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HaiRoom 2023-07-29 发布于广东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多病因、长病程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中医认为,在T2DM缓慢的病程进展中,其证候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基于辨证论治思维,医生在辨别T2DM上一阶段治疗的证候发生改变后,通常会及时调整治法和中药以更好地应对患者当下的状况。

可见,T2DM证治间常随时间形成一种“法随证立,药从法出”的协同变化关系。因此,明确T2DM证治变化规律,对了解不同治疗对T2DM证候变化的影响、预测疾病转归和预后、提髙用药精准性、辅助T2DM临床辨治意义重大。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一、历代中医对二型糖尿病的认识

T2DM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黄帝内经》(《内经》)首次提出“消渴”的病名及其基本病因病机,认为过食肥甘导致脾胃气机壅滞,运化失常,化生内热蕴于中焦,导致了消渴的发生,即“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不断加深,积累了大量的诊治经验。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金匮》)中详细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证治方药,奠定了消渴病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张仲景对消渴病症治的认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1)消渴气阴两伤证

张仲景继承了《内经》中“内热致消”的理论,认为内热炽盛是消渴的主要病机之一。而消渴日久,热盛易耗伤津液,导致内热与气阴两伤并存,以口干、口渴欲饮、烦热为主要症状。

《金匮》中以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由燥热内盛,气阴两伤所致的消渴,以达到清内热、益气阴的效果,也是现代医学中用于治疗T2DM热盛伤津证的主方,研究表明白虎加人参汤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平衡患者血糖浓度、清除机体自由基和防止脂质过氧化的综合作用。

(2)消渴胃热湿盛证

《内经》中明确指出“二阳结谓之消”,其中二阳分别指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即《内经》认为胃肠结热是消渴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张仲景亦继承这一观点。

于《金匮》条文中明确指出了以“大便难、脉浮数、消谷善饥、小便频数”为主症的胃热炽盛所致的消渴,并提出以调胃承气汤荡涤胃肠,泻热存津。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3)消渴肾阳虚衰症

《金匮》条文指出:“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张仲景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同时,突出贡献在于明确了“肾阳虚衰”在消渴病中的作用,开创了以补肾法治疗消渴病的先河。

尽管普遍认为消渴起病是阴虚燥热,但在其漫长的病程中,随着病情的变化,热邪耗伤气阴,阴损及阳,到了消渴病后期,患者可能以夜尿频,浮肿,畏寒肢冷等阳虚表现为主,即属于现代医学中糖尿病肾病的并发症阶段。

而张仲景提出以肾气丸为消渴病肾阳虚衰症的主方,方中集滋补肝肾、助阳化气、通利水湿的功效为一体,补中有泻,也被现代医家用于治疗T2DM并发症时期脾肾阳虚症。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4)消渴变症

除上述三类主证以外,张仲景对于消渴的认识也是多样的、变化的。因此,他提出了诸多关于消渴病引发的消耗性变证的证治。

如对于消渴肺热日久,耗伤肺气导致的肺萎,提出以麦门冬汤为主方进行治疗;或者消渴日久损伤阳气,而致气化无权,小便不利,则以栝楼瞿麦丸以温肾健脾,助阳化气利水;

以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方针对消渴日久,耗伤气血,血行不利,瘀阻经脉导致的肢体麻木疼痛进行治疗,现代常用该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显著。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二、中医经典名著如何诊治二型糖尿病

(1)以《千金方》为代表的唐朝时期唐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设立消渴病专篇,其证治理念仍继承了《内经》“内热致消”的思想,将消渴主要分为“肠胃热实”型、“渴”型和“利”型。

孙思邈认为“肠胃热实型”型的核心病机是肠胃热盛,善消水谷,因此出现多食易饥的情况;“渴”型和“利”型则分别指多饮和多尿。肺热津伤,不能输布津液至各脏腑,加之消渴日久,热邪消耗气阴,耗伤肾气,出现饮一溲一的症状。

在治疗方面,孙思邈善用栝楼根、生地黄、黄连、麦冬、石膏、知母等此类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药物;药物配伍上喜用寒凉药物辅以辛温药物,以补泻兼施.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全面兼顾病情除此之外,孙思邈还提出“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创制猪肚丸、枸杞汤等极具特色的消渴病食疗方剂,进一步丰富了消渴的治疗。

(2)以《太平圣惠方》为代表的宋朝时期“三消”理论的形成依据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但《太平圣惠方》则最早明确提出“三消”一词。《太平圣惠方》将消渴病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消,但与后世所述的“上消、中消、下消”并不完全相同。

(3)《太平圣惠方》认为消渴是由于过食肥甘或温燥、房劳过度,以致耗伤津液,伤及元气所致,其核心的病机在于五脏津液耗竭,阴不制阳。

(4)因此,消渴即为肺燥阴亏,肾气亏虚所致,以口渴饮多而小便少为主要特点;消中则是由于脾胃积热而肾精亏虚,以消谷善饥且小便少而黄为特点;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5)消肾则是肾气虚衰,不能固摄从而表现为小便白浊、骨节疼痛消瘦。由此可见,《太平圣惠方》对消渴病的认识涵盖了其早中晚期的不同阶段表现与证候,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认识。

(6)基于这种对消渴病较为全面的认识,《太平圣惠方》针对消渴、消中、消肾共提出了60余首治疗方剂,为后世继承并发扬“三消”学说的证治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

从“火”论治消渴的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对于消渴证治的认识均从“火”论,但又各具特色,为后世从“火”论治消渴提供了理论基础。

刘完素认为燥热是消渴病发病的关键。由于三焦肠胃燥热太甚,热邪怫郁肌腠,津液不能输布浸润四肢百骸,故而导致消渴的产生。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刘完素继承了《太平圣惠方》中“三消”的消渴病分类方法,提出“上消、中消、肾消”的分类,分别指消渴主要病位在心肺、脾胃和肾。在治疗上,刘完素以滋阴清热法为根本,针对上消“饮水多而纳食少”的症状,以泻心火,润肺燥为主要治法,并确立主方麦门冬饮子;

对于中消,刘完素认为其治疗之本在于除胃中之热,应以调胃承气汤急下存阴;对于肾消,刘完素认为应当以“寒养肾”,即以补肾阴为主,若滥用温燥则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病情。

张从正继承并发展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认为五脏内火特别是心火亢盛为消渴病的核心病机,即“三消当从火断”的观点。

张从正认为,消渴病在发展过程中,心火传至各脏腑,影响脏腑功能而产生不同类型的消渴,因此其根据心火传变的部位将消渴分为“膈膜之消、肠胃之消、膏液之消、肌肉之消”四类。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可见,张从正基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理念对消渴病的传变机制理解更为清晰,进一步明确了内火,特别是心火在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元气亏虚是消渴病发病之始。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则津液不能输布,气血生化乏源,即机体“津不足”和“血不足”是消渴的关键病机。血能载气,血不足则阳气无所依从而呈虚性亢奋;津不足则内燥化火;脾不升清阳则阳气郁而化火,此三种途径导致脾胃“阴火”内生,导致消渴发生。

若阴火逆而上冲心肺则为上消,阴火着于中焦为中消,内乘于肾伤及肾阳则为肾消。基于“阴火致消”的理念,李东垣在治疗上一方面善用甘药,补脾胃之气以除阴火,另一方面着重于调理脾胃升降,喜用升性药,升散脾阳而散阴火,最终达到治疗消渴的目的。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朱丹溪基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认为人体津血难于形成又易于消耗,常处于不足的状态,而体内阳实火盛,相火妄动又会进一步消耗阴液,如此反复,脏腑失去津液的濡养,发为消渴。

可见,朱丹溪认为消渴的内在发病基础一是“阳实”,二是“阴亏”。根据热邪弥漫的部位不同导致不同类型的消渴,即心火弥漫于上,症见口渴饮多,小便数少,为上消;热盛于中,伏阳蒸胃,症见消谷善饥,口渴喜冷饮,为中消;

热伏于下,肾虚受之,症见渴而不欲饮,小便频数,小便白浊,为下消。在治疗上,朱丹溪创立滋阴泻火的治法方法,明显区别于以往单纯的清热泻火,拓宽了后世医家治疗消渴的思路。

中医诊治二型糖尿病,如何治疗?能根除吗? 

三、总结

历代医家均认识到消渴病的复杂性和疾病变化的动态性,均认为消渴的发生并非单一病因造成,其疾病发展不能单责某一脏腑,而是影响多脏腑功能、多病机交织,最终导致消渴病迁延难愈,变证丛生,证候复杂多变。

因此各医家在临床辨治消渴的过程中并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疗法,而是在立足于基本治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药,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