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诊碎玉】论仲景书之病证和脉证

 新用户99775517 2023-07-10 发布于山东
【临诊碎玉】论仲景书之病证和脉证

秦立志

“病证”即病之证《伤寒论》中曾三次使用“病证”一词。病证即“病之证”。首先指出,在仲景书中常有“辩某某脉证和某证”之说,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少阴证、桂枝证、柴胡证、太阳柴胡证、外证、表证、表里证、血证、阳证、热证、结胸证等。此证均是各种病情之中的“证”,是其证而非强调其病,即是该病情所能见之象。除了这些“证”的词组外,还有两个“病证”同用的词组,如《伤寒论》48条说:“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101条说:“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这两条之中均是“病”“证”同用,而使用“病”是强调其病机特点。两条均提示“不可下”,并非只因见到某证,而是因其病之病机特点使然,尤其在101条前段说“柴胡汤病证”,后来又说柴胡证不罢而不是柴胡病不罢,后段则强调其证而不是病,是以见证是判断能否用小柴胡汤的依据。由此可见,张仲景在使用“病”“证”“病证”等术语时,丝丝入扣,具有明确的含义。

若对证的概念仔细分析,会发现其概念并不包括脉象在内,而主要指问诊所得的内容。如《金匮要略》二篇11条说:“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插图][插图]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条文中所说的“其证备”,包括了各种太阳病之象,如头项强痛而恶寒与其“身体强[插图][插图]然”较接近,但后文说“脉反沉迟”,显然并不属于太阳之脉,可知“其证备”不包括脉象在内。又如《伤寒论》124条说:“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本条表证仍在,可是见脉微而沉,病在表当见脉浮,若脉象属于“证”之一,则表证仍在难以解释。“证”繁体字写成“證”,还有异体字“証”。《说文解字》中载“證,告也;証,谏也”,都是言说、告诉的意思,即四诊中问诊的内容。但按张仲景的用法,证不单局限于问诊,还可包括望诊、闻诊、触诊的内容,但不包括脉诊而已。由于脉与证是不同的诊法,故此有“脉证”一词,如《伤寒论》16条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观察脉象与证候的意思。《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各篇篇名,大部分是以“辨××病脉证并治”为题,亦提示了“证”并不包括“脉”在内。

【临诊碎玉】论仲景书之病证和脉证

李家生老师

进一步比较病与证,病有广义、狭义之分,若以广义之病与证作比较,则病亦可等于证,也指患者的不适,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广义之病侧重于患者自身的判断,而证则是从医者角度进行观察。若以狭义之病与证作比较,则认为一种病包含多种证候,可是若说“证”的概念中没有指定证的数量,因此《伤寒论》中才有“但见一证便是”之说,即是证本身的含义可包括多个证候在内,故此才需要强调“一”证。证候的多少,并非两者比较的重点,或者说,这也是两者的共通之处,即两者都可包含多个证在内。两者的差异有二:①证不包括脉象,而病可包括脉证在内。②证是医者观察的疾病现象,其概念内涵本身并不包括病机特点在内,而病则是以某一(些)病机特点为核心的概念。其中第二点尤为重要。证的概念是就现象而言,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现象来辨识本质,但却是以医者的思辨能力为桥梁,现象终归还是现象,不可以将现象直接等同于本质。故此《伤寒论》16条才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将辨证论治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观察脉与证等现象,然后才知道成因,再按照现象(证)观察所得知的变化来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因此,证是从属于病之下,是一大一小的层次概念。狭义的病已经明确其本质,而证只是在现象层次,故此一种病可以有多种证在内,则是强调其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当然,在对某些证的认识逐步深入后,才能够发现其背后的病机本质及其与其他证候的关系,则证亦可上升为病。就像上述讨论的“黄汗”一样。本身既可以是证又可以是病,称为证还是病,视其在哪种病情中出现。现代学者在研究《金匮要略》时,常说其“以病为纲,以证为目”,又说临床应当“先辨病、后辨证”,此说并非仲景原意。先不讨论其中的“证”多是以现代“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之说的认识,就算从证是现象的角度理解,狭义的病具有的病机含义,要辨别“病”不可能跳过“证”,因此肯定是“先辨证”。若从广义病的概念来看,既然病与证含义相同,只是患者或医者的角度问题,则辨病与辨证是同时进行的。故此在仲景书的篇目之中,多是以辨×ד病脉证”并治为题目,看病时辨别“病脉证”三者是同时进行的,临床上并非以哪个为纲目,只是在编书时以某病名作为纲领,重点揭示其病机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