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澹台灭明

 海曲上人 2023-08-30 发布于山东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澹台灭明,字子羽,生于公元前512年,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平邑县费县西南)人,曾是武城衙署的小公差。[1]

拜师孔子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澹台灭明拜访孔子拜师,孔子觉得澹台灭明相貌不善,才智一般,因此对他不理不睬。后来澹台灭明退而修行,得到子游赏识。[3]
子游在担任武城宰的时候,孔子去看望他,刚一见面,就问他是不是发现了人才。子游回答道:“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第六》)意思是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小道捷径,没有公事的话,从不到我的住处来。”[6]
孔子没有想到这么丑陋的人居然有这么好的品性,很是自责。他历来主张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来学习都不拒绝,可是在此人这里,却犯错。这是他在收弟子上犯的仅有的一次过错。于是收澹台灭明做了弟子。[7]
澹台灭明听从孔子日常对弟子的教诲,发奋用功学习,并努力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4]

南下吴楚

澹台灭明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弟子达到三百多人,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后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我凭言语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4]

人物成就

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向南方而行,一路游历。澹台灭明并没有因为受到孔子的冷遇而有所怨恨,他仍然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以“有教无类”的态度不断地教化着他所遇见的人。澹台灭明南游的线路现在已无法考查,但所能知道的是,他主要在楚国吴国长江南部周边的诸侯国进行传道修学。他一路结庐而居,广收门徒,不断传播儒家思想,教化南方民众,最终归附他的弟子达到三百来人,为吴、楚两地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沟通南北文化、传播儒学做出了贡献。他的才干、品德当时就得到了人们的赞扬,使其声名远播,名动诸侯,所到之处,各国君主都给予他很高的礼遇。[1]

人物评价

孔子评:“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5]
子贡评:“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5]
子游评:“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8]

相关典故

行不由径

出自《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8]

行不胜貌

出自《孔子家语》:“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辨。孔子曰;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则失之宰予。”意思是不能以貌取人。[9][10]

澹台之行

出自《孔子家语》:“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此澹台子羽之行也。”意思是澹台灭明无论贵贱都宠辱不惊,对于自己严格要求,对于民众宽而仍让,有高尚的君子之风。[5][10]

人物荣誉

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起,澹台灭明作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儒门后学就将澹台灭明配列于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直至今日。[1]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赐封澹台灭明为“江伯”。[1]
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升封澹台灭明为“金乡侯”。[1]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尊称澹台灭明为“先贤澹台子”。[1]

相关古迹

澹台灭明墓

澹台灭明墓位于南昌市第二中学生活区内,是纪念孔子学生澹台灭明来昌而建。明代知府范涞曾重修南昌澹台灭明墓。清朝学使王思训并为之立碑,题“先贤澹台子之墓”。春秋时期,孔子因澹台灭明貌丑,以为其才薄,澹台灭明便“南游至江”,收弟子三百,从而名扬天下。孔子闻后感叹不已,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2]
澹台灭明逝后,各地人民争相立墓以祀。南昌人更加为其立祠立墓祭祀,设立澹台门以示怀念。澹台灭明墓今有三处,即武城(今山东费县)、陈留(今河南开封县)、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三地。据考证,其真墓应属南昌此座。[2]
澹台灭明杭州石刻像
澹台灭明杭州石刻像

澹台湖

苏州城南有澹台湖,湖西通石湖,东过宝带桥入京杭大运河。唐·陆广微《吴地记》载,“澹台湖,在吴县东南十里。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宅陷为湖,湖侧有坟。”澹台灭明南游至吴地,在今澹台湖一带造宅修学。沧海桑田,当初造宅的地方逐渐陷落成一个湖泊,故名“澹台湖”。[11]
澹台湖

友教书院

友教书院,旧名友教堂,亦名澹台祠书院,以纪念孔子弟子澹台灭明而得名。位于南昌市西湖区棉花街。[12]

相关传说

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珠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珠。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珠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1]唐代文学家白行简据此写了一篇文赋——《澹台灭明斩龙毁璧赋》,流传至今。[13]

澹台灭明斩龙毁璧赋

璧之为宝也至珍,龙之为物也至神。蕴彼坚贞,由是见希于代;神其变化,胡不可畏于人。苟以力夺我宝,则必害及尔身。原夫被褐而来,舣舟以济。怀白璧为利涉,佩青蛇而自卫。光连晓日,若明镜之高悬;影落深潭,状白虹之初霁。孤棹才移于渡口,二龙见于波际。将至宝因此可求,谓匹夫于焉易制。徒观其迅雷铿訇,狂电翕。转清辉而阳景灭曜,喷风雨而晴空变色。拖尾乃无所遁逃,矫首则方将荐食。朱萍焉能施其术,佽飞莫得用其力。灭明乃挺利剑,整扁舟。驱天吴,北阳侯。壮志奋而发植冠耸,瞋目张而眦裂血流。白刃下耀于渊室,紫气上冲于斗牛。左绝其脰,右摏其喉。擢锦缋之鳞,触惊波而乍聚乍散;洒元黄之血,随奔流而或沉或浮。既风恬而雨绝,俄雾廓而烟收。龙实最灵,孰可以威而詟;璧惟重宝,岂得不义而求?既而弭波澜,济江干。璧非人,愿保全而莫可;人非剑,思耀武而诚难。然后韫神邱,即长路。持拱璧而叹息,盼中流而回顾。岂不以怀宝者为物所求,恃力者为人所恶?且龙实恃力,人惟怀璧。尔实我欺,我非尔惜。虽在时之攸重,谅于人而何益?闻老氏之诫,莫守乎满堂;考圣人之清,不贵于盈尺。遂投之河而神罔敢受,毁于岸而人莫敢有。纷然电散,谓齐后之碎连环;尔星分,同亚父之撞玉斗。则知动不可妄,求不可苟。始则将害于人,终乃自贻伊咎。胡不伏水府而藏珠于颔,照昆山而衔耀于口故贪而毙也,诚罹有悔之凶;毁以弃之,安能无胫而走?嗟乎仁必有勇,信千古而不朽。[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