏有病时可食栗子辅助治疗。 李时珍说“栗于五果属水,水潦之年则栗不熟,类相应也。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他从栗子在五脏的归属、生长特性而认为栗子与肾相关。并根据栗子能治腹泻,而肾主二便,而认为栗子通肾是可验证的。并介绍一个经验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在此,李时珍介绍了生吃栗子,配合吃猪肾粥治疗肾虚腰腿无力的经验。因此可以认为栗子具有补肾强腰膝的作用。 栗子生吃才能补肾,除了李时珍这么认为,孙思邈也是这是认为的,他在《千金·食治》中说: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但为什么要生吃,找不到解释。 但历代方书中,对栗子补肾作用多予忽视或弱化。《名医别录》虽然提到了栗子有补肾作用。只提了其有“补肾气”作用三个字。谓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4、栗子的吃法 李时珍说:“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意思是栗子以风干为好,不宜曝晒;煨着吃和炒着吃、比蒸煮后吃要好。同时,吃栗子时要细嚼慢咽,不能一次吃得太多。吃得太多,反而会损伤脾胃。 个人也感觉吃糖炒栗子,较吃蒸煮的栗子似乎胀腹感要轻,似乎糖炒的栗子或油炸的栗子更容易消化。 至于栗子为什么要风干,不宜多曝晒,可能与曝晒会影响栗子口感和性味有关。我的家乡溧阳盛产栗子,颗粒大而饱满。有一次我在家乡种栗人家玩,主人拿出板栗给我吃,感觉甘甜松适口,与平时吃的板栗不同。主人介绍说:板栗只能在阳光下晒2天左右,这样的栗子甜而松软,多晒了就硬实而不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