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新用户99775517 2023-08-27 发布于山东

心下是人体的运化中枢,脾胃为后天之本,百病之源,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沉浮均围绕中土脾胃运转,机体任何一部位产生的病理变化均可能影响到心下。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心下诸症变化多端,主要包括悸、满、濡、坚、硬、痞、闷、急、痛、呕、结等,病证本质是水停心下、胃家实、水结于胸腹、胃有邪热、邪留半表半里、胃中虚、气机失调冲逆、邪气结在胸中、妇人产后外感等,治疗上以利尿祛水解表、攻下祛实、攻实散水结、祛热下火除烦、补中和胃祛邪为原则,采用小青龙等解表散饮、承气汤等攻实泄下、陷胸汤等泄热逐水、泻心汤等清泄邪热、柴胡汤等和解少阳、五苓散等健脾利水。但处方用药不可单一而概括之,需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需抓主症明病机,辨证施治。

张仲景书中所述“心下”相当于胃脘部的位置,即心窝部,俗称心口。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主候阳明之病,亦候太阳与少阳合病、少阳与阳明合病。“心下”一词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条文中出现70余次,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水停心下、阳阴胃家实等均可导致心下诸症,阐释如下。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01水停心下

水毒大多为肾脏机能障碍使体液蓄积所致,或汗出当风、久伤取冷,使欲自皮肤排出的水毒滞留于体内。

中医认为,人体出现水液障碍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运化功能失司,水饮不化则水毒自生;二,肺为水之上源,宣发肃降失常,水液代谢输布障碍则水液潴留;三,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水液通行之道,路堵则水停;四,肾为水脏,是重要的水液排泄器官,若其功能障碍,则水毒不排而蓄积。总之,水液在机体未被正常吸收和排泄便成为水毒,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水停心下诸症有痛、满、悸、痞、坚等,机体素有留饮是导致心下诸症的最重要原因,若兼外邪可用小青龙汤解表祛饮。里有停水,水不利则表不解,需同时兼顾停水和表邪。若在小青龙汤证基础上挟热而出现烦躁者加石膏。

若水逆满于心下而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即为阴虚证(胡希恕先生认为阴虚证乃阴证之中的虚证),可用真武汤温阳散寒利小便;若四肢厥冷而心下悸者,是胃有水气,气冲欲呕,当先制水,可用茯苓甘草汤。心下以上为胸膈,若水饮停留于胸膈,可波及心下,即心下有支饮,或痞或坚。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若胃中水饮较重兼硬结,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则用枳术汤攻坚破结,祛水病。若心下痞,呕而肠鸣,或兼下利而烦者,乃水气留滞胃肠兼郁热,寒热错杂,需用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02阳明胃

家实“胃家”是胃与大小肠的总称,胡希恕先生认为,胃家实是病邪充斥于胃肠的一种病证,是里阳证,临床表现是心下部位按之满、疼、拒按,而阳明病的外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胃和肠,此虚彼实,此实彼虚,由上而下,既能受纳,又能传导,所谓肠者畅也,若胃和肠均实,则会腹满、腹痛、大便难或不大便,这就是“胃家实”。

《脾胃论》曰:“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胃家实则胃肠壅塞,心下诸症四起,表现为吐、硬、痛、坚等。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半表半里之邪,先予小柴胡汤攻之,呕还不止,心下急,心下坚痛,又硬又疼,邪实已成,可用大柴胡汤祛邪实,里自安,若其独有燥实,而痞满之症不显,胃逆不降,心下愠愠欲吐(即烦躁呕吐而不欲食),当用调胃承气汤,一则祛热,二则使胃气不上逆。

若其人既烦又躁、心下硬,四五日不大便,痞、满、燥、实俱全者,小便利,大便硬,需用大承气汤下之;若其不燥,脉弱而伴心下硬,虚中又有实候,则用小承气汤微和之,令小安;若心下痛或坚,拒按,温疫之邪直入胃肠,表现似少阴病,脉不急躁,人困倦,自利清水,口干燥者,此热结旁流之证,需用大承气汤急攻下泻实。

阳明胃家实之证主要以大承气汤为基础方进行治疗,《医方考》曰:“大承气汤方证乃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方中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03水结胸腹

水停于胸腹,若成结胸者,其心下症为痞、硬、满、痛、坚等。《伤寒论》中,“结”是指气机不畅、病邪结聚所形成的病证,据其病位、病因及病机不同,可概括为热结、冷结、邪结、阳结和阴结。原文第130条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即病发于太阳病,应该汗解,而反下之,这是误治,虚其里,热乘虚而入,内陷动膈,则烦躁。同时“阳气内陷,心下因硬。

成为水与热结的结胸证,大陷胸汤主之,但需中病即止,不可连用。结胸证不仅有“下之过早”的缘故,也有机体平素就有水气的原因,同时邪热内传互结,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此外,“太阳病,重发汗而误下之”也可引起结胸证,太阳病应微发汗,若使其大汗淋漓,病必不解,加之误下,病陷于里,与水互结,致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大便,渴而小潮热,此为结胸重症,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亦有“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当解表时用下药,水热结于里,则成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证,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

胸证病位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脉浮而滑,同样是邪热内陷与水互结,凝聚成痰,症状明显轻于大结胸证,故用小陷胸汤辛开苦降,祛热逐水,解凝缓下而治之。

除结胸外,呕而下利解后,水饮结于胸胁,悬饮内痛,阻滞气机,气结于中焦,亦可致心下痞硬满,汗出,头痛,胁痛,干呕短气,此即“悬饮”,饮结于胁谓之悬,需表解乃可攻之,用十枣汤攻逐水饮。留饮盘结则心下坚满,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用半夏甘遂汤因势利导而治之。

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言:“脉伏者,有留饮也;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者,所留之饮从利而减也;虽利,心下坚满者,未尽之饮,复注心下也;虽未尽而有欲去之热,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势而导之,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04胃有邪热

张仲景所述胃有邪热之心下症主要为痞或濡。《说文解字》言:“痞者,痛也。”痞表现为患者自觉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满闷不舒,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无论外感内伤,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就可以发生痞证;而热痞为邪热聚于胃,胃气壅滞所致,由于不是实邪内结,不同于结胸,故虽然心下痞满,按之却濡软不硬。

热痞主要用泻心汤为基础方治疗,以清泄壅塞于胃的邪热,使心火得以消导,则痞证自除。又“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关上”候心下,即胃,浮主热,说明胃脘处有热,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之。

若其“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需明确此恶寒非表证,乃阴寒之证,用泻心汤加附子以扶正除痞。若为太阳伤寒误下,再误发汗,一则使表邪内陷而心下痞,二则仍恶寒而表不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先用桂枝汤解表,后以泻心汤攻痞。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濡为柔软意,心下按之较柔软,非硬如石之痞,即气机堵塞较轻,乃无形病理产物,为虚证,较泻心汤之痞更轻,是无形之虚热郁于胸膈,波及心下,虚烦不得眠,需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宣发郁热。

05邪留半表半里

张仲景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此处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之邪形成的原因及路径。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范围较广,病症复杂,六经辨识较困难,此时半表半里之证的判定可应用排除法,非表非里即为半表半里。若邪气波及心、心包或肠胃等,便产生心下诸症,表现为悸、痞、硬、满等。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不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小柴胡汤四大症,若柴胡汤证具,则用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有通利三焦、调节气机升降的作用,胡希恕先生则认为其有健胃生津,疏气行滞的作用。外邪由表传里之时,表未解,又有半表半里之证,心下支结(胀闷),支是旁边、树支之意,此不仅是指心下,也指心下两侧,用桂枝汤祛外邪,小柴胡汤治半表半里之邪,即为柴胡桂枝汤。

06胃中虚

《素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胃气是人体化生津液之根本,胃气充足则水液化为津液。胃中虚则水饮、痰食和瘀血等邪气俱凑,与津液(阳气)相争,故产生心下诸症,胃中虚的原因主要是误下伤胃或素体胃虚,其临床表现为痞、硬、满等。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胃中虚,气上冲,大都挟水饮而上逆,水饮为患,心下或痞或满或痛,此大多因误吐、下、汗,使胃中虚,导致全身水液平衡失调,气上逆挟水液上泛而为病,治应益胃降气利(散)水,恢复机体水液平衡。若下后表不解,应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茯苓、白术,解表兼健胃利水,即《伤寒论》第28条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胡希恕先生赞同《医宗金鉴》所言,即去芍药而不应去桂枝。

王付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既固护阴津,有兼顾健脾利水,符合张仲景之意。太阳伤寒,误吐、下后,胃气伤则虚,素体里寒停饮挟气上冲,则心下逆满;冲逆头胸部则头眩晕。

蓄水不化则口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若反复误下导致心下痞硬而满,下利不止而烦,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司,气机痞塞,应用甘草泻心汤益气和胃,消痞止呕。若同因反复误下而致心下痞硬,但下利而表不解者,用桂枝人参汤解表和里。若素体胃虚,发汗扰动里饮,致心下痞硬,干呕,肠鸣下利,则用生姜泻心汤和胃消痞,散结除水;而同为素体胃虚,未经误治而胃气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挟痰饮上逆,嗳气频频者,则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亦有素体胃虚,但邪气俱往胃聚,造成虚硬虚满,证似阳明病,但并无热证,不可下之,需明辨之,用理中汤温中祛寒。

07其他原因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气机失调、邪气结在胸中、妇人产后外感等,也可产生心下诸症。因发汗不得法,骤然损失体表津液,一则造成血少,心在液为汗,故心气虚;二则发汗太多,汗出部位以上半身为主,故造成上下体液失调,下面的津液往上冲,致心下悸,喜按,以桂枝甘草汤降气补心。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邪气结在胸中,气血受阻,则手足厥逆,影响脾胃运化,胃中停滞,所以心下满而烦,往上冲,逆不能食,当因势利导用吐法,宜瓜蒂散。

产后气血两虚,影响脾胃正常运化,机体虚弱易受外感,久而营卫失调,故头疼且恶寒,时有发热,邪气不得外散,纳差,干呕,汗出,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08小结

心下是人体的运化中枢,机体任何一部位产生的病理变化均有可能影响到心下,心下诸症变化多端,病证本质是水停心下、胃家实、水结于胸腹、胃有邪热、邪留半表半里、胃中虚等,治疗上予利尿祛水解表法、攻下祛实法、攻实散水法、祛热下火除烦法、补中和胃祛邪法等,但处方用药却不可单一而概括之,需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抓主证明病机,辨证施治。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