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长青:洋芋糍粑

 新用户1534Bpiv 2023-08-16 发布于陕西




洋芋糍粑

张长青

中国饮食文化源渊流长,历史悠久,智慧、勤劳、善良的先人们在食物的获取 方面极尽能事,搜寻上天恩赐给人类的食物,食用方法多样,各种食物揍法奇特,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为了生存下去,不断尝试着食物的味道,搜寻食材种类,扩大食物范围,间或灵光一闪,一种新的食材被挖掘,一种新揍法被发观,从偶然间尝试到必然性的接受,再到普遍性的推广,最后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具有本地特色、颇具代表性的美食,比陕南的浆水菜,汉中的面皮,菜豆腐、魔芋豆腐、神仙叶豆腐等等,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就会被人们发掘出,并且变着花样,有时像变魔术一样神奇,不晓得是咋揍出来的,中国人在吃的方面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强大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令外人咂舌和称目,一旦被制作出来,就像一股神气的风一样被吹散开来,人们相互效仿,奔走呼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然后就形成一种饮食习性被固定下来,成为一种饮食文化,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饮食习惯差异性大,地域特色明显,这不,今天要说的洋芋糍粑就是一个显光光的例子。
我吃到洋芋糍粑纯属巧合偶然,自感运气不错。说来话长,长话短说,今年暑假我到西安自驾游,从地图上看距商洛柞水不远,百度上西安到柞水也就百十公里,想着柞水还没去过,就有一种想去的冲动,开车方便,说走就走,从西安出城上绕城高速,走包茂高速,经过连续18.02公里的全国高速最长隧道——终南山隧道后,山里明显没有山外炎热了,晨风吹在脸上凉嗖嗖的,进入柞水第一站——营盘镇,名噪一时的牛背梁五A级国家自然风景区就位于这里,我们早上六点从西安出发,到这里下高速,停车到旅游服务中心,沿国道211步行,美丽的营盘镇沿国道而建,由于是早上8点多,静谧的小镇还未完全从睡梦中苏醒过来,路上几乎没有一个行人,想着在这里寻家饭店吃个早饭,行走了约四五百米的样子,碰到一个锻炼的老婶,我问她"这哪有吃饭的地方",老婶一撇身手指着后面说"前面不远就有",我索性继续向上走去,果不其然,上行二三百米,街两边有小吃店门开着,有买包子、胡辣汤的,有买凉皮、菜夹馍的,这儿地域上虽属陕南,饮食上偏向关中,我这个人好奇心强,无论走到哪里,都爱到处转转、看看,这里镇村街道不长,沿路成街,四五百米的样子,转了一圈,我又往回绕,回绕了百十米看到路边一家不大的店面,门头没有招牌,门里一个中年男的正在抡起木锤奋力在石臼里锤打着,石臼里盛着已打成泥状的一团一团的粘状物,我眼前一亮,好奇的上前询问男子,"这是啥?"、"洋芋糍粑","好了吧","快好了",对方用本地腔口回答着,继续忙着自己的活路,我开始没甚听清,但是店内靠上一面墙上贴着洋芋糍粑的图文简介,这时门内一张桌子上坐着两个中年女子,显然是等着现打糍粑吃,说话间,洋芋糍粑打好了,打好的洋芋糍粑一整团粘在一起,只见男子用双手从石臼里一搂,粘成团的一大挂糍粑被抱上案板,只见女店家麻利的拿出两只碗,用勺子在糍粑团上各挖上一坨到两只碗里,调上放在手边调料碗里的油辣子,醋蒜泥水汁子,撒些食盐,只见碗里汁子水包裹着糍粑团,吃的时候,用筷或勺子挑一团蘸着汁子吃,两个女食客好像是这里的常客,各要了一碗大份的,每份八元,我要了六元的小份,蘸着汁子吃的洋芋糍粑口感爽滑,粘性十足,我感到不解,平时洋芋蒸或煮熟粘性不可能这么好,我问店家,"这是一般的洋芋做的?"、"里面还加其它东西没有?"我一连串问了两个问题。刚才打臼的男店家回答说"这是这里种的专门制作糍粑的洋芋才能打,日常洋芋不沾染,没粘性,不得行"、"这是纯手工打造、绿色零添加无污染食物,这里人们以前粮食短缺时常以此为食,现在粮食广成了,洋芋糍粑吃得人不多了",在这里我确实只看到他这一家买洋芋糍粑的,生意也比较清淡,不知道能撑多久。
咱汉中人吃的糍粑一般是用糯米做的,糯米蒸熟,晾会儿能伺手了,拌上调和面,撒上葱花、盐沫等佐料用手抓匀,捏成豆腐块薄厚大小的坨坨,讲究得话将煮熟拌好的糯米铺成手巴掌薄厚均匀得一整块,用刀切成菱形小方块,锅里倒上菜油烧热,用锅铲将锅底油铲向锅圆圈,将糯米坨坨放到锅里,连炕带炸,炕炸到两面焦黄就可以出锅了,小时候,逢年过节,家里就炕酒米糍粑,还没待出锅,我们就围在锅头边,等着吃,酒米糍粑制作简单不费事,不像洋芋糍粑那样,要将专门的洋芋蒸熟剥皮放在石臼里用锤子举高这样反复打压,才能打出洋芋粘性,这是做洋芋糍粑的繁锁之处。
我这次能在柞水营盘镇无意问吃到现在少见稀有的洋芋糍粑,并亲眼目睹了制作过程,虽然味道上没留下啥特别感受,毕竟也属于非遗手工传承美食,罕见、稀奇、有幸。

张长青,中学政治老师。

热爱生活,爱好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