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性,31岁 简要资料:2天前患者诉于睡觉醒后即出现头身疼痛,感全身发热、未测体温,伴口干少饮,无恶寒、汗出,无咳嗽、咯血,无恶心欲吐,无腹痛、腹泻等症状,随后测得体温偏高、最高体温达39.5℃,自行口服“散列通”后体温稍降低,随后体温再次升高,呈间断发作。行鼻窦CT回示:筛窦慢性炎症,双侧下鼻甲肥大,鼻中隔稍向左侧偏曲。 辅助检查:鼻窦CT回示:筛窦慢性炎症,双侧下鼻甲肥大,鼻中隔稍向左侧偏曲。血常规:淋巴细胞百分比 12.7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8.80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0.00×10^9/L、淋巴细胞计数 0.41×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0.10 %、白细胞计数 3.25×10^9/L。肝功能:白蛋白 38.90 g/L、γ-谷氨酰基转移酶 130.90 U/L、总蛋白 61.91 g/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96.0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68.4 U/L;C反应蛋白:81.70 mg/L;电解质:钠 134.10 mmol/L。尿常规检查回示:尿胆原 +-、蛋白质 1+ g/L、PH值 8.00、酮体 2+、维生素C 3+ mmol/L;辅查:梅毒血清抗体:梅毒血清抗体(Elisa) 0.045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Elisa) 0.011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Elisa) 0.0193;脑脊液生化:氯 118.50 mmol/L、脑脊液蛋白 4.20 mg/dl;脑脊液肿瘤标志物、抗结核抗体回示未见异常。颅脑CT平扫未见异常。男性肿瘤标记物检查回示未见明显异常。一般细菌及血培养回示未见明显异常。 现症见:最高体温39摄氏度,服用退热药后热退汗出身凉。随即发热反复,发热时感全身疼痛,头痛,无汗,无怕冷,无怕风吹,口干,烦躁,饮冷,口渴,大便未解,2日未行,饮食差,小便黄,小便灼热感。 中医诊查:皮肤灼热,眼睑红,舌尖红,微紫,苔白腻,脉弦滑数, 一、 二、7月11日,服用1剂后患者体温稍降。 症见:症状较前变化不明显,考虑患者有表寒的存在,因为发热时无汗出,所以治疗当解表清热,但里热为主,表上:患者无汗,发热,属于太阳表寒证无疑,故调整处方如下: 葛根 30g,北柴胡 30g,甘草 12g,黄芩 15g, 醋延胡索 20g,生石膏 100g 先煎,青蒿 10g,姜半夏 15g, 麻黄 15g,盐知母 20g,苍术 15g 葱白48g。 2剂。 我们从这个处方中可以看出,以清里热为主,兼顾化湿透表,麻黄可以发汗解表,用葱白呢,可以解表的同时不助热。和之前的处方变化呢主要是增加了表药。 三:7月13日,服用2剂后患者体温较前进一步下降。 患者诉头痛为主,患者腹部韧,周身皮肤灼热,手潮汗出,发热头痛,饮食差,大便稀,时有咳嗽,无痰,乏力,口干饮冷,舌尖红,苔黄白根部腻,脉弦微滑。 这个时候患者表解,表解后里虚进一步凸显,饮食差、大便稀、咳嗽、乏力等症,但是仍周身灼热,汗出、口干,脉滑等里热证,故需要继续清阳明热,兼顾里虚为主。 生石膏 48g ,赤芍 24g,北柴胡 24g,盐知母 24g, 炒栀子 24g,黄芩 18g,燀苦杏仁 18g,大青叶 18g, 银柴胡 12g 淡豆豉48g 2剂。 那么其实就是减少表药使用,患者存在里虚,加豆豉去温中。继续清阳明之热。 后面患者头痛、汗出、发热等均好转,未见特殊不适,后面予小柴胡汤加减带药出院。 ![]() 杨敏 仁怀市中医院 中医经典病房主治医师 毕业于贵州中医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中医内科学),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董湘玉教授,进修于广东省中医院。深入研究学习古典经方医学,善长运用古典经方进行方药诊治。 擅长:临床上擅用古典经方与针灸治疗各类常见疾病。尤擅于古典经方调治内科疾病及疑难病。感冒、各种发热、急慢性咳喘、过敏性鼻炎,胃肠道不适如腹痛、腹泻、腹胀、呃逆、便秘等,胸闷、胸痛等心血管疾病,小儿咳喘,厌食、食积等,皮肤病如痤疮、慢性湿疹、荨麻疹、银屑病、带状疱疹等,妇科痛经、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助孕调理等,针药结合治疗失眠、头晕、偏头痛、颈腰椎疼痛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