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塞的《悉达多》,一条自我探寻之路

 新用户5832uSSh 2023-08-01 发布于江苏

    每个人都会常常询问自己:我们这一生到底在追寻什么?一味追求真理只会让人觉得空虚,就像歌德《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尽管在知识的海洋里满腹经纶却感受到自己愚蠢,他去经历爱欲、名声、体现个人价值,最后终于在造福人民中得到彻底的升华。一味追求世俗生活也会让人觉得无聊烦闷,就像在物欲的海洋中迷失了精神的方向。恨人生迷离曲折多歧路,我们究竟该怎么选择?什么才能赋予生命真正的意义?什么才是幸福的真谛?

    黑塞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找答案,这本《悉达多》更是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再读《悉达多》,依然充满感动,依然爱不释手,因为姜乙翻译的这个版本语言诗意般的优美流畅,因为文字中充满哲理性的启示,因为在文中我们仿佛遇见了自己。

    《悉达多》中悉达多为了寻找内在自我,抛弃了婆罗门的贵族生活,丢下了历代圣哲们传承的智慧。他先如沙门般苦修、禁欲,通过脱离身体这副皮囊的基本需求,达到无我状态,寻找真我之路,可他发现这样做只是暂时麻痹自己。他和朋友乔文达一直很迷茫,直到遇到了佛陀,佛陀那柔和平静的自身如光影如星辰般吸引了诸多朝圣者,也包括乔文达。但悉达多却继续开启自我寻求之路,因为佛陀虽然已开悟并有完美的法义可以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却未道出如何超越众生的秘密。而这秘密,需要自己去寻找。离开佛陀后,他要在尘世中寻找精神的故乡。

    投入尘世的他,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力的滋味。他被世俗侵染的面目全非,世俗将他囚禁。他焦虑、孤单、空洞,他厌恶尘世的一切,尤其厌恶自己。终于,大梦初醒,他毅然诀别了尘世,在悔恨中寻求解脱之路,直到又走在河边,遇到了二十多年前的船夫。他决心留下来做摆渡人,渡自己也渡他人。

    听说,佛陀要圆寂,进入永恒之境。众沙门纷至沓来,想目睹佛陀的最后伟大时刻,包括他的情人。情人和他的儿子也到了这个河畔,她不幸被黑蛇咬伤,命在旦夕,悉达多认出了儿子,情人逝去,他从此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儿子傲慢、不甘,给他造成幸福与痛苦,他又迷失在爱儿子的黑夜里。儿子最终逃走了,留给他无尽的伤痛,他在河水的沉默中治愈,他在河水的各种姿态和声音中,逐渐达到了自我融入统一。此刻,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就像圣女在听维摩诘讲道时撒下的花雨满天,菩萨未被花沾身,因为摒弃了我执。

    乔文达和他相遇了。问他这些年的思想和认知心得,他回答说:“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当悉达多说出“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时,他浑身闪耀着智慧、宁静和慈悲的光芒。

    《悉达多》以爱、接纳与融合作为答案。


    《悉达多》还有另一个书名《席特哈尔塔》,之所以有翻译者译为《悉达多》,是因为主人公悉达多的成长之路与佛陀相似,但其实不同:佛陀因为惧怕衰老和死亡,因为看到众生的苦,决心去寻找真理,以求超越苦难。于是他摒弃贵族生活,穿上黄色僧袍,禁欲苦修。在沉思冥想中,他渐渐意识到苦行不足以抵达真理,空洞戒律毫无用处。于是他饥食渴饮,养精蓄锐。最终他大彻大悟:俗世欢乐肤浅粗鄙,禁欲苦修苦不堪言,“中道”才是解脱之道。生命的意义在于离苦得乐,但证悟需要自身体验完成。为了帮众生摆脱苦相,他广招弟子,广传教义。圆寂时,佛陀说:“你们都应该以自己为明灯、为归依,以法为明灯、为归依。精勤不懈,摄心驻念,自求解脱。”

    佛陀,以自己,作为答案。只有意识的最深处完全清醒,然后意识才能伴随我们的日常言行和体验。

    这个世界上,不但人在探寻自我成长,任何技艺,也需要在岁月的磨练中探索、成长。

    衡量京剧艺人艺术的标准和境界是:“会、通、精、化”。  “ 会”即演员不仅要掌握本工戏,还要弄明白角色。  “ 通” 对脚本主旨深入研究,对人物性格刻画,举止动作,台词都要通达。  “精” 对戏剧冲突高潮处理,要精雕细琢。 “化”达到忘我境界,完全融入人物。达到精,就是艺术家;达到化境方为大师。


    这和朱光潜谈书法的四个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疵境。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
二、稳境。写出无大毛病、看得过去的字。三、醇境。自成风格,写成的字说得上“美”。四、化境。字达到艺术之美,有智慧的蕴藉,有字的韵味。

    王国维总结的人生三种成长境界特别好。“第一境界(少年立志):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如琢如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成就自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为了事业或某种追求,孜孜以求反而不可骤得。只有在如琢如磨的过程中,心性才得修炼,最终达到技艺、胸襟和修养融为一体。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提出象与骑象人的观点: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人的一生,都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判断,做出选择,影响余生。而做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就是一条自我成长之路。这判断依据,来自经验,来自传授,来自习得,来自社会秩序和道德修养。

    读完《悉达多》,掩卷而思,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只有亲身经历一切,才会走向真正的自我。幸福来自对人生的投入,智慧靠自己去发现,人生的意义在于你的赋予,选择勇敢而不野蛮、理智而不乏情感的中道,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努力去经营生活。

    黑塞喜欢中国的《易经》,在《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我们人生的灯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