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草,巴豆,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7-31 发布于河南

屈草

屈草”,味苦,微寒。主胸胁下痛;邪气肠间寒热”;阴痹。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川泽。

【注释】 ①屈草:《御览》作“屈草实根”。②肠间寒热:《御览》、孙本并作“腹间寒”。③耐:《新修》、《御览》作“能”。④生川泽:据《大观》、《御览》孙本补。

【语译】屈草,味苦,性寒。主治胸胁下疼痛;邪气在肠中使人发冷发烧;阴器闭而无月经;长期服用气力增加,身体轻巧,衰老减慢。生长在河流水草丛杂的地方。

【按语】屈草,其植物形态无从考查。阴,由于其含义甚广,此书中多指生殖器,又指月经。《玉堂嘉话》:“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笔者据此而译。


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物邪,杀虫鱼®。一名巴椒。生川谷®

【注释】 ①味辛,温:《吴普本草》:“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②结聚坚积:森本作“结坚积聚”。③留饮:《诸病源候论·留饮候》:“留饮者,由饮酒后饮水多,水气停留於胸膈之间,而不宣散,乃令人膈下痛,短气而渴,皆其候也”。④痰癖:森本、《新修》并作“淡噼”。⑤痰癖:《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痰癖候》:“痰癖者,由饮水未散,在胸腹之间,因遇寒热之气相搏,沉滞而成痰也,痰又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即谓之痰癖”。⑥练:《千金翼》作“涤”。卢本、森本并作“鍊”。⑦练:通“”。冲刷,洗涤。《说文通训定声·乾部》:“练,假借为涑”。《文选·枚乘<七发>》:“洒练五脏”。李善注:练犹汰也”。⑧恶肉:《诸病源候论·恶肉候》:“恶肉者,身里忽有肉如小豆突出,细细长,乃如牛马乳,亦如鸡冠状,不痒不痛,长不己……⑨鬼毒:又称毒注《诸病源候论·毒注候》:“毒者,是鬼毒之气,因饮食人人腹内,或上至喉间,状如有物,吞吐不出,或游走身体,痛如锥刀所刺,连滞停久,故谓之毒注”。所述似食物中毒一类的疾患。⑩鬼毒蛊疰:森本作“鬼蛊毒注”。四蛊疰:《诸病源候论·蛊注候》:“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停人也。蛊是聚蛇虫之类,以器皿盛之,令其自相瞰食,余有一个存者,为蛊也,而能变化……以毒害于佗,多于饮食内行用之。人中之者,心闷腹痛,其食五脏尽则死……缓者延引岁月,游走腹内,常气力羸惫,骨节沉重,发则心腹烦懊而痛,令人所食之物亦变化为蛊,渐浸食腑脏尽而死,死则病流注,染著傍人,故谓之蛊注”。2鱼《图考长编》无。椒:《御览》作“菽”。⑩生川谷:据《大观》、《御览》补。

【语译】 巴豆,味辛,性温,主治伤寒、温疟有发冷发烧;能够攻克癫痕;积聚结滞而坚硬;留饮使人胁下痛,短气而渴;痰癖;大腹水肿及肠内有水,其能荡涤五脏六腑,使闭塞开通,水道谷道通利;能去掉坏死肌肉;能除掉鬼毒;蛊疰这邪物。能杀死虫、鱼。一个名字叫巴椒。生长在两山之间的高坡土地上而有流水的地方。

【按语】其“大腹水胀”当为臌胀病。因《急就篇》卷四:“腹胪胀”。颜师古注:“胀,谓腹鼓也”,颇与《诸病源候论·大腹水肿候》相似,其指出:“乃腹大而肿,四支小,阴下湿,手足逆冷,腰痛,上气咳嗽烦疼,故云大腹水肿”。其“大腹水肿”即“大腹水胀”,因《字汇·肉部》:“肿,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