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包子

 东营微文化_ 2023-06-23 发布于山东
小时候,只有赶集的时候才能买到包子,包子是利津水煎包,我们叫打包子。如今,看着琳琅满目的包子铺和各种样式的包子,我还是最喜欢利津水煎包。
姥爷是利津县汀河人,年轻时在供销社饭店上班,学到了正宗利津水煎包老师傅的嫡传手艺。分田单干后,由于孩子多,姥爷就辞职,带着孩子们赶集卖打包子。姥爷一般赶五集,陈庄、付窝、罗家、虎滩、金盆,5天一遍,除逢年过节,恶劣天气,逢集必到。
多年以后,我曾经问过年迈的姥爷,每天都赶集,你和俺三舅、小姨多么累啊?姥爷说,惯了就不累了,吃惯了咱包子的街坊们等着呢。或许是姥爷的包子货真价实味道好,一直卖得很好。偶尔和身边一些60多岁的老人聊起来,他们还能想起罗家集上的“大蓝棚”包子。姥爷卖包子时都是支起一个大大的、蓝色的,为街坊们吃包子时遮阳挡风雨的蓝色布棚。“大蓝棚”也成了他的招牌。
七八岁的时候,我经常跟着姥爷赶罗家集,卖包子。天不亮,就被小姨叫起来。毛驴车已经备好,两大盆醒好的面,一盆喂好的肉馅,一桶油,还有一口袋面粉,一袋子摘好的韭菜,放在地排车中间。灶台和平底锅、和面的板子、卖包子的桌子和钱箱、吃饭的小桌和板凳、喂驴的饲料等被姥爷规范有序地放在车后面。最后将大蓝棚布前后一盖,可以御寒,有点毛毛雨可以挡雨。面、韭菜、肉馅等都是姥娘领着其他孩子们提前半天在家里准备好的,特别是肉馅,要提前喂好。姥爷说,水煎包好吃不好吃关键在调馅,调馅的关键是炒酱。姥爷水煎包用的面酱必须是自己制作的。姥爷糟面酱时,一弄就是好几大盆,从集上买来豆子等原料,在自家的大锅里熬制、晾晒、阴干、储存,调馅时再炒制。
坐着毛驴车,在铃声叮铛中,需要1个多小时才到罗家,这时候天刚放亮,人还不多。姥爷赶着毛驴车,我和小姨押车。三舅不坐驴车,他骑自行车,可以晚点走,自由。打包子的地点是固定的,在罗家集中间路北一个院子里。院子是亲戚家的,姥爷已经在这里摆摊好几年了。三舅安灶、挑水;姥爷支案板、和面;小姨切韭菜和葱姜、调馅,一起包包子。当包到30多个的时候,三舅开始点火,一锅60多个,等包完了,火也烧起来了。装锅,20多分钟,第一锅新鲜出炉,紧接着第二锅。前两锅都是为赶集卖东西的准备的,周边卖茶叶的、卖布的、卖鞋的,也来得早,在集上吃早饭,他们第一批客户。
前两锅后,是我们的早餐时间,吃几个包子喝口水。短暂休息,将大蓝棚支起来。大蓝棚大约30多个平方,用几根长竿支撑,迎风或朝阳的一面着地,呈大约60度角斜立,可遮阳挡风雨。这时候,我娘也赶来了。我家在前沟村,离着罗家5里地,每到赶集,娘就来帮忙。罗家集很大,东西南北几条街都是卖东西的,买东西的也多,吃包子的排队,买兔子肉的排队,买盔饼的排队,买油条的排队。除去水煎包,我还热衷5分钱一块的兔子肉和2毛钱的盔饼,别的不记得了。
早饭后,姥爷领着我们开始了第二轮忙碌,这次的服务对象是那些需要凑凑聊聊打点牙祭的老哥们们,是那些忙碌了一段时间需要购置生产生活用品的大人们,是那些盼着赶集吃个包子解馋的孩子们……三舅负责包子的煎制,在烧火的间隙,将韭菜切好,韭菜必须是提前洗好控干的,不能现用现洗,湿韭菜和肉馅融合不好,不出香味。娘负责和面、擀皮,这个技术性不强。饧面是关键,碱面放多了少了都不行,面发黄发硬干瘪,水煎包没有了饱满丰盈松软的面相,也就没有了灵魂,当然这些姥娘早准备好了。小姨主要是包,拿过包子皮,托在手上,用一把平头木勺,韭菜盆里撅一下,肉馅盆里撅一下,熟能生巧吧,多少韭菜、多少肉,都是一次完成,顺手一捏,沾面,放到托盘中。小姨干活很专注,30多年过去了,我仍能想起她灵活的双手,仔细的眼神,饱含自己的担当,不吝对家庭的付出。
打包子,包是基础,打是关键。“打”就是煎制的过程,简易灶台、平底锅、细嘴油壶、三角铲、条形铲、勾芡舀子,缺一不可。当然,还有柴火,姥爷惯用荆条棵,油性大好烧,不扎手,火还硬,关键是荆条棵包含黄河口大地的气息,是别的柴火不可比拟的。小姨包的一托盘,六十六七个,正好一锅。口朝下放好,三舅用舀子把水和面粉勾芡好,均匀倒到平底锅里,约与包子平,用勾芡面糊水是为了保证包子的面相和不油腻的口感。大火将勾芡水熬制差不多的时候,三舅就用条形铲子将包子反过来,开始放油煎制。三舅向锅子里放油动作娴熟,很有观赏性。他将细嘴油壶举起至锅子上方三四十厘米处,倒出一条油线,沿着包子之间的缝隙徐徐注入,油线注入锅中,不飞不溅,从中间向外,一圈一圈,一气呵成。然后中小火煎制成熟,用条形铲分割成五六个部分,用三角铲盛到托盘中,送到姥爷条桌上。姥爷说三舅打包子技术好,面芡子对得好,包子面相好;火烧得好,大小火合适,不糊不生,外焦里嫩;油到得好,嘎渣金黄,一口下去,绝对是满嘴流油,口齿留香;起锅起的好,不沾不烂。
姥爷负责招呼客人。在大蓝棚里吃的,根据客人要求,分盘送上。还有很多水煎包是需要打包带走的,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等着呢……姥爷将毛边纸早铺好了,根据要求,3个5个,10个8个,或单排、或双层,放到毛边纸上,四角向上一折,麻线顺势一捆,打个带环形扣的活结,递给客人,嘱咐一句,别油了。收钱,齐活。客人们将包子挂在车子把上,提溜在手里,系在锄把上,或快走,或慢行,也叫一个潇洒。那时候,包子5分钱一个,有不小心压破的,或姥爷看着需要帮助的,他一般会赠送一个,这也是会做买卖的一种表现吧。
集持续的时间很长,能到下午3点多钟,但最多也打不了20锅包子。最后两锅是固定式,一部分是一些邻居定好的,赶完集带回家吃,一部分给房主以示感谢。
现在水煎包品种很多,纯肉的、海鲜的、蘑菇的、粉条的等等,制作的方式也很多,烧木头的、煤气罐的、电锅的。而我还是喜欢荆条疙瘩当柴火,韭菜猪肉馅的。
利津水煎包须趁热吃,烫嘴辣舌才香,烫掉上颚堂一块皮,是很多喜欢水煎包的必不可少的经历吧。
水煎包之香,尽在口齿之间。最香莫过第一口,别怕烫,大大的一口,面粉、韭菜、炒酱,水煮油煎,混合的香味在味蕾上跳跃,深吸一口,香气充斥鼻腔,合上嘴,屏住气,闭上眼,慢慢体味这缘自黄河口大地的馥郁气息吧。

(摄影  韩健)

作者简介:王岩峰,就职于河口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