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的论证过程(2)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诸

 点出好未来 2023-06-28 发布于湖北
国家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的论证过程(2)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的过程
双方主要历史资料
1. 南阳方面:
诸葛亮《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争论焦点是:南阳在汉末为南阳郡,非现在的南阳市
2. 襄阳方面:
①《蜀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
②《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襄阳记》:“襄阳有孔明故宅。”
④《荆州记》:“襄阳城西十里许,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⑤《南雍州记》:“隆中诸葛亮故宅,有井一,今涸无水。”
⑥《*小说》:“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
⑦《水经注.沔水注》:“沔水又东径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襄州襄阳县》:“诸葛亮宅,在县西北二十里。”
争论焦点是:
①1这九条资料,多指孔明住宅在襄阳,所以襄阳方面据此说:“唐宋以前的图经、地志,无一例外地记载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
②而南阳方面认为将这九条资料作为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的依据,是不恰当。因为,
第一,这九条资料大多是说襄阳有诸葛亮的“故宅”,只有《水经注》和《荆州图副》说到诸葛亮在襄阳有“三顾处”。
第二,这九条资料,最早问世的东晋年间的《蜀记》、《汉晋春秋》和《襄阳记》,距离三国时期,已经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完全属于后世人撰写前代人的历史,其事实的可信度,显然是需要精心考证的。而且,这九条资料中,除《水经注》能够真正流传下来,其他的都已经散佚,作为历史资料,其可信度是不高的。
第三,若没有诸葛亮自述的“躬耕于南阳”的话语,引用这九条资料当没有错,但是既然有诸葛亮自述的话语,就不应该舍弃当事人的自述,去采用后人的怀想和追忆。这应该是历史研究中的基本原则。
 而且大量关于诸葛亮“故宅”的记载,也只能说诸葛亮曾在那里住过,与躬耕地并不是一回事情。”
3.南阳方面还提出宋元明清时期的一些记载来加以说明。
可是南阳方面连距离诸葛亮时期不到100年的汉晋时期的历史书记载都怀疑,那宋元明清的资料又有多少可信度?,先看看再说,
南阳的官方祭祀活动可能稍早于襄阳。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六一所载元代程钜夫的《敕赐南阳诸葛书院碑》,记述了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到延佑年间(1314―1320年)修建诸葛庙、孔子庙和诸葛书院的事宜:“南阳城西五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亭深,曰诸葛井者,相传汉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巫觋杂糅,荐献无节,黩礼慢贤,君子病之。至大初,故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行农至郡,率官吏长老伏谒祠下,顾瞻徘徊,慨然兴怀。”“出步祠东,得隙地焉。曰:是足以建庙学矣。”“上于省以闻,报可。至大二年春即工,大修武侯祠而加广焉。祠之东为孔子庙,庙之后为学。凡堂序门庑,庖库庾,肄业之斋,庋书之阁,官守之舍,咸备。屋以间计,祠有十二,庙学四十有六,端庄广直,不务奢丽。皇庆元年秋落成。”
由此可见,南阳关于诸葛亮的祭祀祠堂,至迟在元代之前就已经初具规模,而到元代时,地方政府为加强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疏导和管理,直接参与诸葛亮祠的祭祀活动,并在诸葛亮祠旁边又修建了诸葛书院、孔子庙。明代地方政府继续加强武侯祠的管理。据王直的《重修武侯祠记》、李东阳的《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和牛凤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所载,明代洪武年间诸葛亮被朝廷指定为从祀的历代名臣之一,开始奉敕重修武侯祠。嗣后,洪熙、宣德、成化、弘治、嘉靖各代都有持续修缮武侯祠的活动。

而襄阳的官方祭祀活动似乎要晚得多。据《襄阳府志•襄康王崇慰先贤书》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建成“隆中十井”,不久被破坏;弘治年间,襄王朱见淑将诸葛祠毁掉修建自己的陵寝,而“将诸葛祠迁于山之左臂,地既非宜,庙且陋小”,很快墙倾壁坏;明武宗在隆中东山再造诸葛新祠,但是规模很小。到清康熙年间,隆中诸葛祠多次修缮,尤其是郧襄观察使赵承恩主修时,不仅整修明祠,而且又增添了三顾堂、野云亭、草庐亭和抱膝亭等景观;光绪年间又扩建了“古隆中”的大青石牌坊。
19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