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过去七佛图像溯源

 黑龙江波涛 2023-07-13 发布于黑龙江

印度过去七佛图像约在两晋时期传入中国,最初主要见于文献记载中,直到十六国时期,新疆及甘肃地区的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及北凉石塔中出现过去七佛图像

这三处遗存从年代上看,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和北凉石塔的纪年相对 明确,炳灵寺石窟第169窟时代较早,北凉石塔稍迟,克孜尔石窟存有过去七佛图像的早期洞窟无明确开窟时间,据前贤的研究成果来看,其年代上限应早于169窟,下限与北凉石塔相近,或稍迟

从地理位置上看,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北凉石塔除两件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外,其余均在甘肃地区,炳灵寺石窟则位于甘肃永靖县,方位上由西向东,逐渐接近中原地区

按照北传佛教传播路线,印度佛教出中亚,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西域一带,随后经由河西走廊,影响至中原地区。

因此,位于西域的克孜尔石窟及出土于西域、河西一带的北凉石塔应会更早的接受来自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如此一来,位于甘宁黄河以东区的炳灵寺石窟,从地理位置上看,并非丝绸之路前站,也不是河西地区与西域接壤的最前端,但是,该石窟中出现过去七佛图像的时间与北凉石塔、克孜尔石窟较为接近,甚至更早

那么,炳灵寺石窟第169窟中过去七佛图像题材的来源便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尝试对比十六国时期遗存的过去七佛图像,并分析这一时期,各政权之间的佛教交流与传播发展情况,考察过去七佛图像传入及传播的路线,从而对炳灵寺石窟中过去七佛图像进行溯源。

«——【·第169窟图像的特征 ·】——»

要探究上述问题,笔者首先对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的过去七佛图像的造像风格及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炳灵寺石窟位于丝绸之路南道,第169窟是炳灵寺石窟中年代最早,图像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现存的佛龛及壁画共24处,主要为西秦和北魏时期塑绘,其中西秦时期开凿的佛龛有22处

窟内保存有两幅过去七佛图像,分别位于南、北两壁,均未有明确纪年,但据学者考证,第169窟的实际建窟时间或许比第6龛龛外造像题记所书的西秦建弘元年(420年)更早

以公元420年为界,可以将窟内西秦龛像的开凿年代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南壁塑绘过去七佛的第23龛约开凿于公元385-419年。

此龛内为泥塑佛像,现存五尊,东起1、2尊顶部存有墨书题记“岁在丙申六月十八清信/张隆目......”。

“丙申年”是后秦君主乞伏乾归在位时的年号,太初九年(396年) 恰是丙申年,此时期西秦政权所占领的疆域进一步扩大,炳灵寺石窟所处的位置恰是西秦政权的中心之一,因此这一时间在炳灵寺第169窟中开龛是极有可能的

关于第23龛中五身造像的尊格,赖鹏举先生在其专著中已进行研究,认为这应当是一组过去七佛与弥勒菩萨造像

与之相对的北壁存有时间稍晚的一铺三尊佛像壁画,从其上方佛背光处残存“第七释迦牟尼佛”的榜题来看,原本应为呈“上三下四”布局的一铺过去七佛。

赖鹏举先生的论点明确,论据较为翔实,笔者赞同这一说法,此处不再赘述,仅重点分析保存完好的南壁第23 龛过去七佛图像的风格特征与来源。

第23龛过去七佛造像总体保存的较为完好,现存的五尊造像结跏趺坐佛的造型相似,均为磨光肉髻,大耳垂肩,平额宽度适中,双眉细长,弧度似新月, 眼型狭长,眼角略尖,目光似微微下垂,鼻梁挺直

嘴唇厚度适中,嘴角呈上翘趋势;

短颈略显粗壮。

肩宽,形体较为健壮,着通肩式袈裟,佛衣大面积平涂土红色,呈现出厚重庄严之感;

佛陀多持禅定印,身后有彩绘背光。

作为开凿时间较早的石窟寺之一,学界对炳灵寺石窟第169窟的造像 风格的溯源问题持说法不一,有认为该窟的早期佛造像主要是受犍陀罗风格影响,也有持笈多秣菟罗影响的观点,或二者兼有,其后随着考古调查的推进,还有西域及汉地影响说、北凉及后秦影响说等。

若从窟内南壁第23龛中残存五坐佛的造像特征来看,笔者认为应是受到笈多造像风格影响的同时,接受来自本土审美艺术的影响

首先,相较于犍陀罗造像偏重写实的希腊化风格,秣菟罗佛教艺术更具有印度本土化的特征,第23龛五身佛陀的僧衣都采用阴刻线来刻画衣褶,衣料呈现出轻薄贴体的特点,这与印度秣菟罗造像擅长“薄衣贴体”的僧衣极为相似,应是受到了秣菟罗佛造像风格的影响;

其次,秣菟罗地区的佛造像一般有较为华丽的背光,背光中多绘制各种装饰图案,第23龛的五坐佛的背光也是如此,在用墨线勾勒的同时,绘制出联珠纹等纹样,并施以红、白等色,通过冷暖的对比,强调明快恢弘之感;

最后,该铺造像在接受外来的佛教造像艺术影响的同时,也兼具地域特色,龛中的五坐佛也不再是印度犍陀罗的希腊化风格,或是秣菟罗艺术酷似雅利安人的面孔,而是融入了中原北方民族的特征,造像整体所呈现出的是有别于犍陀罗佛造像庄肃威严的状态;

转而更加符合本民族的审美情趣,静穆慈悲而不失神秘,这是本地的工匠在对佛陀面部进行刻画时,把握画面中的态势,在动与静之间寻求平衡点,从而使造像更富有韵味,达到动静相生的效果

再者,纵观与该铺造像时代相近的壁画,可以发现除了印度及西域流行的凹凸晕染绘画方式外,还有部分壁画在用笔和设色上明显是受到 了汉画的影响

在绘制时采用我国汉晋以来流行的传统绘画技巧,即以土红色线条起稿,施以淡彩,最后以墨线勾勒定稿的方式,使得画面呈现出线条流畅自然,色彩明快,笔法简洁,形象质朴生动的本土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南壁塑绘的过去七佛图像更具笈多及秣菟罗造像艺术的特点,但也并非一味照搬,而是融合了符合本民族及地域的审美习惯,将本土传统艺术技法与外来的艺术形式相融合,兼具东西,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中国早期佛教美术风格

«——【·第169窟塑绘图像缘由·】——»

炳灵寺石窟第169窟造像题材丰富,众多造像题材的出现显然有其一定的目的和意义。

窟内之所以塑绘过去七佛图像,笔者认为应当与十六国时期盛行的禅 观修行有关。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禅观则是指通过深入观想某一对象,澄心静虑,获得真智及达到证悟的修行方式。

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印度僧人来华以及禅经的大量传译,禅法得到了较快的传播与发展,坐禅观像也逐渐成为汉地佛教的重要修行方式之一

两晋十六国时期,禅经被大量译出,如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后秦高僧鸠摩罗什译出的《禅秘要法经》《坐禅三昧经》等。

其中,鸠摩罗什作为后秦长安僧团的领袖人物,他译出的禅经对北方地区的佛教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与后秦一样,西秦的统治者鲜卑族乞伏氏笃信佛教,重视译经和禅修,定都抱罕后,常邀请高僧前来传授禅法,并给予很高的地位。

可见,在十六国晚期,北方地区佛教禅观思想盛行,使得北方地区开窟造像的活动随之兴盛,这一时期许多石窟的开凿都与禅法的盛行有所关系,炳灵寺石窟也不例外

首先,据《水经注》与《法苑珠林》记载,炳灵寺石窟周遭环境清幽,这无疑符合了禅观的需要;

其次,第169窟是一个接近椭圆形的不规则溶洞,位于峭壁之上,距离地面约有40米,从该窟所处位置来看,这里更像是为僧人修建的 禅窟,其地形地势都适宜僧侣进行坐禅观像

最后,窟内的造像题材大多可以作为禅观对象,以存有墨书题记的第6龛为例,龛中主尊为无量寿佛,背光中绘制了化佛、莲花、伎乐天等图像,这与佛教禅观的经典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该铺造像应是在禅观盛行的情况下,供僧侣禅修礼拜

此外,第169窟中存有大量造像题记,其中不乏当时有名的佛教禅僧,如“大禅师昙摩毗”“比丘道融”“比丘慧普”等,其中“大禅师昙摩毗”应是指“昙无毗”,《高僧传》中曾有高僧 昙摩毗“领徒立众,训以禅道”的记载,且窟中第12龛中还存有禅僧法显等人的供养像。

由此可见炳灵寺石窟开凿伊始,便已是修禅圣地,而过去七佛正是禅 观礼拜的对象,这在佛经中有所记载,如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观佛三昧海经》中言明观想过去七佛后,能够得见过去七佛,得到加持,且能够见到弥勒

后秦佛陀耶舍所译的《四分律比丘戒本》和《四分律比丘尼戒本》中要求僧人诵戒时,要礼拜过去七佛,从而忏悔业障,且有利于持戒;

《禅秘要法经》中说过去七佛能够为修行人正名知见,只要忏悔,过去七佛还会为禅修者解说妙法;

《治禅病秘要法》中则说禅修之人如果受到外物所干扰而无法安定心神,可以称念过去七佛的名号,以安定心神。

«——【·总结·】——»

因此,在窟中塑绘过去七佛图像,一方面是由于过去七佛可作为礼忏的对象,僧俗可通过观过去七佛去忏悔业障,而忏悔业障正是禅观 修行的前提,所以坐禅之前,可先观想过去七佛,安定心神,快速进入禅定的状态;

另一方面,过去七佛作为禅观对象时,僧俗通过禅观礼拜,不但能够使过去七佛现前作证,日后还能往生兜率天,得见弥勒菩萨。

基于此,炳灵寺石窟第169 窟内中出现过去七佛这一造像题材应当是在十六国时期,禅法盛行的背景下,出于僧侣习禅的需要所造。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2]魏文斌、吴荭.甘肃佛教石窟考古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释真慧.七佛通戒偈思想研究[M].台北:东初出版社,中华民国81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