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货第十七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

 虚空济 2023-07-04 发布于山东

  

宰我问孔夫子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是关于守丧的。古人守丧是要讲礼的,有的人要守丧三年,有守一年,有守六个月,有守三个月。因为离世的人不同,所以守丧的礼以及守丧的时间各不相同。

在古时候,有五种情况是要守丧三年的,诸侯为天子;臣为君;子为父;要守丧三年;妻妾为夫要守丧三年;长房长孙为祖父要守丧三年。这段话当中,宰我问的关于父母之丧,所以也是三年的期限。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宰我说到三年之丧,时间是不是太久了呢?为什么宰我觉得时间太久了呢?接下来宰我讲了具体的道理。

君子以前指的是贵族、士大夫,后来泛指修身之人。宰我的理由是君子如果三年不为礼,礼必然要坏掉的;三年不为乐,乐是必然要崩的。宰我这个想法其实代表了那个时期很多人的想法。

因为已经礼崩乐坏,并且天下已经开始大乱,诸侯之间不停地在征战。而且臣弑君,子弑父的情况时有发生。因为大家为了争权,为了夺利,为了坐上诸侯国国君的位置,所以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守三年之丧。包括我们之前讲到的贤大夫,晏子。

晏子的父亲在离世之时,也并没有守丧三年,因为他考虑到要去做事情。所以宰我这个想法,其实是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这个道理逻辑是非常清晰的。因为守丧三年会影响很多事情,首先不能做官,不能去做事情,没有办法去修习礼乐。

因为这三年自己无论从居住的地方还是从饮食习惯,还是对外的交往上,几乎都是不能动的。并且在守丧的前几日,由于心情的悲痛是没有饭吃的,他吃饭的过程也是逐渐地增加。

比如说前几日由于悲痛没有饭吃,再过上几日早晚可以喝粥,再过上几日可以逐渐地加一些粗粮,再加一些青菜,再加一些水果。服装也是这样的,一开始穿孝服,后来逐渐的可以添衣,但是都要穿素雅的衣服。

在这三年不能饮酒,不能行房,不能为官,不能做事情,所以三年是什么都不允许做的,故而宰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如果大家都是守三年丧,那么谁去为礼,谁又去为乐呢?这不恰恰会让礼崩乐坏吗?我们可以看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到我们今天已经开始变得不一样。

我们今天的丧假是一到三天,会随着路途的遥远,可以适当地请假增加。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的变化,到今天已经鲜少有人去守三年之礼。

接下来宰我又给出了具体的理由,讲了为什么不能守三年礼的理由,接下来宰我认为,守礼守一年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三年。宰我的理由是什么呢?他举了两个例子。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旧稻谷已经吃完,新的稻谷已经登场,也就是已经有了收获。这代表着是一年,在这一年当中,我们把过去的旧谷已经吃完了,新的谷子已经开始登场了,用来比喻,其实一年的时间已经够了。

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又举了一个例子。钻,就是以前取火的方式,叫钻木取火。燧,取火的行为就叫做燧。改火,其实也是在形容一年。

因为以前人取火用的是木,一年四季的变化每一个树种到了不同的季节所含的水分不同。而取火需要干燥的树木,所以这句话也是在形容一年四季。宰我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五谷,一个是取火。

我们可以看自然的规律,可以看五谷的规律,所以说守丧一年就可以了。期可已矣。这里的期就是指的一年。听到这里,孔夫子显然是不赞同的,所以孔夫子反问了宰我一个问题,是希望他自己思考其中的道理。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食稻谷,穿着华丽的衣服,你的心会安吗?.这里的女,通汝,你的意思。稻谷,那个时候表达的是贵重的东西,吃稻谷是不可多得的。

衣夫锦,指的是华丽的衣裳,所以从吃和穿上开始反问。你自己想一想,当你父母离世的时候,你还在吃着贵的稻谷,穿着华丽的锦衣,你的心会安吗?

曰:安。女安,则为之!宰我回答了一个字:安。宰我说,我的心是安的。孔夫子也没有办法,讲了一句话。如果你的心是安的,那你自己就这么去做吧。接下来又深入的讲了一个道理,还是希望宰我可以从中有所思考。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君子守丧三年。在这三年当中你食美味的食物,是不觉得甘甜的。即使你听到好听的美妙的音乐,你也不会开心。你住在平时居住的房子里,你也不会舒适和安宁。所以才不去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今天你心安的,可以去这样做,那你就自己去这样做吧。

我们再来看孔夫子这句话,为什么要有守丧三年这个礼制呢?原因是什么?这里面讲了内心的悲痛,当父母离世之时,在这三年当中,你即使吃美味的食物你也不会觉得甘甜。即使你听到好听的,美妙的音乐,你也不会开心。

你住在自己平时住的房子里,你也不会觉得舒适和安宁。正是因为内心有这样的悲痛,和对父母的恋恋不舍,这种伤心的情绪下,你这三年怎么能好过呢?

所以才有了三年的礼制,这三年当中要移居,要注重饮食,吃的清淡,不能吃贵重的东西。这三年也不可以娱乐,不可以听任何的乐,甚至不可以去做任何事情。

他其实讲的是内在的礼和内在的敬,内在的悲痛的心情。因为有这样的心情,所以就延伸出来这样的礼制,我们看似是在讲外在的礼制,但实则还是在表达内心伤痛的心情。

如果你在这样的伤痛的心情下,哀伤父母的离世,这三年你又怎么能忍心去做这样的事情呢?去做了这样的事情,你又怎么能心安呢?今天如果你觉得心安,则为之,你就可以这样去做了。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听到了这里,宰我就出去了,离开了孔子这里。宰我出去以后,孔夫子又继续讲到。宰我也叫宰予。说宰予是不仁的。

父母生一个孩子,三年以后才能免于离开父母的怀抱。也就是说孩子的前三年,父母是一直抱在怀里的,对这个孩子是有三年的付出的。

我们延伸到现在也同样的道理。尤其是作为女子来讲,当一个女子去做一个母亲,这三年的时间,其实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在我们当今的职场上来讲,对女子其实也是很大的挑战。

这三年,可能对一个女人的年龄段来讲,她是正在事业的上升期,在精力最好最旺盛的时候,如果选择了生孩子往往就是选择了放弃事业,放弃了人生中最成熟最好的这三年时光。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讲的重点,是在讲作为父母的付出,而守丧三年恰恰是对父母付出的回报。父母离世古人要守丧三年,而这三年当中没有办法去做任何事情。

而一个母亲生一个孩子也是一样的。这三年什么都不能做,你才能免于父母的怀抱,和守丧三年恰恰是相呼应的。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所以说,守这三年的丧,是天下的通丧。是全天下人都要明白的道理,都要按照去做的事情。宰予,你也有三年的爱回馈给你的父母吗?显然是没有的,因为宰我认为守一年就可以了。这是这段话的翻译。

我们把这段话的翻译讲完之后,再从其中去延伸道理。从孔夫子那个时候开始,已经都不守三年之丧,只有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还在守三年之丧。比如说孔夫子在离世之时,其他的弟子都是守丧三年,而子贡守丧六年。

我们先看这段话当中第一个字,我们来延伸。这个字叫做安。孔夫子问宰我,你的心会安吗?宰我讲,安。为什么子贡要在孔夫子的墓前守六年,就是一个心安。因为子贡认为只有守六年才可以回馈师父这一生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教导和教育,所以守了六年。

那我们修身之后再来看安字,在我们生活当中它有多么重要。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修身以后,做每件事情我们不需要别人的约束,不需要别人的要求,我们自己问自己的就是这一个字。这件事情做了以后,我的心会安吗?如果心不安,这件事情就不能做。因为一旦觉得心不安,时时刻刻都在受着自己良心的谴责。这是人生当中最难过最痛苦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也好,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罢,有些人做了错的事情,他一生都难以心安。还有的人比如说犯了罪,最后有可能他自己回来自首,为什么呢?因为心不安,每当遇事情的时候你总会想自己犯过的错误。当他去自首的那一刻,反而内心是坦然的,内心是安然的。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处处要去思考这个安字。如果我们做的每件事情,你自己是心安的,就会无所畏惧。如果我们做了一件事情,你自己问问自己的内心如果是不安的,这样的事情一定不会去做的。面对他人的指责,他人的误解,我们可以选择视而不见,可以选择回避,但是内心的不安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会伴随我们一生的时光。

但是每个人心安的标准又不一样,每个人心安的标准来自于自己思维和认知不停地提升。当我们思维和认知在提升,我们对于心安的标准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子贡,子贡的标准认为给老师守丧六年,才可以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才可以回馈给老师爱,才会让自己心安,这是子贡的标准。而其他的学生守丧三年,那是自己心安的标准。而宰我认为给父母守丧一年,这是宰我心安的标准。

那我们再去看生活当中很多事情都一样,有的人说我不做恶事,但我也不做善事,只要我不坑害他人我就觉得心安。而随着认知的提升,随着仁德的增长,有的人会认为我不去帮助别人,我不懂得救他人慧命,我的心就是不安的。所以看看我们自己的想法,我们的行为都来源于我们的认知,来源于我们的思维格局和境界。当你的思维提升得越多,这个时候你对于安的理解就会不一样。

那我们再来看宰我和孔夫子之间的对话。宰我讲的道理没有问题,说三年如果大家都来守丧,谁去为礼,谁去为乐呢?道理上是讲得通的。但是孔夫子讲的不是道理,孔夫子讲了两个字,一个叫安,一个叫仁。当你内心是有仁德的,你去问问自己这件事情是否心安,所以即使没有人守三年之礼,孔夫子依然在讲要守三年之礼。因为一个内在道德修养越高的人,他不是在讲道理,不是在讲逻辑,不是在讲当下的现状,他是在讲自己的心是否安,你内心是否有足够的仁德。讲的道理完全是不同的,一个是讲现状,一个是讲心安和内在的仁德是否够。

讲完安,我们再讲第二个字仁。什么叫仁呢?仁就是付出,我们懂得对他人付出这个就叫做仁。当宰我出去以后,孔夫子讲宰我不仁,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懂得付出,三年才免于父母的怀抱,这是父母对你爱的付出,可是你以同样的爱回馈给父母了吗?

我们在生活当中可以看到几种人。第一种人是不付出只索取,这样的人在生活当中会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因为他不会想着自己去付出的,每天想的都是索取,父母怎么给我更多,别人怎么更关心我,他人怎么对我更好一点,世界更温柔待我,等等这样的想法,都是只索取不付出的。这样的人就是内心没有仁德的人。

第二种人,是一份付出一份回报,要求回馈一份,这样的是平等交换。比如说我对你好,你一定要对我好,我对你付出多少你一定要对我付出多少,这样的人是讲平等的,每一件事情都在讲等同的价值交换。

第三种人,别人付出一分我可以回馈三分。这样的人相对就更有仁德了,当别人付出给我一点,我要想着如何去回报给他人更多。无论在生活、感情、工作上都是一样的。

第四种人,这就是圣贤的思维,告诉我们仁德的重要性。这种人是不需要索取的,他只是甘愿付出,他宁愿我可以付出的更多,我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但不会想着索取和任何的回报。

第三种人和第四种人显然是内在的仁德更多,所以他懂得付出,而仁德少的人只是在索取。所以通过宰我和孔夫子这段对话,我们来看仁的核心含义,这里讲到的就是付出。起码你要做到等值的价值交换,而守三年之礼这件事情就是在讲付出,在讲爱的回馈,并不是刻板地要求守三年之丧。而是讲内在你是否愿意对父母付出,你是否愿意同等的爱去回馈。

时间已经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已经不再提倡守三年之礼。因为从现实的生活角度,时代发展的如此快速,守三年之礼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办法去实现。但是德的道理是不变的,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可以不守丧三年,但是对于可以守丧三年的人,我们要竖一个大拇指。这样的人德行实在是够高,在我们生活当中这种人也很常见。

比如说父母久病在床,确实有孝子可以舍弃自己的工作,舍弃自己的事业回到父母身边长期的照顾,这样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有孝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守丧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但是我们要懂得内心的付出,内心的爱,所以什么叫做仁?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懂得付出自己的爱,少去索取,不要求回报。而我想如何做的更多,就可以让我们内在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我们可以心安的生活在人世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