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最全高清舌诊图谱,堪比教科书(收藏)|病证|脏腑|舌色|舌象|血亏

 大道至筒321 2023-08-03 发布于黑龙江

来源:经络技巧

舌诊,为中医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少阴肾经之脉挟舌本,足厥阴肝经之脉络舌本,足太阴脾经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血虚、气虚、痰湿、还是血瘀?都可以在你伸出舌头的刹那,看出个大概。

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桃花舌”一般来说,平和体质的人,最纯美的舌象是桃花一样的淡红色,上面有一层薄白苔,这种让人羡慕嫉妒恨的舌象被称为“桃花舌”。

舌诊时按照舌尖-舌中-舌根-舌侧的顺序进行观察。先看舌体再看舌苔,30秒左右。如果一次望舌判断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钟后,重新观察一次。

下面是临床常见的舌苔超清彩色图谱,有了这些高清舌诊图谱,看舌头知健康,人手一份!

舌形和舌面

1舌有红点:热盛内结

舌上有红点或芒刺,则内热过盛。

舌尖、舌中、舌两边有红点、芒刺,分别代表心火亢盛、胃肠热盛、肝胆火旺。

2裂纹舌:精血亏虚

裂痕中一般无舌苔覆盖,

是精血亏虚的表现。

舌苔白而又裂纹者,为精血亏虚;舌绛红而干,有裂纹者,为热盛伤津。

3舌有齿痕:阳气虚

舌体偏白,舌苔偏白,

说明脾肾阳虚、身体内有水湿痰饮。

此舌象的舌质非常柔软,说明身体阳气虚,体能有所衰退。

4淡白舌:体内虚汗

舌质淡白而胖嫩,是阳气虚衰所致;

舌质淡白而瘦小,是气血亏虚所致。

淡白舌而属于机体虚证、寒证之舌象。

5红舌:有热邪

舌尖红有芒刺表示心火上炎;舌色较红,舌苔黄且干燥表示内有实热;舌体红且舌苔少或无苔,则阴虚内热。

主热证,可能是身体积热过多,同时观察舌面上是不是有红点。

6绛舌:热邪较盛

舌色红绛而舌体干燥,有芒刺或裂纹,为内热炽盛;舌色红绛而无舌苔且光滑,

为胃、肾阴虚枯竭。

此舌象是热邪深入营血的表现,通常已经耗损津液了,色越深表示热邪越盛,病症越重。

7紫舌:血液循环不畅

舌色青紫,是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

舌色紫偏红,可能体内积累了太多的热。

寒证、热证,或者瘀血证都可能会出现这种舌象,主要由血液运行不畅引起的。

此外,从舌头的大小、厚度、颜色,均可判断出一个人的体质和病症,舌象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往往是患者的身体在疾病某一阶段的“反映”,是十分直观、客观的。今天囿于篇幅有限,先为大家介绍到这里。

如果大家对中医舌象感兴趣、有钻研,强烈推荐给大家一本书《观舌配方》,本书图文结合,包含更多、更全的舌象图片,不仅可以通过舌象诊断疾病,还针对各类病症提供了最为合适的方药,确保药到病除。

本书通过咳嗽、哮喘、心悸、胃痛等常见病症的舌苔的色泽、薄厚、润燥等变化,判断疾病的邪正盛衰、区别病邪性质、辨别病位深浅、推断病势进退、并估计病情预后等。

此外,对不同病症及其临床证型给予合适的方药,使医者对病证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更准确的认识,在开具方药时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事半功倍”。

目录介绍

第一章 舌诊基本知识 1
第一节 观舌的基本原理 1
一、脏腑经络 1
二、舌面脏腑分候 1
三、气血津液 1
第二节 观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
一、光线的影响 2
二、饮食或药品的影响 2
三、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3
四、伸舌姿势的影响 3
第三节 观舌的基本内容 3
一、望舌质 4
二、望舌苔 7
第四节 观舌配方的意义 12

第二章 肺系病证舌象与 13
第一节  13
第二节 咳嗽 17
第三节 哮喘 23
第四节 肺胀 32

第三章 心系病证舌象与 38
第一节 心悸 38
第二节 胸痹心痛 44
第三节 不寐 51

第四章 脑系病证舌象与 56
第一节  56
第二节 眩晕 65
第三节 中风 70
第四节 癫痫 78

第五章 脾胃系病证舌象与 85
第一节 胃痛 85
第二节 胃痞 91
第三节 腹痛 97
第四节 呕吐 101
第五节 呃逆 106
第六节 泄泻 110
第七节  116

第六章 肝胆系病证舌象与 123
第一节 黄疸 123
第二节 胁痛 131
第三节 瘿病 136
第四节 鼓胀 140
第五节 积证 148
第六节 聚证 152

第七章 肾系病证舌象与 155
第一节 水肿 155
第二节 淋证 161
第三节 癃闭 167
第四节 遗精 172
第五节 阳痿 176

第八章 气血津液病证舌象与 181
第一节 郁证 182
第二节 血证 186
第三节 痰饮 202
第四节 汗证 209
第五节 消渴 212
第六节 内伤发热 217
第七节 虚劳 221

第九章 肢体经络病证舌象与 231
第一节 痹证 231
第二节 痿证 237
第三节 颤证 242
第四节 腰痛 247

第十章 临证医案 25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