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香传二代——书法史中的父子书家

 singer0852 2023-06-16 发布于北京

父:曾国藩

子:曾纪泽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曾国藩注重个人修养,所书“好人世事”联非常接地气。此联作于1868年,时58岁,功力大成之际。曾国藩书法主学黄庭坚,保留了捺画的长舒之态,但用笔的提按有意无意地简化了。曾纪泽擅长篆书,传世最多。此联亦为修身之诫,强调读书写字,对古人来说,这两样都是基本功。

父:梁诗正

子:梁同书

梁诗正书法虽是“馆阁体”,但熟而不俗,亦颇为可贵。取法颜鲁公和赵孟頫而自有变化,掩藏锋芒和节奏,整体上变得温文尔雅,有书卷气,故能避免俗格。梁同书不慕名利的价值观念和朴素的生活方式使其高寿92岁,取法集王《圣教序》和米芾,路子更为纯正,文气更为浓郁,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四大家”。

近代

父:王同

子:王福庵

王同擅长多体,以隶为代表。临《石门颂》多见篆意。虽曰临池,注重自我发挥,看重笔画的弯拱收放等细微动作,以及疏密关系的经营,故而有了“现代趣味”。王福庵相较乃父,功力更为精深,笔法更为纯熟,风格也更为显著,更接近一个职业书家,少了趣味。

父:王念孙

子:王引之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同为训诂学家,并称“高邮二王”。王念孙这封长信,气息绵厚,看似无法而有法,不刻意于技巧,当修养到家,又有基本的“童子功”,再动一些脑筋,就会有个人面目。信札最末有“引之禀笔请安”,可见古人礼数。王引之的行书主要取法苏轼,笔力显现,英气勃发。篆书也别具一格。名曰临作,实是自我挥运,用笔别出心裁,重起圆笔而尖收,灵动飘逸,字态妖娆,但也因此少了庄重古穆之气。

父:杨沂孙

子:杨同福

杨沂孙以方笔著称,对后来的黄士陵和吴昌硕有很大的影响。能将方笔在小篆中运用自如,极为不易。从款字来看,杨沂孙多习北碑,融入篆书,自见一家风范。杨同福能变家法,化方为圆,变直为曲,终能自成一家,只可惜传世作品极少。

父:伊秉绶

子:伊念曾

伊秉绶隶书名震天下,虽近似美术字,终能自运机杼。伊念曾恪守父辈法度,笔画稍显单调,原因在于少了一个取法、吸收、融汇的过程。

父:赵之谦

子:赵能寿

打开新浪新闻,查看更多

赵之谦是艺术史中的一代天骄。子辈仍在这一行,压力山大在所难免。赵能寿书迹罕见,多用北碑之法,亦能对父亲的书风加以变化运用,难能可贵。

父:吴让之

子:吴样初

吴让之是清代篆刻“六大家”之一,将“邓派”发扬光大。其子吴样初几乎不为人知。为方便比照,有意选取了两人的多字印,子承父业,堪称能品。大师后辈有时为何难以成功,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未必同时具备。

书法史中尚有见诸文字记载的父子书家,而墨迹难寻,如三国钟繇和钟会,按照年龄推算,钟会出生时,钟繇已是75岁老翁,五年后钟繇谢世,史载钟繇与子论书及传承家学云云,不免虚夸。陈鸿寿三子陈小曼常侍左右,所刻二印,足见舐犊情深。可惜尚未发现陈小曼有印作传世。小曼或小,子承父业,由名可鉴。书法的传承,不仅有科班,正确对待泛滥的培训班,更应该注重潜移默化的“家学”。

父:陈鸿寿

子:陈小曼

(原标题:书香二代)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东都

流程编辑:u0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