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超:《民初上海小说界研究(1912—1923)》

 古代小说网 2023-08-29 发布于江苏

《民初上海小说界研究(1912—1923)》,孙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6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个维度重新审视民初上海小说界。过往百年,由于论者未能客观看待民初上海小说界,因而对活跃其中的作家、作品、读者产生了错判与误读。实际上,民初上海形成了由传统走向现代且引领全国的文学场,场内作家为纠清末“新小说”寡味少趣之弊,立足我国文学“兴味”传统,借鉴西方“小说”观念,追求小说的“审美性”和“娱情化”,力图以小说“娱世”打破“小说界革命”以来“传世”与“觉世”的矛盾。在民初多元兴味的阅读文化中,固有小说诸体创作守正出新,一度繁荣复振;新体白话短篇创作标新立异,生出现代短篇小说的重要一脉;读者与编创者积极互动,为小说界的“兴味化”潮流推波助澜。整体来看,民初“小说兴味化热潮”与清末“小说界革命”、五四“新文学革命”构成了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三部乐章,值得重视和研究。

目  录

序  谭帆

导言  从民初主流小说家的百年命运说起   

第一节  从“鸳鸯蝴蝶派”到“通俗文学家”

第二节  重新审视民初上海小说界 

第一章  民初上海小说界的“兴味化”主潮 

第一节  清末“新小说家”内部的“兴味”呼声 

第二节  民初主流小说家主倡小说“兴味” 

第二章  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民初上海“文学场” 

第一节  民初上海的独特地位及其“文学场”的生成 

第二节  传统与现代互动中的关系网络 

第三节  文化身份:走向现代的“江南文人”   

第三章  不断自我调适的民初“兴味派”小说家 

第一节  由传世与觉世到娱世的智慧抉择   

第二节  从传统至西方与民间的多元面向   

第四章  民初与时流变的通俗白话章回体小说

第一节  中式白话:与时流变的通俗性语言

第二节  现代报刊:推动文体形态转型的大众传媒

第三节  都市百态:摹写·聚焦·写当下

第四节  类型创作:满足读者的多元兴味

第五章  民初风靡一时的雅化文言章回体小说   

第一节  易代之际的特创别体

第二节  伤春悲秋的主题表现与娱情造美的文体优势

第三节  风靡一时后的黯然退场

第六章  民初作意好奇以“兴味”的传奇体小说 

第一节  “兴味”的双重指向催生传奇体小说的民初繁荣

第二节  尊体意识影响下的民初传奇体小说创作

第三节  破体意识影响下的民初传奇体小说创作

第七章  民初沿传统轨辙书写的笔记体小说 

第一节  四重时代语境与笔记体小说繁荣   

第二节  书写双轨与多样功能 

第三节  民初笔记体小说的衰落及其影响

第八章  民初保留“说话人声口”的话本体小说 

第一节  民初话本体小说文体身份确认

第二节  演述家庭生活、滑稽故事与社会现象

第三节  现代新变、虚拟情境与“说话人”隐形

第九章  充满现代都市“兴味”的民初新体白话短篇小说 

第一节  由“新体短篇小说”到新体白话短篇小说

第二节  现代都市兴味娱情与生活启蒙的轻骑兵

第三节  现代短篇小说的重要一脉

第十章  民初上海小说界的阅读文化与读者反应 

第一节  满足各阶层读者的多元兴味   

第二节  读者—编者—作者的互动转换 

第三节  读者心目中的名家名作名刊   

第四节  读者所感知的小说市场   

第五节  读者对“新”“旧”文学的一些看法   

结语  研究民初上海小说界的双重意义 

第一节  重现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三部乐章” 

第二节  为当下小说发展繁荣提供多种启示 

附录  释“兴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的第三个“世界读书日”,我终于完成了本书的修订。这本小书以我的博士论文《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研究(1912—1923)》为基础全面审视民国初年的上海小说界,涉及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维度。

《民初“兴味派”五大名家论(1912—1923)》

从我开始进行研究到书稿交给出版社,本书写了将近十三年。元宵节后,我又集中精力对本书做了最后的润色。在那段从晚春到初夏上海静态管理的艰难时日里,没想到竟是这部写作极慢的书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书稿的字里行间不时浮现着众多师友的亲切面影,我仿佛在向他们汇报,又好像和他们对谈,并未感到因封控带来的精神孤寂。正是这些师友领着我踏入明清近代文学的疆域,冲破重重迷障,进入一个充满奇花异草、令人兴味盎然的文苑。我要向他们致以由衷的谢意!

修订书稿过程中,我的思绪几度重回2009年一个仲夏的清晨,导师黄霖先生正召集我们同级博士生在复旦光华楼1704室确定学位论文选题。

我在听了先生对近代“旧派”小说家至今未获公正评判的系统讲解后,深受先生学术求真态度的感染,主动要求研究这批蒙尘于百年历史中的小说家。可当我真正投入研究时,才发现其难度远超想象。

《历代小说话》

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如何获得新材料。当时查阅近现代报刊费力巨而收效微,我常常在上图的胶片放映机上读一天,却一无所获。幸亏有先生多年积累的近代小说批评文献做基础,先生又时时指点我获取新材料的新方法,才使我的博士论文能够建基于新材料之上。特别是论文中小说话、序跋、发刊词、专题论文与作品等材料的综合运用会让人感到新鲜。

第二个主要困难是如何打破遮蔽、突破成说。研究所谓“旧派”小说家首要的任务是为其正名,这势必碰到陈陈相因的成说和层层累积的遮蔽,我当时就常常不自觉地被已有“话语”“定论”牵着走。正是先生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指点迷津,才让我始终能够沿着正确方向不断逼近历史的本相。

读博期间,先生还将我推荐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的商伟教授联合培养,在商老师极具智慧的点拨下,我很快找到了恰适阐析清末、民初、五四不同时期小说界间微妙差别的方法。至今,商伟老师还常常关心着我,我也一直为拥有这样一份师生缘而感到幸运。

毕业前夕,黄霖先生带我参加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开始将我介绍给学术界。记得先生曾为修改润色当时的参会论文耗费了不少心血,那篇论文在会上宣读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后有幸被《文学遗产》揭载。毕业留沪后,先生带我参加了更多的学术会议,参会交流不仅扩大了我的视野,也使我得以反思自身研究之不足。

黄霖先生题辞

最近几年,先生还让我参加了他任总主编的《民国古体文学大系》的编选工作。通过编选其中的《小说集》,我不仅为撰写本书相关章节准备了丰富的作品资料,还由这些资料引发了不少创新性思考。

看着先生最近发来的本书“题辞”,我深感先生对本书的指导以及对我学术成长的帮助实在是太多了,很难在这里一一笔述。对此,我除了铭记于心,惟有努力争取早日做出一些令先生满意的成果,让先生开心。同时,我想特别感谢师母徐甘老师,她如慈母般的关爱让我多年未曾有异乡作客的感觉。

我系统研究民初上海小说界之最初一念是由谭帆先生启发的。2011年岁末,谭先生作为主席主持我的博士论文答辩会,当时他建议我将来可拓展更多维度,将综论部分写得更厚重些。后来我有幸到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谭先生的博士后,得到了先生的精心指导,因而有条件将最初一念落实为这部书稿。

先生先是让我为民初笔记体小说作品编目,我则结合《民国古体文学大系·小说集》的编选任务将编目扩大至传奇体、章回体等其他文体作品。就这样,我逐渐夯实了研究民初小说界作品维度的基础。谭帆先生以擅长理论思辨和体系建构著称,我每次听课和接受指导时,对此都印象深刻,且受益终身。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

多年来,先生对我的学术和工作都十分关心,尤其是最近几年,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困惑,正是先生的悉心指教、无私关怀,让我迎难而上、一一破解。还有师母邵明珍教授的关心鼓励,也给了我不少纾难解困的力量。去年,先生又让我担当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让我有机会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小说评点。

本书修订完成后,我请谭先生赐序,先生不仅慨然应允,还对书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修改提高的宝贵建议。这一切,都让我感激不尽,且将永记心头。

导师之外,复旦大学李桂奎教授全程见证了这本小书的产生。在我们二十多年亦师亦友的亲密交往中,他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正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他常说相交贵在知心。我们每一次见面,都会在谈学论道中将这种“知心”之意再推进一层。

《中国古典小说互文性研究》

单就这本小书来说,从我写作博士论文起,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再到如今结项出版,都时时得到他的指点。如此良师益友,实在是我崎岖不平学术道路上难得的“引路人”。

处在疫情漩涡中的我一边修订本书,一边回忆每一位曾经帮助过本书写作的师友,心中默默致谢。犹记得博士论文答辩前后,袁进、吴兆路、左鹏军、许建平、周兴陆诸位教授提供了富有洞见的指导,答辩秘书罗剑波师兄给予了真诚的鼓励;犹记得博士后出站答辩前后,朱惠国、程华平、詹丹、赵维国诸位教授不吝金针度我,王瑜锦师弟认真地帮我记录……

因写这篇后记勾起了我在上海求学、教书的许多记忆。十多年来,我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太多。虽然不能在此一一致谢,但他们的深情厚谊我会常驻心间,衷心祝福他们吉祥如意。

我还要特别感谢挚爱的亲人。勤劳朴实的岳父母、父母多年来细致地照顾着我的生活。承担着繁重教研任务的妻子张俊为了我有更多时间投入研究,默默承包了家里的世俗烟火。在那些封控的日子里,我每每看到妻忙碌“抢菜”的身影,内心总是充满感动,每每看到浑身散发着青春气息、忙着上网课的儿子,耳边就自然响起诗人食指的那首《相信未来》。

作者近照

本书能够完成要特别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书中部分内容曾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复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四川师范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传记文学(台湾)》《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小说论坛》等报刊发表,特别感谢编辑老师们的指导和厚爱。

本书得以出版,要感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诚挚感谢院长查清华教授将其列入他主编的“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研究丛书”。在出版过程中,上海古籍出版社闵捷女士作为责任编辑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力,黄亚卓女士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并担任二审,奚彤云总编辑在三审中也给予了宝贵指导,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我深知这本小书还有很多不足和不妥之处,真诚地希望得到方家和读者的批评教正。

2022年5月1日初稿

2023年3月8日改定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孙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数字人文资源建设与研究”重点创新团队成员。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公派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博士生联合培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民初“兴味派”五大名家论(1912—1923)》、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第三版)》、整理《木兰陂集节要》等,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课题多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各一项。曾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博士)论文奖、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