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在《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国资发财评规〔2022〕23号)中要求,“开展税务数据分析,挖掘税务数据价值。”本文基于对税法的理解,多年税务服务工作的认知,分析如何开展税务数据分析,挖掘税务数据价值,即从纳税人的角度分析,也从税务局的角度分析。包括以下3个问题: 一、税务数据的特点 二、税务数据可以分析出什么? 三、如何开展税务数据分析? 一 税务数据的特点 正确认识税务数据的特点,是正确认识税务数据价值的基础。 (一)从税务局角度分析 税务局是政府部门之一,与其他政府部门相比,税务局的数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基础性、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 1、基础性 每个纳税人都是微观市场主体,各自的数据是构成行业数据、宏观数据的基础。因此,税局掌握的税务数据,具有基础性的特点,用一句时髦的话讲,是颗粒度最细的数据。 2、及时性 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目前收入过万亿元的四个税种。消费税与个人所得税都是月度纳税,绝大多数纳税人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也是月度申报,金融业等少部分纳税人按照季度申报。因此,税务局掌握的数据有及时性的特点。 3、准确性 纳税申报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如果错误申报,尤其少申报,需要按照《征管法》甚至《刑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纳税人向税务局提交数据比向其他部门或者行业协会提交数据,有更严格的约束。纳税人一般也不会为夸大业绩,多缴税款。因此,税务局掌握的数据,相对更准确。 4、全面性 全面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理解: 一是全产业,所有产业类型的数据,税务局都掌握; 二是全链条,各产业链条及各链条从前端到末端的各环节数据,税务局都掌握; 三是全地区,各个地区各个产业的数据,税务局都掌握; 四是全部门,其他部门有的数据,税务局一般都有,而税务局掌握的数据,其他部门未必有。 (二)从纳税人角度分析 从纳税人的角度,看企业的税务数据,与其他数据尤其是财务数据相比,有以下特点:全面性、差异性、系统性、强制性。 1、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纳税人的税收数据覆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纳税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会反映到财务上,财务数据都会成为税务数据,通过税务数据,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 而财务数据难以反映的情况,如与纳税人存在购销关系的乙方和甲方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税务数据,尤其是增值税发票信息反映出来。 2、差异性 尽管税务数据来自财务数据,但因存在税会差异,税务数据又不同于财务数据,比如纳税人的无偿赠送行为,按照税法需要视同销售,确认财务数据没有的视同销售收入和视同销售成本。 3、系统性 由于税法有各种优惠政策,纳税人享受有关优惠政策时,需要按照税法要求留存有关资料,这就需要把有关数据进行系统分类,比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数据,就包括与研发费用有关的立项、合同、人工、设备、材料等各种费用,形成一个个税务数据系统。 4、强制性 非上市公司的数据,尽管也需要按照《会计法》的要求准确记录,保存规定的年限,但没有对外披露的强制要求。而税务数据必须提交给税务局,这是税法的强制性要求。 二 从税务数据可以分析出什么? 无论对纳税人还是对税务局,税务数据堪称“金山银库”,从中可以看出多方面的价值。下面分别从税务局和纳税人的角度分析。 (一)税务局可以分析出什么? 税务局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风险分析、经济分析、社会分析。 1、风险分析 分析纳税人是否存在少缴税、晚缴税的风险。当然,也应分析纳税人没有及时、足额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风险。 2、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是指分析经济形势,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通过税收数据,尤其是汇总的税收数据,可以准确判断宏观经济的走势,为正确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3、社会分析 纳税人既是市场主体,也是民事主体、社会主体,企业的员工反映社会成员的就业、收入、年龄等情况。个人纳税人提交的个税年度汇缴申报表,可以进一步反映家庭成员的情况。税收数据将成为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纳税人可以分析出什么? 纳税人的分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分析自己的情况,二是分析下属企业的情况。 1、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指分析是否存在少缴税的可能,如果有,及时查找原因,研究补救措施。争取在税务局发现风险之前,自己提前发现,提前解决问题。 2、税负分析 税负分析是指分析税负的轻重,研究是否存在多缴税问题,尤其是否存在没有及时、足额享受优惠的问题。 3、管理分析 分析决策管理、业务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发票管理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导致了多缴税款或少缴税款。 三 如何开展税务数据分析? 下面分别从纳税人和税务局的角度,分析如何开展不同目的的税务数据分析。 (一)数据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差距。 如何了解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差距?数据加工与比较。 基础的数据与孤立的数据,很难说明问题,必须通过加工与比较,才有助发现实际情况,找出问题差距。 1、如何数据加工? 税务数据加工的内容与方法很多,下面只是谈一点简单的思路。 一是数据计算,如将不同的数据加总起来,就可能是一个意义全新的数据。将汇总的数据拆解开了,也许能看清表象背后的实质。 二是数据关联,将不同的数据关联起来,就可以发现某种趋势、规律或事实。 三是数据筛选,从众多数据中,排除干扰数据,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也许就能抓住主要矛盾。 2、如何数据比较? 如何找出问题?比较。问题都是比较出来的,关键是比什么?怎么比? 一是实际与税法比。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税法比,是否符合税法的规定,或者如果符合税法规定,实际应该是什么情况,出现差距,就出现问题。 二是自己与自己比。将自己现在的情况,与自己历史的情况比,如果出现波动,是变好,还是变坏,分析背后的原因。 三是自己与别人比。将自己的情况,与可比的同行其他企业比,也可以找出差距。 (二)税务局如何分析? 1、如何风险分析? 通过综合比较与纳税人有关的数据,可以有效发现纳税人是否存在少缴税、漏缴税等问题。 以虚开发票为例。虚开发票最本质的特征——假。 如何证明假?资金回流。 购买方实际支付金额,低于票面价税合计金额,就是支付了对方的开票费。比如发票价税合计是113元,购买方可以抵扣13元,实际支付对方可能就是5元。支付5元,抵扣13元,还可赚8元。 但一般不会仅支付5元,而是支付113元,开票方再给买票方回流108元。当然,回流的108元,不一定直接回流给买票方,而是回流到买票方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或其直系亲属。而且也可能不是直接自收款账户回流,也可能自开票方实际控制人或其亲属账户回流。 但不管如何回流,回流是其必须的过程。如果能监控开票方及其实控人和直接亲属账户,购票方及其实控人和亲属账户,就可以发现虚开发票的线索,当然,这需要更高级别的税务局通过大数据分析测算。 假的真不了,只要有关工作到位,挖呀挖,总能挖出来。 2、如何经济分析? 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的比较重要的经济数据,一是GDP,二是物价。 每个纳税人都是GDP的创造者,根据纳税人的财务数据,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其创造的GDP。因为GDP的计算方式之一,就是利润、工资、折旧三者之和,财务数据都有。基于每个企业的GDP,可以分析行业、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GDP,基于不同时期的GDP,就可分析经济走势,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可信的参考。 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增值税发票上都有。以钢材价格为例,如果想了解钢材出厂价格自2023年1月到6月的变化情况,根据代表性钢厂开具的增值税发票,可以很方便地划出价格走势曲线。而且根据不同用途钢材的价格,如汽车用的,房地产用的,可以进一步分析相关行业的市场态势。 3、如何社会分析? 所谓社会分析,就是分析社会成员的各种状况,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以就业状况和收入状况为例,通过单位扣缴的个税,可以分析在单位就业的社会成员就业分布,多少在国企、多少在民企、多少在外企,如果基于3到5年的分析,可以发现就业的变化状况,收入的变动状况等。 (三)纳税人如何分析? 1、如何分析风险 所谓风险分析,就是分析潜在的风险,将风险控制在产生之前,将已经产生的风险,自行解决在爆发之前。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高新技术企业有诸多数据指标,如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由于企业经常有新入职或离职的员工,必须随时监控这个数据,一旦接近或出现低于10%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或者新招研发人员,或者控制新进非研发人员,保证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人员比例的要求。 税法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有更复杂的规定,也需要随时监控,适时调整。 2、如何分析税负 纳税人缴纳的各种税款,最终体现为各税种的税负。有些税种的税负,纳税人没有调整的余地,大家都是一致的,比如自用房产的房产税税负。但有些税种,由于有大量优惠政策,或者计税依据的特殊性,导致有税负的不同,通过比较税负的不同,可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 以企业所得税为例,假定甲、乙公司生产同样的产品,收入都是100万,税率都是25%,甲公司应税所得是20万,缴纳所得税是5万,税额与收入的比例是5%。乙公司应税所得是30万,缴纳所得税是7.5万,税额与收入的比例是7.5%。 如何分析甲、乙公司的所得税负情况? 关键是正确分析应纳税所得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是客观原因造成,还是管理原因造成。 按照如下的思路: 第一步:看会计利润比与应税所得比的差距,甲乙公司应税所得的比例20:30,如果会计利润的比例是1:3,则证明甲公司纳税调增比较大。 第二步:分析纳税调增项目 分析甲乙公司纳税调整项目,甲公司哪些调整项目导致纳税调增。 第三步:分析纳税调增的原因 逐一分析纳税调整的原因,缺乏发票等扣除凭证?超过扣除比例?违规经营的罚款? 通过分析原因,可以找出哪些是可以改进的管理原因,哪些是可以理解的客观原因。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收入相等的情况下,缴纳所得税多的企业,也可能是盈利能力强,是好现象。 3、如何分析管理? 对纳税人而言,纳税是个结果,影响结果的原因,在前端的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业务决策环节。因此,通过分析税收问题的原因,可以发现管理上的漏洞。 比如,目前经常有纳税人被税局告知,其取得的发票是自走逃户取得的。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或流程出现了问题,应根据自己采购的需要和特点,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如果是员工报销的发票,那就进一步分析,员工报销的真实性、合法性。 总之,税务数据无论是纳税人还是对税务局,都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应深入研究,如何挖掘税务数据的潜在价值,以便更好服务于纳税人的遵从管理,税务局的征收管理,政府部门的经济社会管理。 作者简介 ![]() 王冬生 (北京智方圆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北京智方圆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主管合伙人。全国税务领军人才专家导师、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注册税务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业务实践,曾先后供职于财政部税政司流转税处8年和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9年。在财政部工作期间,先后负责过营业税、增值税、出口退税、消费税、资源税等的税政工作。在北京毕马威税务部工作期间,任税务总监,负责税法及其它法规的研究及培训工作,为同事提供疑难问题的咨询和重大客户服务方案的设计工作,同时负责市场开发和与税务总局、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的联系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