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班规、校级,目的不仅仅在于树立权威性,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让学生实现更大的发展。我们在实施教育惩戒时,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教育惩戒必须服务于教育目的。《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一书的作者为我们指出了四点需要注意的方面。作为教育者,永远不要忘记惩戒是方式,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其目的不是让学生痛苦、受辱,而是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书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毁坏公物或别人的东西必须赔偿,值日不认真的学生要重新值日,学生上课时间内睡觉要做短时间的罚站,当天的作业没完成不允许参加课外活动等。这种惩戒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错事要及时弥补,从而培养的是学生的责任感。这就是自然而然的惩罚。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现在有很多学校里的规章制度过于繁多。比如,迟到、吃零食、说话、挠头、望窗外、试卷上留有空白题,等等,学生一旦踏入“禁区”,就“手法粗糙”地用扣分解决问题。这种滥用惩戒的做法给学生造成了很多问题,有时候“不良行为”没有戒除,反而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引发严重的师生冲突。只有合情合理的惩戒才会有效,否则学生从心理上不愿意接受惩罚,所以,简单地扣分这种方式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之情。这样一来,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就显得相当重要了。教育惩戒要彰显其教育性。教育专家魏书生让学生写犯错误的说明书、写心理病历、做一件好事等,这些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陶冶了学生的个人情操,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积极方面。及时处理学生问题后,还要继续跟进,继续谈心。让学生了解惩戒的教育目的,鼓励学生做出积极的转变。作者提到有些教师采用一些劣性的管理方法,其主要形式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常见形式,如罚跑步、揪头发、打耳光等。◎心罚。教师用不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实施的心灵惩罚。如,挖苦讽刺、嘲笑责骂、冷落、孤立、歧视、侮辱、公开学生的隐私、让学生当众出丑等。反教育性的惩罚措施,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他们自卑,妨碍孩子的成长。当然,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社会地位和个人魅力。作者认为,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惩戒之前一定要了解惩戒学生什么的问题。如果学生的行为较少影响他人时,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未及时完成,不能对其实施过于严厉的教育惩罚,而是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加以引导;如果学生确实违反了班规、或校纪,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不惩戒就无法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就要施行严厉的教育惩戒。作为教师,无论如何,请记得,尊重、信任、关爱、宽容,永远是学生成长的养分。此外,还要坚持不断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