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是道,何须向外求道?

 木子的书包 2023-07-12 发布于山东

1、道不远人,身外不可寻

或有以手指天者,说头顶有一物,规定着世间的一切规律与运转法则。

仿佛道在自身外,内心便有了主人,失去了人人本有的佛格圣格。悬想那冥冥之中的虚无玄机,自修自渡的生命,祈求着无名天助。生命,何必卑微如此?

或有眼睛朝外,说幸福在彼处彼岸,倾诉安慰道,明天会更好;之于处于此时此地的人与事,不免心生厌倦之感。

仿佛道不在此时之身、此时之地,只在某种神秘的遥远期待中。而过去之我,如今日之我,也是未来之我,因缘相续,因果自理,众缘汇流,唯有此瞬,为真不欺。不行此处,生命何处去?

或有心驰于外境,如飞鸟而忘归,认道是自然万物,是缤纷世界,是宇宙,是外太空,是还在探索着的更遥远的奥秘殿堂。

仿佛道的源头,可通过努力探索而得。那岂不是说,在无穷探索未达到目标之前,道的存在与否,尚处模棱两可?谁能断定,探索一定会达到既定预想结果?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又曰:“大道须臾不离”。一个“求”字,一个“得”字,规定了道与人的距离感,天地万法本为一,此心意难平!

大圣庄子逍遥天地间,寻道而回归己身。以毕生精力,论来论去,证上证下,豁然通达,道即在自身“百骸九窍”之内,藏于胸膛府库之中。

2、庄子求道归己身

如果说,道生万物,人岂非万物之一,具备全数灵明之性?如果道生万物,而人身在大道之外,那这个“道”之于人而言,又有什么价值可谈?

相反,人命名之为道。眼耳鼻舌身意的认识,不出于眼耳鼻舌身的认知范围之外;也即,人对于世界的学习与认识,终归是人的灵觉自证,并非认识世界,而是在认识自我“觉知能力”。

故而有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不相害,而万物与我为一”,我身我心,藏纳大道一切奥秘,藏宇宙,藏天下。天下因其广大无边,方可容纳我心我身。

人的有形之体虽小,如一滴之水,而滴水入海,与大海共融为一,终将散布于大海一切处,圆融无痕迹。

人的无形之心却渺,一念之间可抵珠峰之巅,云海之崖,天地无极处,混沌初开时,瞬间超越、覆盖时空一切处。

庄子感喟自身自心大道之妙,论曰: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也?其递相违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

百骸九窍六藏,乃至每根毫毛,日日有用处,并无一丝一缕是浪费。身体的各个部位,并无谁主宰谁之说;个体之我,无私爱于它、偏废于其他之理;虽有大小、形态、功能之别,如真假美猴王,不过是“大道真君”的变化障眼法。

一切处处得大道真性,随性自为,处处不离道体。

庄子言外之意,人们啊,不要因为大道变幻为不同的百骸九窍,乃至变幻为屎溺,变幻着生与死之态,就不认识它了!

庄子齐物,齐的不仅是身体诸般,在于心与天地齐。既然人的认识真相,超越不出认识本身。

欲识大道真君,须从自心开始。自心不用,寓藏天下万物之各自自用,随物而工,不偏不废,与万物为一,非二非三,不对立,不对抗,不二元。

3、孔子终其身行道,一以贯之

己身为道体,与万物之性为一;己心为道器,自心不用,具大器,万法无所不容,并无一方一隅超出心外。那修道之事即明晰,修己,贵在“一”。

自古诸圣,修法证法,不过为了求证出大道之性,不用之时为一,大用天下则万物须臾不离。目的在于,提点芸芸众生,以大道为师。

以大道为师,并非大道为人之外的“天师”。人本为道,人人为道,以道为师,即以己身为师,以己心为师。以身心为师,性诚内观,可与大道合。道非实有之物,而是人生终极通透的状态。

《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圣又是如何“一以贯之”?

世人是非争辩,而圣人怀容之;树叶沙沙作响,鸟儿争鸣不息,而天地怀容之。

“忠恕”,忠于内心,恕于万物。忠恕之道,化己心的方隅之见,不置个人于方隅狭隘之间,与天地为一,与天地同圆。

以此,孔子少年立志向,中年游观,晚年修典,此刻为永恒,并无青春、中年、老年之别,持续精进,终身奉道而行。

孔子的一生,只做了一件核心之事;吃饭睡觉,乃至任何其他事,以此身之道为主线。一生一事,有生之年虽短,却可成就圣格。

这是孔子的行迹为“一”。历代圣贤伟人,多数一生仅为一件事。

反观芸芸世界,若自觉尚处平庸之际,必然行迹违背“一以贯之”。东闯西闯,做了无数事,试图碰机遇;而本质上,机遇只在手边!此是一生功过的总根源。

更进一步,规范行迹为“一”,在于自心之明。自心之明,关键在于,不被诸多外界纷扰打乱,蒙蔽尘土间。当认识到“我即道”,而道不与人争,道成全万物自为,道怀是非两端,或内或外,并不为意。

历经是非、争辩、纷扰,如行路;过不去,即停在此,成了坎;过去了,即是大道风景处处!

心明而志坚,志坚则行远,此即孔圣心迹为“一”。历代贤圣,其所为之事虽不同,而其心必然同。

无论求财、求名、求多少事业,功业事迹的经验,无法形传,只能意通心传。圣人、贤人、伟人、有为之人,无法通过模仿而得!

无偶像,以自心为师;无他用,以自身为用。心明行坚,人人际遇虽不同,其道,其路,其通达处,则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