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苏轼最经典的十首诗作

 老呼哈 2023-06-19 发布于福建

1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西湖就像美人西施,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是恰到好处。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073年(熙宁六年),苏轼杭州通判任上,1071-1074年苏轼第一次在杭州任职,虽是不得意的外放,但这段时期却是苏轼整个仕途生涯中最顺心舒适的时期,一是工作上有合作愉快的领导同事,另一个是四季如画的杭州美景让心情舒展,更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尽兴赏乐游玩。这段时期苏轼写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诗,本诗是代表作,后两句更是成为西湖流传千年的广告词,这首诗是所有歌颂杭州西湖最出名的诗篇。

2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从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曾陪苏轼在黄州住了一年多)同游庐山写下的记游诗,同时又是一首哲理诗。语浅意深,即景说理,告诉人们,万事万物因为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跳出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首诗也是苏轼在经历了数十年人生磨难之后的一次人生总结,告诫自己告诫世人身在江湖而不要囿于江湖,才能客观思考,不受江湖所扰。

宋以前诗以言志言情为主,到宋诗则开了以理写诗的新风,苏轼是实践者和推动者,他说诗应“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竹林、桃花、江水、野鸭、蒌蒿、芦苇,一派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早春美景,简洁流畅的文字让人脑海里不自然就流转着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最后一句又用“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想象补充了实境,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舒畅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这时的苏轼从人生第一次重大低谷中刚刚起来,变法派式微,朝廷开始重用苏轼。

4

和董传留别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

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064年(宋英宗治平元年),苏轼凤翔签判任期满回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相聚临别留赠董传。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制科考后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随他一起赴凤翔,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赠与董传。

这首诗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而经典,此句也成为无数忍受清贫也要用功读书的学子自我激励的名言。

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和友人一起泛舟西湖,天气多变,先是艳阳高照,马上乌云密布,继而风雨大作,船夫把他们送到就近的望湖楼避雨,苏轼和友人继续在望湖楼边饮酒边欣赏西湖美景。不同天气下西湖奇妙变幻的湖光山色让苏轼兴奋不已,诗兴大发,写下了五首绝句,这是第一首。

1089年二次任职杭州时,苏轼还有一首相和的诗,即《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应该是想起了当年的情景。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6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高举着可遮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此诗是写给好友刘季孙(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前2句写景,后2句议景,虽然会有“荷尽”“菊残”的萧瑟时候,但仍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时节,荷菊还有着傲雪冰霜的气节,用写景来寄喻人都会有不得意的时候,但困难只是一时,切莫意志消沉,应该乐观向上,不懈努力。这首赠诗写得很高妙,没有一字写所赠之人,却是通过孤傲的荷花与菊花的描写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又通过议景鼓励友人珍惜时光,积极向上,一定会迎来最灿烂的回报。

写作此诗的前后2年,苏轼在杭州做了不少有益于杭州的实事,这样的诗作也是沉淀后的苏轼的心理写照。

7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译文:

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

奉闲已经去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由于路途遥远,人困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轼赴凤翔,弟弟苏辙送苏轼行百里,到郑州后分别,回京后作诗寄苏轼,此诗是苏轼的和诗。苏洵带苏轼兄弟二人赴京应试时路经渑池,寄宿在奉闲僧舍中,两人同在僧舍壁上题诗。苏辙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因后来中进士而未到任,这次苏轼赴陕西凤翔任职,又要经过渑池,苏辙由此感慨万千,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感慨人生无常,个人无法把控。苏轼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回赠。前4句一气呵成,自由舒卷,写出了人生无常确实是客观事实,后4句写过往经历来印证人生无常,看似是自己无从把握,但事实上每次与渑池发生关系时境遇都不一样,所以没什么好感慨叹息的,顺势而为,不放弃努力,前程还有无数机会,下一次又会留下不同的痕迹。从这首诗就能感受到苏轼心中已有亦庄亦禅的豁达。

8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睛。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等执掌朝政,苏轼受“元佑党人“之祸被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儋州,前后七年,直至宋哲宗病逝,其弟徽宗赵佶继位,五月大赦元祐党人,苏轼得以渡海北返,此诗为北返途中所作。苏轼在诗中回顾了流放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及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胸襟。

9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译文:

寂静无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烬的木头;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舟。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101年(宋徽宗靖国元年),苏轼从海南北返,经南昌、当涂、金陵,五月途经润州,在金山寺中,看到李公麟画的自己的画像后,作了本首《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于上。短短24个字,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以自嘲开始,写自己一生几起几落后浮沉不定而心如死灰,似乎没有做过什么大功大业,能够铭记于心的时点就是贬到黄州、惠州、儋州的这几个,结尾六个字“黄州惠州儋州”,虽只是3个地名,但涵盖了苏轼一生的几度人生转折,读来有种极其洒脱之大气,大有功过是非任人评说的慷慨,马上让人记起苏轼于国于民所做的那些贡献。

10

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译文: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只是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则会让人变庸俗。

人瘦了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073年(熙宁六年)春,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时,从富阳、新登,取道浮云岭,进入於潜县境“视政”。与於潜僧人慧觉交好,慧觉在於潜县南二里的丰国乡寂照寺出家,寺内有绿筠轩,以竹点缀环境,十分幽雅。苏轼拜访慧觉,同游绿筠轩时,写下了这首《於潜僧绿筠轩》,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君子之气节流传千古。本诗借写竹而传达人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是赞慧觉也是自我激励,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


题后记:

苏轼的诗也好,词也好,经典的远远不止10首,最近的两篇推文仅列出水墨喜欢的诗和词各10首,结合苏轼一生的经历来看,会更准确地体会到这位大文人的心路历程。以后还将陆续推荐其他的诗词。

如果还有你觉得更经典的诗词,请在评论区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