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培-双向奔赴之旅

 施训洋 2023-07-29 发布于安徽

7月28日,学习向深度进发。

上午,栾庆芳老师讲解“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研究”,让我对初中数学学业质量标准有了新的认识。

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的差异,分析教、学、评目标是否一致,判断教学是否存在偏离课标的现象及其程度,学业质量标准使这些成为可能。

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

学生的学业评价成为学界一个高度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界定: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栾老师对此有深度解读:刻画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业成就,它不仅体现学生对“四基”“四能”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学生在经过某一个阶段的数学学习后达到的数学核心素养水平(关键能力、思维、品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现)等方面的表现水平。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学习的核心目标,应当成为数学学业评价的标准。

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目标的升级,而不是简单的术语变更或口号式的作态。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规限了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正是迎合时代发展、培养能力。

当下以及未来,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评价的重要目标。

从知识、情境、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评估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及发展情况,应当以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数学情境和科学情境中选取素材,应当重视思维品质与正确价值观的评价。

评价,不应是单一的考试,而应包含各种形式,可以有书面测试,也可以口头测验。书面的学业质量测试题型多样化,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有正向作用。特别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有利于完满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评价学生,要有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观念,不能以一次单一的考试来衡量和评价他们的核心素养。

下午,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吴晓红老师主讲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真实资源的教学转化”。

吴老师通过两个引例来强调情境对学生解题的影响,植入情境问题复杂,剥离情境问题很简单。

通过情境化试题评估学生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联系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实际,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

情境创设,应关注三个方面的素养: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

知识具有情境性,是活动、情境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学习根植于情境中,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才有意义。学习是高度基于情境的实践活动,既是个体建构,也是群体合作。

情境和学生之间有远近之分,最近的是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其次是学校的生活,然后是工作与运动。

情境的特征,层次性、多样性、问题性、真实性、育人性。

新颖的观点,带来的思考很多。真实情境不等于现实情境,真实情境不等于原始情境。

有的情境是数学本身发展的情境,例如复数,虽不是现实情境,但是真实情境。

具身学习,这个词还是第一次听。认知能力不仅与大脑有关,而且与身体有关,认知不能脱离身体的物理属小而存在。认知具有情境融合性,认知是身体、情境、活动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培训的深入,眼界更开阔。苦于能力有限,吸收消化有些困难。

国培,是一次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