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中真正湿热的日子来了,这3件事一定要做对!清热、化湿、补阴津

 为什么73 2023-06-19 发布于北京

江昆 抱朴堂丹道 2023-06-19 00:01 发表于广东

全球变暖几乎每年都会上热搜,今年夏至还未到,广东40℃的高温却早已提前。

每天踏出家门的那一刻,都要迎接滚滚热浪,全身的汗像接收到了某种信号,还没走几步,就唰唰往外冒。

提前到来的炽热暑邪炙烤着人们,让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疲劳上火、大便干结等,严重者甚至出现中暑等急症情况。

因此,清热、养阴、避暑将是本年度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

图片

夏至前后暑邪为患
津液暗耗,阻滞气机

,属六淫之邪,与季节有密切的关系。

《节斋》曰:「暑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通常认为,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皆称为暑邪,由暑热之邪引起的疾病称为暑病

而今年这般炽热的天气,夏至前后南方各地其实就已经暑邪为患了。

✿ 暑为火邪之最,易耗气伤阴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且暑邪多在夏季三伏天,三伏之天乃一年中最热时节,因此火热之邪相比其他季节之火邪更甚一筹

火为阳邪,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火热之邪致病,机体阳热亢盛,热邪具发散特点,腠理开张,津液外泄,大汗出,阴液耗伤,所谓「阳盛则阴病」

且热邪可以消灼津液,津液暗耗,气之随津液脱失而耗伤,又可出现气虚症状。另外阳热过盛,也要损耗阳气,所谓「壮火食气」

暑邪之火热,其势盛,因此阳热症状十分突出,患者常有高热、大汗、口渴、心烦、脉洪大,甚至神昏神乱、谵语,严重者还会出现气随津脱、阴阳离决之危急重症。

✿暑多与湿夹杂,易阻滞气机

暑另一明显特性是——多挟湿。中医之夏分为夏、长夏,而长夏是一年雨水最多的季节,天暑下逼,地湿蒸腾,暑与湿常相互挟杂,而广东自古以来被视为岭南湿地,更是常年湿气萦绕。

暑季多在三伏天,三伏天最热,雨水更多,暑与湿共同致病

所以暑病除有火热之性外,常伴湿邪困阻阻滞气机,困遏脾阳,胃失和降,常见肢体困倦,不思饮食,甚至便溏、腹痛等。

图片

暑病有阴暑、阳暑之别

夏季作为火旺的季节,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暑病也同性,实际上,暑病有阴、阳之分,学会辨证,调理才能有的放矢。

《景岳全书》曰:「暑本夏月之热病,然有中暑而病者……而总由于暑。故其为病,则有阴阳二证∶曰阴暑,曰阳暑,治犹冰炭,不可不辩也。」可见暑病也分阴阳,亦有外感内伤


阳暑者,多以热为主宰

阳暑者,常见于暑夏时分,烈日之下,或田野劳作,或长途奔波,感受暑热之邪而发,也多见于劳苦之人。阴虚火盛之人,体本阳偏盛,加之外来暑邪侵扰,内热与外热相合,易发为阳暑。

调治阳暑者,多以清热消暑为法,方常用白虎汤,或益元散之类。阳暑病易暑毒深入,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脉洪大等危急情况,可用三黄石膏汤,甚至安宫牛黄丸,可以加用水牛角、生地、银花、连翘等清热之品。

阴暑者,常与寒凉有关

其核心病机是,夏季起居不慎,如过食西瓜、冰棍、冰镇饮品等生冷饮食,以致寒凉中伤脾胃,寒邪中遏阳气,常见头痛,肢体酸疼,无汗,发热恶寒,脉紧等症。

阴暑偏重于阳虚而寒,及伤于风寒者,暑热在发病过程中仅仅属于诱因而已,其根本原因则是寒邪,因此治以和解大法为主,方选小柴胡汤等和解剂。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见的是阳暑

在调理方面,因暑性酷烈,暑邪伤人,传变迅速,常耗气伤津,所以临床上通常认为,暑乃天火,对重症暑病而言,讲究存一分津液即多一分生机,必须大胆使用清热药,才能及时解除邪热,保存津气。用轻剂犹如杯水车薪,必然会怡误病机,从而致有动风痉厥之变。

纵然是体虚之人也必须在重用清热解暑药的前提下予以兼顾。

对于普通人而言,暑为火邪之最,多伤津耗气,除却上述暑热重症患者外,一般人也容易感受暑邪而产生轻症症状。

主要病机为暑热之气蒸迫,热蒸气泄,则向上向外发散,使人体腠理汗孔开泄,津液发散于体表,致大汗出,汗多则伤津,因而暑热轻症大多以汗出乏力,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少便干等症为主。

图片

做对3件事

清热养阴,摆脱「暑人」


✿药物调治

我们在日常养生保健中需要注意的是,清暑热是需予以适量的益气生津之品,消多余的火,而补不足的气、阴,阴阳平衡,才有利于暑病的恢复。

正如《冯氏锦囊》中说:「火盛则金病水衰,肾与膀胱俱竭。当急救之,补肺气以滋水之上源,生脉散既扶元气,复保肺生津耳。」

所以在暑日之中,如感受暑邪,要注意察看自己有无津气受损,如有则可酌加沙参、麦冬等益气生津药物。

除却药物调理以外,还可以使用部分外治之法达到祛除暑邪的目的。

✿中药外洗

组方:香薷、银花、连翘各30g;厚朴、扁豆各20g;薄荷10g;白藓皮、土茯苓各30g。以热水煎煮后加温水到适合温度外洗。

因暑热袭人,多从体表而入,属于表证之重者,因此通过药物外洗可以达到祛邪调治的目的。
组方中香薷辛凉香透,解表而兼能祛暑化湿,故有夏月麻黄之称,而厚朴、扁豆健脾理气兼能利湿,消暑,薄荷辛凉透表,发挥增加解表发汗之功,土茯苓、白藓皮清解热毒,诸药合用共奏祛暑清热,辛凉透表之力

✿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通过放血可以带出血液里面多余的热邪,达到清热凉血的作用,但有较高技术要求,此法最好以专业中医师操作为好。

取穴部位: 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 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 0.5~ 1ml,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的神志即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除上述方法,还可通过药食两用的药材达到清热生津的目的,减少峻猛药物带来的对身体的负荷,比如可凉血止血、清热生津的白茅根;抑或是润肠通便、清润喉咙、解暑降温的青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