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 从中国T/NK细胞淋巴瘤亚型的比例构成可以发现,ENKTCL占比接近1/3,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国外数据,说明该瘤种是具有地域/种族特色,因此,中国ENKTCL的临床诊疗受到广泛关注,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此外,异常的免疫表型也是诊断的难点,比如,CD30在ENKTCL中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多项研究发现,其表达率约为35%~75%,并且在不同病例中的表达水平也有所差异。 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外,ENKTCL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本病累犯皮肤时,可表现为溃疡性肿块或皮肤斑丘疹,在皮下脂肪中呈渗透性浸润,累犯表皮时会伴有鳞状上皮的假血管瘤样增生,切记勿要诊断为鳞状细胞癌。 前面提到,NKTCL在亚洲人群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在国内也开展了多项原创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检测及数据分析整合,将NKTCL定义为TSIM、MB、HEA三种分子亚型,这几种亚型在细胞起源、EBV基因表达、转录特征以及对基于天冬酰胺酶的治疗方案和靶向治疗应答都不相同。研究确定了EBV相关发病机理的分子网络,并提出了NKTCL的潜在临床治疗策略。 血管内NK/T细胞淋巴瘤 蒋博士引入一例病例,一名33岁男子出现发烧干咳一个月,进一步发展为腹胀、肌肉酸痛、背痛等。体检发现背部皮损,左眼视力受损,但没有淋巴结病或肝脾肿大等,同时CT扫描没有显示阳性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减少,皮肤病损的活检诊断为淋巴瘤。采用CHOEP方案进行化疗,但患者在2个周期后拒绝进一步治疗,该患者病程非常凶险,出现症状三个月后就发生死亡。 可以看到,在患者背部出现红斑样病变,皮肤活检显示肿瘤细胞几乎均局限在血管内,表现为CD3 、CD56 、GRZB ,且EB病毒原位杂交呈阳性。 通过二代测序的基因组分析,初步发现少数基因异常,不过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少,需要进一步定量分析来确认这些基因改变是否具有特异性以及临床意义。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瘤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暴发性疾病,在原发性急性EBV感染后不久发生,也可能在CAEBV背景下发生。曾用术语“系统性EBV T细胞LPD”,因临床病程剧烈而不再使用。该病有一定的种族倾向:亚洲人、墨西哥人好发,而高加索人很少,以男性儿童和青年为主。临床上进展迅速,迅速出现多器官衰竭、败血症和死亡,病程通常从几天到几周。组织学特征为克隆性EBV T细胞(CD8 >>CD4 )轻微至中度浸润;没有已知的免疫缺陷和对EBV缺乏血清学反应。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TCR克隆分析和EBER-ISH。 蒋博士也讲述了一个病例,患者为2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发热、贫血、肝脾肿大、胸、腹腔积液。实验室检查显示存在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EBV-DNA水平升高(8.0×104拷贝/ml)。在骨髓活检中发现异常的CD3 、CD8 淋巴细胞亚群,伴有克隆性TCR基因重排。患者在骨髓活检后接受化疗,5周后死于疾病。在诊断该病时,临床病程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EB病毒阳性结内T/NK细胞淋巴瘤 EB病毒阳性结内外周T/NK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新近报道的罕见亚型,在新版WHO分类中被列入EBV阳性的T/NK细胞淋巴瘤的大类下。其临床无鼻/结外受累,属于原发性淋巴结淋巴瘤。通常发生于没有明显免疫缺陷的老年患者,或有时在移植后环境中,具有侵袭性的临床进程和不良预后。形态上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单形性瘤细胞浸润,坏死、凋亡或者血管侵犯少见,表型多为CD8 细胞毒性T细胞。EBV可以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检测到,TCR基因克隆重排也有助于进行诊断。 一项研究对19例淋巴结TNKL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12例进行拷贝数检测,结果发现JAK/STAT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集的富集。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主要分为系统型和皮肤型,皮肤型以水疱-痘疮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LPD)和蚊叮虫咬超敏反应为主。CAEBV是一种慢性EB病毒感染B、T或NK细胞的疾病,临床最常见的主要是T细胞相关,NK细胞较少,较好发于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儿童。临床表现为传单样症状、皮疹或其他表现(肝脾肿大、DIC、、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肌炎和间质性肺炎),传单样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同时外周血中EBV-DNA增加(>102.5拷贝/mg),可在受感染组织中检出EB病毒RNA或病毒蛋白。 对于水疱-痘疮LPD(既往也叫水疱-痘疮样LPD,新版WHO分类中修改了名称),好发于亚洲或美洲原住民的儿童或者青少年,有特征性的皮损(丘疹性水疱疹,进一步水泡破溃,形成溃疡,最后结痂形成疤痕),主要发生在阳光照射区域(面部或四肢)。肿瘤细胞为小到中等大异型淋巴样细胞,主要累犯真皮或皮下组织。瘤细胞主要是CD8 T细胞,很少有NK细胞表型。临床病程可迁延数十年,部分病例可能会进展为侵袭性系统性疾病。 少数情况下,部分CAEBV可能在组织形态上表现出更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或表达CD30,需要注意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或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因此EB病毒的检测至关重要。 专家简介 ![]() 蒋翔男 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 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淋巴造血、头颈肿瘤病理亚专科组成员 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MDT)成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病理学组秘书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淋巴造血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淋巴造血肿瘤学组秘书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EB病毒与免疫治疗。第一作者在Am J Surg Pathol, Mod pathol, ONCOIMMU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1篇,共计影响因子 53.078 分,主持/参研数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